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非選擇題答題技巧
高考歷史非選擇題答題技巧分析
在文科綜合考試中,非選擇題在學科總分里占52%的比重。此類試題也是學生們“談之色變”的題型,在每年的高考中失分率很高,出現了“題目不見難,得分不見高”和“一看感覺會,答時難下筆”的怪現象。分析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還是學生們不很了解試題的設答類型與解答技巧。
通常,非選擇題則較全面地落實各項能力要求的綜合測試,各項能力是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的。高考歷史非選擇題的設答類型大致可理解為四類,這在2010年福建省高中畢業班質量檢查歷史科試題第38題中表現的極具代表性:一是“根據材料回答”。如該題第(1)問“據材料一、二,概括中國古代紀年法的特點。”;二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 如該題第(2)問“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康有為提出“孔子紀年”的時代背景和真實意圖。”;三是“比較分析材料……”。如該題第(3)問“在對待“孔子紀年”的問題上,材料三中蘇輿和宋教仁的觀點有何不同?指出材料四確立的紀年法并分析其歷史意義。”;四是“綜合上述材料”或是“綜合上述材料與所學知識”回答的分析、啟示、借鑒、經驗教訓、看法與建議類型的綜合性試題。如該題第(4)問“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采用公元紀年,但近年來有學者以提高民族自信心為由,倡議改用“黃帝紀年”。你是否贊同這一倡議?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說明理由。”
上述的四種分類,大致概括了歷史高考非選擇題的所有類型,體現了落實《考試大綱》的考核目標能力要求,全面考查考生學科能力的測試目的。明白了試題的類型,我們才好 “對癥下藥”。那么,針對這些不同類型的試題,我們該如何做答呢?
第一類“根據材料回答”類,一般答案就來自材料,關鍵是分析材料,找出試題設問與材料中一致的內容。(切記,答案一般不要照抄原文,高考閱卷明確規定照抄原文沒分,一定要稍做改動和概括。)如2010年福建省高中畢業班質量檢查歷史科試題第38題第(1)問,回答該題中的“特點”時,我們從材料中可以找到“漢武帝建元元年”、“唐貞觀七年”、“清雍正七年”和“歷朝數十、閱帝數百、年號幾千,記述既艱,考據不便,”等句,但我們不能直接照抄材料,而應據設問要求對其進行概括表述。如同材料中說了“蘋果、香蕉、葡萄、西瓜等”,那么我們就說是“水果”;材料中說“牙膏、牙刷、毛巾、香皂”, 那么我們的結論就是“生活用品”。因此,材料中的“漢武帝建元元年”、“唐貞觀七年”、“清雍正七年”等紀年方式的特點應概括為“以帝王為中心”和“長期使年號紀年”;材料中“歷朝數十、閱帝數百、年號幾千,記述既艱,考據不便,”可概括為“改元頻繁,不便記述、考據”。
第二類“根據所學知識回答”,這就要求學生們在熟練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多加訓練分析和概括總結能力。此類題中材料只是個引題,解答過程中可以不用過多考慮材料內容。如上述2010年福建省高中畢業班質量檢查歷史科試題第38題第(2)問,考生只需要借助材料二清楚康有為所處時期或是“甲午戰爭后”這一時空提示,在回顧總結教材中有關內容即可。在這里,注重的是對教材相關內容的整合。
第三類“比較分析材料……”,解此類題時一定要做到“材料”和所學知識兩者的結合,側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即語言表述能力。強調使用簡明、準確的學科術語完整地描述和闡述問題,分析問題和比較問題的學科綜合能力。如2010年福建省高中畢業班質量檢查歷史科試題第38題第(3)問,“在對待“孔子紀年”的問題上,材料三中蘇輿和宋教仁的觀點有何不同?指出材料四確立的紀年法并分析其歷史意義。”這一問包含了三個答次,首先回答觀點不同時,要求考生在充分、全面理解材料人物觀點差異的前提下,經過思維比較再概括寫出。分析歷史意義時,又要求考生對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合理的遷移、歸納,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再對事物進行學科的、準確的描述與闡釋。這類問題答案一般不能從材料中概括,而需要根據自己掌握的學科知識和理解、概括能力回答。
第四類試題設問則要根據材料、所學內容、時事以及常識等,根據情況綜合做答。側重考查考生“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即運用多種學科技能分析評論能力。是高考學科能力測試中最高能力考查目標。這類問題一般有開放性趨向,要求考生充分體現自己的創新思維過程,以展示考生的實際能力和水平。2010年福建省高中畢業班質量檢查歷史科試題第38題第(4)問“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采用公元紀年,但近年來有學者以提高民族自信心為由,倡議改用“黃帝紀年”。你是否贊同這一倡議?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說明理由。” 此問為開放性試題,不論答哪種觀點,只要理由充分即可。要求考生運用判斷、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等方法論證問題,在論證中觀點明確、表述清晰、邏輯嚴謹。
高考歷史非選擇題答題步驟
上述談的是具體題型的分類與答法,但總的說來,非選擇題在答題過程中可以細化為四步:審題、讀材料、組織答案、驗證。
第一步,審題。先審題,而不是先看材料,這樣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審題時既要審好單個的設問,還要看題與題之間的聯系。審單個題時看清要求,特別是設問的時間(包括顯性時間與隱性時間)與限定詞。審聯系時,既要看題與題之間的聯系,又要審出材料與材料間的聯系,以便在第二步中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材料。如:2010年福建省高中畢業班質量檢查歷史科試題第38題第(1)和(2)問中,分別有“根據材料一、二……”的設問,這就要求考生做題時將有關的材料或提問聯系起來,這樣才能準確無誤解答。
第二步,閱讀材料。一般來說,可以分成粗讀與粗讀。粗讀即快速瀏覽材料的時、事、人(國)、地、故(前因后果)等(特別要注意材料的出處)。細讀則要結合第一步中的審題,找出和設問有關的重點信息與要素。
第三步,精心組織答案,做到“三忌”和“三化”。“三忌”即:忌照抄材料,生搬教材;忌不用術語,亂寫亂改;忌偏離材料,任意發揮。“三化”則是根據高考評卷“采點”與“采意”相結合的思想,做答時要做到“要點化”、“序號化”和“段落化”。
第四步,驗證。這是根據數學做題的方法步驟,引用借鑒而來的方法。考生將自己所做答案擬出標題,做逆向思考,類似與數學上的驗算。其目的是,避免部分考生審題時出錯,以致將原因答成影響、將主觀原因答成客觀,將積極影響錯答為消極影響。
當然,解題方法與技巧的訓練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靠幾個題就可以簡單實現的。它必須是老師在平時的教學與試卷講評中有意識的不斷引導,強調,在學生不斷的經驗積累下逐步實現的。
猜你感興趣:
1.高考歷史單選題的答題方法
2.2016年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
3.高二歷史選擇題的答題技巧
4.高考歷史選擇題方法
5.新課改下高考歷史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