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例子教你掌握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
按照一定的方法不僅能夠提高答題的速度,還能提高準確性,對于考試來說掌握答題技巧就是在提高分數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的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例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第四橋
蕭立之
自把孤樽孹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無人管,柔櫓風前語夜深。
綜觀全詩,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并結合句簡要分析人物的心情。
答:
【題型分析】這是一道鑒賞意象型的題型。這種題型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你從詩中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②作者為什么描寫這一形象?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找到詩中描繪的相關語句,準確理解形象的基本含義。
第二步,用精煉的話語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結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繪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技巧運用】
第一步,找到詩人描繪形象的相關語句,準確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自把孤樽孹蟹斟”
“一江秋色無人管”是描寫人物形象的句子,其中“自”“孤樽”等詞是關鍵。
第二步,用精練的話語概括形象的特征。可以概括為:傲岸不羈、逍遙灑脫、閑適恬淡。
第三步,結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繪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可以概括為:一個寄情山水、傲岸不羈、逍遙灑脫、閑適恬淡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第四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秋天的月夜,詩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樂在其中,一個寄情山水、傲岸不羈、逍遙灑脫、閑適恬淡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雖然孤獨一人,并沒有煢煢孑立的凄涼之感,而是在櫓聲秋色中顯得怡然自得。
例2、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夢 回
林景熙
夢回荒館月籠秋,何處砧聲喚客愁。
深夜無風蓮葉響,水寒更有未眠鷗。
本詩的景物描寫營造了怎樣的氛圍?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
【題型分析】這是一道鑒賞意境型的題型。這種題型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
②這首詩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③這首詩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實原詩的基礎上進行聯想和想象,并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第二步,用一兩個專業術語(雙音節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孤寂冷清,或恬靜優美,或雄渾壯闊,或蕭瑟凄涼……注意遙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第三步,根據意境氛圍地特點來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
【技巧運用】
第一步,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并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詩中描寫了“荒館”、“月”、“砧聲”、“蓮葉”、“鷗”等景物。詩人在一個秋天的月夜,借宿在驛館之中,搗衣的砧聲撩起了詩人思鄉的情緒,夜深卻無法入眠,“深夜無風”,何來枯荷的響聲,原來未眠水鷗也輾轉反側,弄得枯荷沙沙作響,使人聽了倍感孤獨傷感。
第二步,用一兩個專業術語(雙音節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詩中所描寫景物的特點可概括為:幽寂、荒涼、冷清。情景的氛圍特點可概括為:凄涼悲愴。
第三步,根據意境氛圍的特點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種環境中的人應是愁腸百結、鄉思無限,應是孤獨、寂寞、傷感。
第四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詩歌開篇便如愁云乍起,“荒館”、“月籠秋”展現了秋月慘淡、客館荒涼的景物,陣陣搗衣聲更是觸發起無限的愁腸。尚未入睡的歐鳥在蓮葉中輾轉反側,正是愁腸百結、徹夜不寐的詩人的自況。景物描寫營造出凄涼悲愴的氛圍,從而抒發了詩人異鄉漂泊的離愁別恨。
例3、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
答:
【題型分析】這是一道鑒賞煉字型的題型。這種題型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地是哪個字?為什么?
②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③請結合詩句評析某字地藝術效果。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用一兩句話準確表明該字在詩句中的準確含義。
第三步,結合詩歌地有關內容具體分析這個字所描述的景象。
第四步,適當展開聯想和想象,說說該字營造了怎樣地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等。
【技巧運用】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評析“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實際就是表明,這兩個字用得好,所以表明好與步好的看法這一步實際可以不談。
第二步,用一兩句話準確表明二字在詩句中的準確含義。“穿”字是穿梭行走。“數”是細數。
第三步,結合詩歌的有關內容具體分析這二字所描述的景象。“穿”字描寫了詩人獨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的情形。“數”形象地道出了詩人坐在林中百無聊賴地“數”起了流螢地神態。
第四步,說說這兩個字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穿”字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孤獨、徘徊地情緒,“數”字傳神地描繪出詩人苦悶無聊的心境。
第五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詩人于清秋日暮邁上溪亭散心。月上高樹,酒已半醒,周圍一片冷清幽寂。詩人獨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穿”字形象的傳達出詩人孤獨徘徊的懷緒。詩人又坐在林中百無聊賴地“數”起了流螢,“數”字傳神地描繪出了詩人苦悶無聊的心境。
例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賞析。
答:
【題型分析】這是一道鑒賞詩眼型的題型。這種題型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某字(詞)是全詩的“詩眼”,為什么?
②全詩圍繞某字展開,請結合全詩分析。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指出該字在表達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結合該字在表達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指出該字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
【技巧運用】
第一步,突出該字對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
第二步,結合詩句進行梳理,列舉全詩圍繞該字寫了哪些內容。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緒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凄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的心情更推進一層。尾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心境渲染到極致。
第三步,從該字在詩中的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亂”實際是全詩的綱(線索),串聯詩人所見、所感、所想,使詩歌內容雖多而集中。
第四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緒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凄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的心情更推進一層。尾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心境渲染到極致。
例5、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長干曲四首(其一)
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舟贊借問,或恐是同鄉。
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請略加分析。
答:
【題型分析】這是一道鑒賞語言風格型的題型。這種題型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②這首詩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
③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用一兩個鑒賞術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簡練生動等。
第二步,結合有關詩句具體分析這特色是如何體現的。
第三步,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技巧運用】
第一步,用一兩個鑒賞術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本詩的語言特色是:樸素率真。
第二步,結合有關詩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是如何體現的。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明白道出;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過程何心理展露無疑。感情樸實,流露自然。
第三步,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首詩刻畫了一個樸素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蘊涵了作者欣賞、贊許的感情。
第四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猶如民歌。“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采用樸素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個素樸率真的船家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