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復習的方法策略(2)
例如:
——中國古代史:從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和對外關系的角度把握中國古代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發展;明清時期的衰落要和同時期的西歐社會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對外政策的對比來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特征。
——中國近代史前期(1840—1919)從政治民主化、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的角度來掌握中國近代化的歷程,理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政治民主化的影響。
——中國近代史后期(1919—1949)從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基本國相結合,逐漸探索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和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的勝利、創建新中國的角度來基本歷程。
——中國現代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
——“資本主義近(現)代化”是理解世界近現代史的總綱:世界近代史部分要理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是怎樣形成的;世界現代史部分要注意壟斷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注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資本主義政治、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的影響;三次科技革命對亞、非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
——中外歷史的橫向比較與聯系 ,從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對比中國歷史,尤其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如在整理專題“中國社會經濟的現代化進程”中我們可以把它再分為“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和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發展兩個小專題。“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我們可以分別從19世紀六、七年代民族工業的產生,19世紀末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1912年——1919年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的三個階段,分析各自的原因和影響,探討世界資本主義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以及民族工業在近代歷史發
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早期維新思想、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以及新、舊民主革命轉變的關系,對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影響等。“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發展”我們可以從向蘇聯學習、積極主動探索、改革開放形成中國特色道路等幾個階段來掌握。再如,我們把14世紀——18世紀中國的明清時期和西歐從政治、經濟、文化、對外政策等方面作一比較,東西方社會的階段性特征和歷史發展的趨勢則一目了然。還有,我們可以從微觀政治、經濟、階級、文化領域的變化對比理解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出現的區域性特點。
(二)高三歷史掌握基本的史學理論
初步理解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幾個基本觀點和辯證的思維方法,提高理論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去理解評價歷史的生產力標準。所謂生產力標準,包括兩個要點:一是生產力是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二是生產力是認識和評價歷史現象的根本標準。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是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具有反作用力,它包括兩個要點:一是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表現為它決定了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發展變化。如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封建制度在各諸侯國的陸續建立。二是上層建筑的反作用表現為如果它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時則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戰國時期時期,戰亂不休,經濟卻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反之,則阻礙經濟的發展。
?、谏鐣嬖诤蜕鐣庾R的關系,并由此去理解評價歷史的實踐標準。所謂實踐標準,就是要根據實踐檢驗的結果立論。如19世紀中期的西歐可以產生馬克思主義,而同一時期的中國則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馬克思主義和洋務運動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而太平天國運動則不代表歷史發展的方向。俄國1861年改革的性質不是由統治者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而是由歷史發展進程的特點決定的,體現了資本主義的性質。
?、垭A級和階級斗爭
?、軅€人和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
⑤原因和結果
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必然是先行后續的關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在一定的條件下,兩者可以互相轉化。歷史的因果關系主要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異果、同果異因、互為因果、系列因果等類型。
?、蕃F象和本質;偶然性與必然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繼承和發展等。
(三)高三歷史重視解題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探索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解題能力是解題時學生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的綜合體現。無論是歷史單科或是文科綜合,題型一般都是三種題型:單項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是學生容易丟分的題,在高三的復習訓練過程中,應從審題、回憶教材、列提綱、規范書寫等四個方面訓來提高自己的解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訓練過程中,要善于歸納、比較、分析、總結材料題、問答題的類型和特點,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解體能力;通過對一定量的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地歸納、比較、分析,發現自己思維訓練過程中的癥結,及時的解決,從而有效地提高主觀題的得分。要記住,解題能力主要是練出來的,要通過一定量的有序的訓練,解題能力和思維能力才能逐漸提高,偷懶、少做,不愿做是學習的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