高三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百家爭鳴
(1)出現的社會原因
經濟: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政治:各國并存,沒有一個統一的文化專制政策;各諸侯國招攬人才,提供一個施展的舞臺。
思想文化:私學興辦, 相對自由的學術風氣。
(2)諸子百家及代表
Ⅰ 【儒家】:
「孔子」:
歷史地位: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
主張:①思想:主張“仁”與“禮”的學說,
②政治:孔子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他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持敬而遠之的態度。
③教育: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孟子」:提倡“仁政”學說。他提出,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學說,這一“君輕民貴”的原則成為中國早期民本主義的思想基礎。
「荀子」:戰國末期,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學宮”擔任“祭酒”。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①在天人關系上,他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②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荀子對儒家關于“禮”的思想進行了深入討論。他認為,③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影響: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更能適應社會的需求
Ⅱ:【道家】
「老子」:①“道”是世界的根本,②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轉化的規律,蘊涵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闡發了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方法論原則。③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抱著消極悲觀的態度,幻想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
「莊子」和老子一樣,把“道"作為最高的原則,宣傳天道與自然無為。萬物也是沒有界限和差別,就叫“齊物"。要達到與天地萬物為一的精神境界,從而逍遙自得。
老莊崇尚自然,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Ⅲ
.【法家】: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都發生了劇烈變化。在這樣的形勢下,涌現出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獎勵耕戰、實施嚴刑峻法,是戰國時期法家的重要特點。
「韓非」:①戰國末期,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將“法"、“術”、“勢”三者糅合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將法家理論系統化。②韓非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他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異則備變"的主張。
作用:法家的理論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一全國,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漢代以來,獨立的法家學派逐漸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學體系中,成為維護專制政權的工具。
Ⅳ【墨家】
「墨翟」:戰國初期,學術團體以紀律嚴密著稱。①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學習大禹刻苦儉樸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犧牲精神。②墨家學說的主旨是“兼相愛、交相利”,這與儒家區別等級名分、重義輕利的主張是針鋒相對的。③以此為核心,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葬、節用等一系列主張。這些主張,④都貫穿著講求實際功利的精神。漢代以來,墨家學派逐漸湮沒失傳了。
(3)“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意義
①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高三歷史知識點總結: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1、時代背景:
漢武帝時代是古代中國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大一統”局面得到鞏固,高度集權的專制主義政治體制大體定型,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也基本形成了,儒學思想逐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更適應君主專制集權的需要)。
2、董仲舒思想內容:
⑴提出“天下一統”和“儒學獨尊”主張——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提出“君權神授”思想——加強君權的需要和 “實施德教”學說---繼續發揮儒學的民本思想
3、獨尊儒術的措施
(1)從儒生中選拔官吏
(2)設立太學和郡國學
漢武帝時代,除了建立太學之外,還令各郡國建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
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影響
積極:①有利于維護國家大一統;②漢王朝也加強了對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視,這對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是有積極意義的
消極:結束了各學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遏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
5、太學創立的影響:
①漢武帝創建太學,使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太學的建立,是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志。
②太學的興立,帶動了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于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壟斷官位的情形得到改變,少數出身于社會中下層的人也得到人仕的機會;同時,進一步推動了儒學的傳播與發展。
高三歷史知識點總結:宋明理學
一、定義:為了與佛老思想抗衡北宋五子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關系的嚴密思想體系,這就是理學,又稱新儒學。
二、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程朱理學】:
程顥、程頤兄弟合稱“二程”,他們確定了理學的最高范疇“天理”。“二程”認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無形,而且能獲得高度的主體自由和極大的精神滿足,這就是“孔顏之樂”。
朱熹(南宋):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全面總結了北宋以來的理學成就,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
①在理氣關系方面,朱熹以二程學說為主,部分吸收張載的思想.理比氣更根本,氣有變化的能動性
②理學的修養論,以本體論為基礎,強調日積月累和循序漸進。朱熹還強調,“仁”是人的愛心及一切道德價值的終極源泉
③理學的社會政治理論、道的價值內涵是“三綱五常”,以道統論為依據、秦漢以來的所有帝王都是無道之君、儒家擁有干預政治的天然權力、儒家干預政治的關鍵,就是要設法“正君心”
朱熹將《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集為《四書》,并對之加以注解,使之成為了理學的經典。
【陸王心學】
陸王心學強調,做學問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實踐之。因此,心學主張掃落枝葉,直奔主題。心學的出現,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經完成。
陸九淵(南宋):是心學的開創者。①他提出的核心命題是“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他批評朱熹的理學過于“支離”,③主張于人生日常處直接體悟理,“發明本心”, 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準則.
王守仁(明代),世稱陽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統的心學理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①他認為人是天地的心,“靈明”是人的心,“靈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心;②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由于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婦與圣人同”,所以只要識得此理,則“滿街都是圣人”;③以至圣的修養關鍵,在于“致良知”。為了遏止偽善流行,他特別強調“知行合一”。
三.影響:
① 積極: 和諧意識、道德價值、個人自覺,對塑造大丈夫性格乃至中華民族性格有積極作用
②消極: 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