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例子教你掌握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2)
例6、閱讀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問題。
[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王實甫
自別后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今春,香肌瘦幾分,摟帶寬三寸。
在這首小令的上闕中,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抒情方式?請結合具體詩句作簡析。
答:
【題型分析】這是一道鑒賞表達技巧型的題型。這種題型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這首詩采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②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
③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準確地指出詩中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表達技巧
第二步,結合詩句說說這個手法或技巧所表現地內容。
第三步,分析作者選用這種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第四步,這種手法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表現出怎樣的旨趣。
【技巧運用】
第一步,準確地指出詩中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表達技巧。作者在上闕中主要運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第二步,結合詩句說說這個手法所表現的內容。遠景的遙山、遠水,勾起了女子無盡的回憶和思念,不堪相對;而眼前的楊柳、桃花也同樣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緒:柳綿滾滾使她想起離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傷紅顏薄命。景中見情,情寓景中。
第三步,梳理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表現出怎樣的旨趣。通過對特定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女主人孤寂清冷的心境和對離人的無限思念之情。
第四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作者在上闕中主要運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遠景的遙山、遠水,勾起了女子無盡的回憶和思念,不堪相對;而眼前的楊柳、桃花也同樣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緒:柳綿滾滾使她想起離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傷紅顏薄命。外面景物雖美,卻易觸發別情,而黃昏的雨點又送來一聲聲凄清冷寂的況味,一景一物,無不觸發女主人公離別的聯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見。
例7、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下面兩題。
看 葉
羅與之
紅紫飄零草不芳,始宜攜杖向池塘。
看花應不如看葉,綠影扶疏意味長。
詩的最后一句“綠影扶疏意味長”中“意味長”包含哪兩層意思?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趣?
答:
【題型分析】這是一道理解詩句含義型的題型。這種題型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某句該如何理解?請結合全詩分析。
②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請結合詩歌簡要賞析。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闡明詩句的表面意思,并發掘其深層含意。
第二步,指出詩句的描寫作用,或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和旨趣
【技巧運用】
第一步,闡明詩句的表明意思,并發掘其深層含意。一是指,這種錯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閑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長;一是指綠葉不像鮮花那樣生命短暫,它給人的美感是長久的。
第二步,體現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審美趣味。他欣賞的葉,是扶疏的綠影,是綠葉的生命活力,是葉的本質美。“看葉”, 綠影扶疏永茂,葉雖平淡,卻活力長存,生生不息。這是一種歷盡榮華、漸趨淡泊的人生感悟。不慕繁華、自甘淡泊,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第三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一是說,這張錯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閑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長;一是指綠葉不像鮮花那樣生命短暫。通過這一飽含哲理的詩句,表達了作者歷盡榮華、漸趨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趨眾人的審美趣味。
例8、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霜天曉角?梅
范成大
晚晴風歇,一夜春威折。脈脈花疏天淡,云來去,數枝雪。
勝絕,愁亦絕,此情誰共說。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
有人說本詞是“詠梅之作”,請簡要說明自己鑒賞后的見解。
答:
【題型分析】這是一道評價觀點態度型的題型。這種題型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的觀點呢?
②有人認為本詩是表達什么的,有人認為則是表達什么的,你同意哪種看法?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明確表明你的觀點。
第二步,結合詩句進行分析,找到原詩中能支持自己觀點的地方闡述原由。
【技巧運用】
第一步,明確表明你的觀點。本詞是“詠梅之作”/本詞是“懷人之作”。
第二步,結合詩句進行分析,找到原詩中能支持自己觀點的地方闡述理由。是詠梅之作。詞題是“梅”,詞的內容句句或直接或間接寫梅。上闕第一句是交代梅開之“時”,第二句寫梅與“天淡”、“云來去”相融相洽。下闕雖寫情也是因見梅而生情。
是懷人之作。上闕寫梅,寫得極美,即下片中說的“勝絕”,這“勝絕”之景是為寫人情而設,寫“勝絕”是為了寫“愁絕”,起反襯作用,獲得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
第三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見上文)。
例9: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2題。
裴給事宅白牡丹
裴 潾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古人寫詩,經常運用對比手法。這首詩中,詩人是怎樣對比的?
答:
通過對比,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感嘆?
答:
【題型分析】這首詩歌的試題考查鑒賞表達手法和評價作者的思想觀點態度。
【答題技巧】看題目,從題目把握詩歌的主旨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題目常常是詩眼,或詩歌要表達的中心事件。透過它,我們很容易了解作者寫作的對象,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技巧運用】這首詩題為“裴給事宅白牡丹”,但四句詩中沒有直接出現“白牡丹”一語,只是在第二句寫“爭賞街西紫牡丹”,那么就要好好想一想,第三句中的“玉盤”是否就是“白牡丹”的喻體。回答是肯定的。這樣,解答本題也就不是很難了。詩題中特別點出“裴給事宅”,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裴給事人格高潔而無人賞識的人生感嘆。
例10: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西四百州。
[注]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簡析“望”字在詩中的作用。
(2)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
答:
【題型分析】這道題對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及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答題技巧】看作者。孟子說過“知人論世”,意思就是要通過了解作者來推測印證其創作。還有人說過“詩如其人”,說的就是詩歌就其特點來看,它就是詩人的內心情感的外露。因此作者的身世、經歷、所處的時代背景、創作風格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其詩作,與詩作發生必然的聯系。所以看作者,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對解讀詩歌很有幫助。
【技巧運用】(1)“望”字是全詩的統領,四句詩只寫一個“望”字,緊緊圍繞一個“望”字來寫。北“望”燕云,不知命運如何;眼前“望”著大江東去,無力挽回頹勢;向東西的四百州一“望”,不勝依戀之情。 (2)蘇軾的“大江東去”表達的是詞人對歷史流轉、英雄不再的感慨,感情高亢壯闊,側重懷古。“大江東去水悠悠”象征南宋的國運一去不復返了,表達的是詞人作為俘虜的亡國之恨,感情沉痛,側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