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25課《短文兩篇》同步練習答案
《夸父逐日》選自.《山海經》,《共工怒觸不周山》選自.《淮南子》。為大家更好的學習課本知識,現學習啦小編整理了課后面練習題的參考答案,歡迎閱讀!
25.短文兩篇
一、積累與運用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僦鹱? )②飲于河( )( )
③化為鄧林( )④地維絕( )( )
?、莨嗜赵滦浅揭蒲? )⑥故水潦塵埃歸焉( )
2.翻譯下列句子
?、倏涓概c日逐走,入日。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至,道渴而死。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莸夭粷M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夸父逐日》選自________,這是一部________的書。
4.《共工怒觸不周山》選自________,其書又名________,是________ (朝代)的________ (人名)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
二、課內閱讀
文段(一)
夸父逐日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________;________,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5.在段中橫線上,補寫出原文句。
6.這一神話故事反映了遠古時期人們怎樣的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運用什么手法來刻畫夸父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對于結尾“棄其杖,化為鄧林”,你是怎樣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認為夸父逐日以至于喪了命,這樣做值得嗎?請簡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共工怒觸不周山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10.“怒而觸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現了共工怎樣的性格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何理解《共工怒觸不周山》“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一句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為什么要這么做?請你作一點推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課外探究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問題。
導者告退,指湖(雁宕湖,大龍湫瀑布水源)在西腋一峰,尚須越三尖。余從之,及越一尖,路已絕;再越一尖,而所登頂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今山勢漸下,而上湫之澗,卻自東高峰發脈,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轍而東,望東峰之高者趨之,蓮舟(一僧人名)疲不能從。由舊路下,余與二奴東越二嶺,人跡絕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狹,兩邊夾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過一脊,即一峭峰,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見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盡處,一石如劈,向懼石鋒撩人,至是且無鋒置足矣!躊躇崖上,不敢復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級,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僅容足,無余地。望巖下斗(同“陡”)深百丈,欲謀復上,而上巖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飛陟。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忽中斷。復續懸之,竭力騰挽,得復登上巖。出險,還云靜庵,日已漸西。主仆衣履俱敝,尋湖之興衰矣。遂別而下,復至龍湫(指龍湫瀑下的潭),則積雨之后,怒濤傾注,變幻極勢,轟雷噴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注釋】以上文字節選自《徐霞客游記·游雁宕山日記》癸丑(公元1613年)四月十四日記的一個片段。這個片段記敘了攀登雁宕(一作“蕩”)山尋找大龍湫瀑布水源的歷程。
13.查工具書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仝欤孩诒郑孩叟d:④暝:
14.文中說“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你推測“足布”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先后有“石片棱棱怒起”、“怒濤傾注”的說法,對其中的“怒”字你是怎樣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這樣寫的表達效果怎么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說說你對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記》的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凑l知道得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短文兩篇練習題及答案
1.①跑 ②到;黃河 ③桃林 ④大繩子;斷 ⑤于此 ⑥積水
2.①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谶€沒有趕到,就在路上渴死了。
?、鬯拥羲氖终?,化做桃林。
?、軓那肮补づc顓頊爭做帝,(共工在大戰中慘敗,)憤怒地撞擊不周山。
?、莸叵驏|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湖流水和泥沙都向這里匯集。
3.《山海經》 主要記載傳說中的地理
4.《淮南子》 《淮南鴻烈》 西漢 (淮南王)劉安
5.飲于河、渭河、渭不足
6.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
7.想象、夸張
8.具有浪漫主義特色,表現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及對桃林來源的樸素解釋。
9.略(提示:從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從其他角度講。)
10.“怒”字表現了共工的豪氣、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剛烈。
11.《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神話故事。它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遠古的人類顯然還不能解釋日月星辰運動變化的原因,對這一現象的最好解釋就是借助于神話,通過大膽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解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現象。神奇的傳說中帶有現實主義的色彩。
12.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爭為帝”,即爭奪部落首領的位置。他的怒觸似乎包含有失敗的憤怒與不甘心,而且,似乎還夾雜著與對方同歸于盡的想法。當然也體現了共工龐大的氣勢。
13.①登 ②破 ③興致,興趣 ④日暮,黃昏
14.當是“裹腿”(也稱“綁腿”),是纏在小腿上的布帶子,有一定長度,四條接起來足可用于崖壁墜人。
15.“怒起”的“怒”字是高突的意思;“怒濤”的“怒”字是形容氣勢很大的樣子。
16.運用了比喻修辭。表達效果好,生動形象地突出了攀登的艱險。
17.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朝末期地理學家、探險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游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