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教學計劃指導
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進行,近年來中學歷史學科的教育有了長足發展。現代教育提倡“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歷史教育在引導教學朝社會需要方向發展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努力實現社會需求與學生個性發展的統一,使歷史教育和現實聯系起來。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合的高二歷史教學計劃相關指導。僅供參考!
高二歷史教學計劃指導一:
一、指導思想、教學目的要求:
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以課改精神以及學校的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全面育人”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根據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歷史必修三和選修一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歷史上重大改革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的重要內容,并逐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對歷史材料的闡釋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教材分析:
l、本板塊在高中歷史中的地位:
本學期講授新課:歷史選修(Ⅰ)-《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歷史選修(Ⅱ)-《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歷史選修(Ⅰ)共有9個專題。人類歷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演進過程。人類社會自產生發來,改革就與社會進步相伴而生。因此,學習和掌握歷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實,有利于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歷史選修(Ⅱ)共有7個專題。民主與專制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政治現象。知道專制和民主出現的歷史背景、了解近代社會民主思想與實踐的歷史過程和發展趨勢、樹立民主與法制意識,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
2、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使學生了解改革的歷史背景和進程,改革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改革,理解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學習改革家堅強不的意志,增強對社會的歷史責任感,進一步認識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重點放在中外古今重大改革的史實和評價。
通過學習《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使學生掌握近代爭取民主反對專制斗爭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實,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與主要觀點,辨別和比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現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歷史上民主與專制斗爭的相關資料,并對其進行歸納、整理、分析和評價,形成歷史的進步意識;歷史地看待民主制度產生的歷史淵源,了解推動人類政治文明進程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是—個不斷變化的歷史過程,并給予積極、客觀的評價;對阻礙歷史進步的專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統治持批判態度,確立積極推動民主進步的歷史責任感。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的重點放在近代中外爭取民主反對專制的進程。
三、學生情況分析:
本人所負責的高二(22)班是文科班。其它(2)(3)(5)(24)班是理科班,其中三班是重點班班。理科班的學生大多數文科基礎較差,對文化科不較重視。經過一年半的學習,雖有少數學生對歷史有興趣,也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和方法,從期末清遠歷史科統考成績看,學生的總體成績中等,學生的成績參差不齊。許多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有待提高。
四、提高本學科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在上學期的基礎上,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準確理解新課標的精神和理念和海南省新高考的精神實質,轉變舊的教學觀念和模式。
2、認真鉆研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備好每一節課。在備教材的同時,也要備學生,對基礎不同的班級,備課時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3、積極參與科組和年級的集體備課活動,認真與同科教師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不斷進步。
4、注意改進教學方法,多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加強直觀教學,增強歷史課的親和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5、在重視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注意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科能力的培養。從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
6、要“精講精練”,重視抽象知識的講授,對重點、難點知識要講透。精心篩選練習題,做到每個單元要有一個練習題。練習后,要及時評講和分析,并注意教會學生解答歷史試題的方法。
高二歷史教學計劃指導二、解放戰爭教案
一、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1.了解人民解放戰爭等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
2.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3.體會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與時俱進的革命品質和為人民解放事業不懈奮斗的精神,培養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感情。
【考試說明】戰略反攻與三大戰役;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
二、教學過程
(一)戰略反攻與三大戰役
1.戰略反攻:
(1)背景: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粉碎了國民黨發動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
(2)事件: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
(3)意義: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
"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毛澤東語)
2.三大戰役:
(1)背景:經過一年的戰略反攻,到1948年秋,敵我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戰略決戰的時機成熟。
(2)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P80示意圖)。
(3)意義:殲滅或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
1.戰爭勝利:
(1)毛澤東號召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
(2)北平談判:1949年4月,國共兩黨代表在北平舉行談判,雙方達成《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國民政府拒絕在協定上簽字,和談破裂。
(3)渡江戰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接著,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追殲國民黨殘余軍隊。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2.歷史意義:
(1)國內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2)國際意義:改變了世界格局,壯大了世界 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3)思想意義:它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史論共享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為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掃清了障礙,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增強了世界和平力量。它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三、本課問題檢測
回答下列有關解放戰爭的問題
(1)人民解放戰爭走向勝利的轉折點是戰略反攻,揭開戰略反攻序幕的是挺進大別山,挺進大別山的背景?主要事件?
(2)三大戰役(戰略決戰)的時間?背景?哪三大戰役?意義?
(3)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的標志?有何歷史意義(分三個方面)?
四、基礎測評(根據考試說明選擇完成)
1.抗戰勝利后,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赴重慶"商討"國內和平問題的主要原因是
A.中國共產黨力量強大 B.廣大人民反對內戰
C.發動內戰的準備不足 D.為了實現和平、民主建國
2.20世紀40年代朱自清總結了人們的普遍心情:"勝利到來的當時,我們喘一口氣,情不自禁的在心頭描畫著三五年后可能實現的一個小康時代……但是勝利的歡呼閃電似的過去了,接著是一陣陣悶雷響著。這個變化太快了,幻滅得太快了。"當時人們的普遍愿望是:
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B.要和平,爭民主
C.還我河山,守土抗戰 D.打倒列強,除軍閥
3.1945年8月,《大公報》報道毛澤東來到重慶的消息時稱:"愛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這是維系中國目前及未來歷史和人民幸福的一個喜訊。"這反映了"愛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 國共雙方和平協商,創建新中國 B. 國共雙方消除隔閡,共同抗日
C. 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國民黨的統治 D. 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合作建立新中國
4.全面內戰爆發后,國民黨軍隊首先大舉進攻
A.中原解放區 B.陜甘寧邊區 C.山東解放區 D.大別山根據地
5.毛澤東指出:"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其中的轉折點指
A.解放軍進行戰略反攻 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C.三大戰役取得勝利 D.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6.文獻紀錄片《走近毛澤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衛員給毛澤東梳頭時拔下一根白發,毛澤東打趣地說:"打了三個戰役,白了一根頭發,值得!"這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A.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 B.實現了挺進中原地區的計劃
C.取得了戰略性大決戰的勝利 D.攻克了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
7.三大戰役的勝利,最重要的戰略意義是
A.解放了東北全境 B.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主力
C.長江以北全部解放 D.直接威脅南京和武漢
8. 下圖是某歷史學習小組在研究性學習中使用的一幅地圖。據圖中反映的歷史信息判斷,你認為研究課題是
A.國共對峙時期中共農村根據地的蓬勃發展
B.抗日戰爭后期人民戰略反攻形勢
C.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略總決戰
D.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的態勢
9.下列毛澤東詩詞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是
①"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②"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③"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
④"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④②
10. 解放戰爭后期,蔣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觀抽簽,得一"下下簽",他嘆息敗局已定。不久,毛澤東也恰巧來到白云觀,為助興也抽了一簽,得"上上簽"。此事后來蔣介石知道了,說:"天意"。毛澤東卻說:"民意"。對此理解錯誤的是
A.蔣介石的失敗具有歷史必然性,這是"天意"
B."民意"指反蔣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C.蔣介石夸大了失敗的偶然性,未看到失敗的真正原因
D.中共通過土地改革等措施,"得人心者得天下"
11.閱讀下列材料:
中共中央指出:"現在蘇美英三國同不贊成中國內戰,我黨又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并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三同志赴渝和蔣介石商量團結建國大計,中國反動派的內戰陰謀,可能被挫下去。國民黨……仍然百孔千瘡,內部矛盾甚多,困難甚大。在內外壓力下,可能在談判后……造成兩黨合作、和平發展的新階段。"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