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匯總(4)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環境問題(自然災害是環境問題的一方面,環境問題不都是人類造成的)產生:
生態破壞、資源短缺: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其更新速度(農村、發展中國家多見)。
環境污染: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城市、發達國家多見)。
環境的發生與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相關,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訓是慘痛的。
環境問題與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
2、環境問題的表現:
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過分消耗資源帶來的環境影響。發展中國家環境承受者發展與人口的雙重壓力,發達國家還將一部分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更加嚴峻。
3、可持續發展:
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內涵: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
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強調國際合作)。
4、中國走可持續之路原因:人口基數大,增長快;自然資源相對緊缺,利用率低;環境問題嚴重。
中國典型的生態環境問題: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西北地區:荒漠化;
華北:水資源短缺;
酸雨的主要分布在南方。
循環經濟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在工業、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循環經濟基本途徑分別為清潔生產、生態農業。
清潔生產與傳統經濟最大不同是從全過程評價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而傳統經濟只重視末端治理。
清潔生產帶來了環境效益: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減少了工業污染的來源 。經濟效益:可以在技術改造和工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大有作為。
5、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比較,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的比較
6、我國的典型生態農業模式:
農業模式 | 分布地區與原因 | 農業利用特點 |
基塘農業 | 珠三角 地勢低洼易積水,水熱充足 | 低洼易澇區挖成塘,堆泥成基,塘中養魚,基上種植桑、蔗、果、花等。形成塘基互養的基塘農業人工生態系統 |
魚塘—臺田農業 | 黃淮海平原低濕地區 地勢低平,漬澇嚴重 | 挖魚塘,塘中養魚、鴨,栽種水中經濟作物;筑臺田,在田中種植糧果棉或飼料作物。塘田相互促進,立體開發、綜合利用。 |
山區立體農業 | 南方山區 地勢起伏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 | 河谷、水庫中養魚鴨,谷底平地種糧食,山麓到山頂分別種亞熱帶水果、毛竹、茶葉和發展用材林的經營方式。發展生產,保持水土,良性循環。 |
北京留民營模式 | 北京大興縣 人多地少、城市近郊(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 主要措施:1.調整產業結構;2.開展綜合利用;3.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以作物秸稈等為飼料,牲畜的糞便和部分秸稈產沼氣。池渣入魚塘或返田。提高經濟效益又增加農田有機質含量,實現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經營、清潔化生產的良性循環。 |
看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匯總還看:
1.2016必修二地理知識點歸納
2.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識點總結
3.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復習提綱
4.人教版地理必修2復習提綱詳細
5.高一必修2地理書上的必記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