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匯總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動植物 | 工業原料和燃料 | |
生產過程 | 主要是生物生長過程,自然再生產和經濟生產密切相合 | 主要是物理、化學變化過程,以經濟再生產為主 |
生產場所 | 農田 | 工廠、車間 |
對自然條件依賴性 | 需依靠土地才能進行,受氣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因素影響大 | 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小,但土地、礦產、水等自然資源是必要的條件 |
對社會條件依賴性 | 越來越高 | 越來越高 |
生產分布特點 | 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季節性特點 | 具有地域上的靈活性和季節上的連續性 |
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 主要是生態破壞 | 主要是環境污染 |
國民經濟中的位置 | 基礎地位 | 主導地位 |
第一節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工業是指從事自然資源的開采,對采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
工業的投入要素:場地、水源、勞動力、能源、資金、原料、零部件、科技。
一、 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
1、根據工業的概念推論工業的分類
分類標準 | 類型 | 含義 | 舉例 |
采掘工業 | 從事自然資源開采的物質生產部門 | 采煤工業、水電工業 | |
加工工業 | 對采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 | 鋼鐵工業、機械工業 | |
產品性質 | 重工業 | 生產各種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 | 鋼鐵工業、機械工業 |
輕工業 | 生產各種生活資料的工業部門 | 食品工業、服裝工業 |
2、工業的區位選擇
指向類型 | 工業特點 | 部門舉例 | 區位選擇原因 |
原料指向型工業 | 原料不便于長途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較高的工業 | 制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加工廠 | 接近原料產地 |
市場指向型工業 | 產品不便于長途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較高的工業 | 啤酒廠、汽水廠、家具廠、印刷廠、石油加工廠、棉布廠 | 接近消費市場 |
動力指向型工業 |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業 | 冶金(電解鋁)工業、化學工業 | 接近火電廠或水電站 |
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 | 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等工業 | 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 |
技術指向型工業 | 技術要求高的工業 | 飛機、衛星、集成電路、精密儀表等工業 |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
3、工業發展類型是根據各投入因素在總投入中所占比重的類別來劃分,一般分四類:資源、資金、動力、廉價勞動力密集型;工業指向類型是考慮影響工業部門的主要因素不同來劃分,一般分為五類:原料、市場、動力、廉價勞動力、技術指向型。比如:制糖工業屬資源密集型工業、原料指向型工業。
4、區位因素:對自然界依賴較少,原料動力—充足、勞動力—廉價、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場—廣闊
二、 工業區位的選擇
1、工業區位的發展變化
2、 鞍鋼和寶鋼的區位選擇
鞍鋼 | 寶鋼 | |
煤炭來源 | 早期來自撫順、本溪,目前來自黑龍江、陜西等地 | 安徽淮南、山西等地 |
鐵礦供應 | 鞍山鐵礦 | 從澳大利亞、印度、巴西等國進口 |
消費市場 | 沈陽、大連、長春等鋼鐵消費市場 | 上海及其周圍的工業城市群 |
交通因素 | 鐵路運輸便利 | 水路交通便捷 |
主導因素 | 原料、燃料 | 市場和交通 |
地位 | 曾是我國規模最大、部門最全的鋼鐵生產企業 | 我國第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聯合生產基地 |
3、科技進步的影響
4、以鋼鐵工業為例,說明不同時期工業主導區位因素的變化
時間 | 早期(19世紀) | 20世紀初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
主導區位因素 | 煤炭資源 | 鐵礦資源 | 沿海港口(市場) |
科技因素 | 煉鐵 | 冶金原料地(鐵礦) | 海洋運輸條件的發展 |
區位選擇原則 | 靠近燃料地(大煤田) | 靠近原料地(鐵礦) | 靠近市場(沿海鋼鐵消費區) |
工業類型 | 動力指向(導)型 | 原料指向(導)型 | 市場指向(導)型 |
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 燃料、原料的影響趨勢,交通和市場的影響趨勢 | ||
實例 | 英-伯明翰、德-魯爾區等 | 包鋼、武鋼、鞍鋼等 | 包鋼、日-福山、意-塔蘭托等 |
原料指數:需要運輸的原料重量和成品重量的比值叫做原料指數。從定量上看,它是工業區位選擇的重要指標。
5、 環境因素對區位選擇的影響
區位選擇要求 | 舉例 | |
環境要求 | 對環境十分敏感的工業,應建在空氣較潔凈的地區,遠離煙塵污染的工廠 | 電子廠、感光器材廠 |
污染 程度 | 規模小、無污染的工業,可以有組織地設在城區 | 服裝廠、玩具廠 |
規模大,對空氣有輕度污染的工業,布置在城市邊緣或近郊區 | 機械廠、倉儲 | |
嚴重污染的企業宜布置在遠離城市的郊區 | 鋼鐵廠、水泥廠 | |
污染 類型 | 大氣污染嚴重的工廠,布置時考慮風向:主導風向的下風處,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已知當地最小風頻的地區,宜布置在當地最小風頻的上風處 | 水泥廠、釀造廠 |
水污染嚴重的工廠,考慮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區及河流上游,盡量布置在下游 | 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 |
固體廢物污染嚴重的工廠,要遠離農田或居民區 | 鋼鐵廠、發電廠 |
6、社會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社會因素 | 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
政策因素 | 在優惠政策的影響下,用地、交通、基礎設施等區位因素都會發生有利于投資辦廠的變化 |
決策者行為 | 決策者的鄉土情感及個人的理念和心理等,也是工業區選擇的重要因素,有時甚至成為主要因素 |
第二節 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 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
1、工業聯系是工業社會化、專業化生產的必然結果。
工業聯系有以下幾種:生產上投入—產出聯系、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非物質上的信息聯系。
?①生產工序上的聯系(紡織廠和印刷廠之間);
②空間利用上的聯系(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企業)。
2、工業地域的形成——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工業地域的規模,可分為工業點(工廠)、工業區(上海金山)、工業樞紐(上海)、工業地區(滬寧杭工業區)。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 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 ||
形成 | 以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為基礎,以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而自發在地理空間上相互靠近 | 把生產工序上聯系密切的工廠布局在一起形成 | 在規劃工業用地上,先建成基礎設施,再吸引投資者 |
工業聯系 | 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 | 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 | 空間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業聯系 |
發展潛力 | 多為傳統工業,結構較單一,改造困難 | 經濟、環境效益較高 | 經濟、環境效益較高 |
舉例 | 傳統工業區一般為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 上海金山為石化工業區 | 我國許多地方的經濟開發區 |
二、 工業分散與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一是老工業區的發展趨于飽和狀態,使新建企業不得不遷出老工業區;二是由生產聯系的工業企業之間的分散現象,是為了充分發揮各地的區位優勢而形成的。
形成 | 為了充分發揮不同的區域優勢,一些有相互協作關系的工廠并不要求集聚,有些工業企業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能在同一地區發展,這就形成了工業分散現象 |
表 現 | 體積小、重量輕、價值昂貴的零部件生產企業與產品組裝工廠之間相距較遠 |
產品結構復雜、零部件種類繁多復雜產品生產,其各種零部件生產廠家也可以分布在許多地方,形成跨地區、跨國的網絡企業 | |
優勢 | 充分利用各地區的區位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工作效益 |
結果 | 引發了工業地域聯系,促進了地域之間人員、物資和信息的流動 |
動力 | 現代化交通運輸方式以及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