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
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一、排除法
排除法是解題時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個干擾選項。
首先是選項本身的表述與歷史史實不符或不完全相符的情況。
然后是選項本身表述正確,但與題干不符,可細分為時間不符、地點不符、性質不符。這類題本身不難,但稍一馬虎就會弄錯。
例如:列寧認為。既然俄國無法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那么就"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新經濟政策 B.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C. 工業化政策 D. 農業集體化政策
A和B都是列寧時的政策。但是既然要利用資本主義,B明顯不符(性質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時間和性質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確答案。
最后在組合式選擇題中,排除法很有用!有一個表述錯誤的,包含這個的選項就都可以排除
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二、抓住關鍵字詞
乍一看與所學知識關聯太少甚至毫無關聯的題目。首先抓住關鍵字詞,認真分析題目所給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達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識儲存里迅速搜索與之相關的信息,化未知為已知。最后鎖定相關知識點再經綜合判斷得出正確答案。考察的就是知識的遷移。
例 下列4本書中記載"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糧,民間漸次廣種"一語的,只能是
A、《史記.食貨志》 B、《夢溪筆談》
C、《齊民要術》 D、《農政全書》
分析可知,甘薯是明朝中期從外國引進的農作物,那么只有明朝及以后的相關著作中才能有記載。則題干相當于"下列4本書哪本是明朝或以后的著作",從而答案(D)。
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三、找出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所有待選項都符合題干之意,但是之間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則那個包含其它的選項是最佳答案。也就是說要找那個說的最全面的,這個也適用于做其他科目的選擇題。
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 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
C. 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
D. 盡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分析可知,四個選項所述均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目的,但"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明顯包含了其它三個目的,由此確定C是正確答案。
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四、否定式
在正面思考無法取得突破時,進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此法尤其適合否定式選擇題。
例、鴉片戰爭前夕,英國對外貿易(含鴉片走私)所產生的影響不包括
A. 扭轉了英國的貿易逆差
B. 為英國工業品打開了市場
C. 加劇了中國社會的矛盾
D. 危及清政府的財政
從正面來考慮,即使《南京條約》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簽訂后,英國工業品也不能打開中國市場,由此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所以選擇B。
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五、哲學應用
在做評價型、因果關系型、史論結合型和程度型選擇題時,需要用點哲學的東西了。常用的理論有:原因和結果,本質與現象,必然性與偶然性,重點論,兩點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其實說白了,就是拔高到經濟政治文化的角度~找最本質的原因。
這種題其實很常見,比如說評價一個人,前三個選項都是說他做過什么事情,最后一個正確選項說的是這個人他對那個時代對以后時代的長遠影響。一般都會選最后一個。再比如說評價一個事情的原因,幾個選項可能是背景或者導火索,有一個一定是從經濟層面來說,無論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或者是生產力的發展。
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六、抓那個時代的特征。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抓住時代特征或階段特征,然后在這個大背景下去判定正確答案。
例、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反對君主專制 B、要求革新圖強
C、主張抵抗秦軍 D、《離騷》觸怒權貴
屈原所處的時代是社會大變革的戰國時期,奴隸社會正向封建社會過渡。A項明顯超越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它只能產生在封建社會的末期,如黃宗羲等。B項則明顯符合當時的時代特征。屈原作為一個愛國的進步人物,正是由于其主張變革,觸動了舊權貴的利益而遭不幸。聯系到戰國時代其他的變革者,如商鞅、吳起等人的悲慘結局,更能確定B項為正確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