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檢測試題及答案
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了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檢測試題及答案,希望對你有你有幫助。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檢測試題
一、積累與運用(30分)
1.下列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全對的一項是:( ) (3分)
A. 悼(dào)念 地窖(jiào) 悠閑(yiōu) 閿(wén)鄉
B. 仄(zè)歪 綏(tuǒ)靖 拂(fó)曉 顫(chàn)巍巍
C. 橫渡(hénɡ) 箱篋(qiè) 潰退(kuì) 殺戮(lù)
D. 鞠躬(jǚ) 荒謬(liào) 阻遏(è) 杜聿(yù)明
2.選出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3分)
A.制栽 臟物 寒噤 張皇失措 B. 拂曉 殲滅 蜿蜒 轉彎摸角
C.荻港 屹立 晨曦 蕩然無存 D. 尖利 法瑯 閃礫 月明風輕
3.下列加點成語運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在渡江戰役中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
B.醒來的時候已經是早上七點半多了,王東張皇失措地跑到學校,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C.圍著操場跑了五圈,她已經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長時間。
D.這是一件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作品。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3分)
A.小強自從告別了網吧以后,爸爸媽媽的臉上終于現出久違的笑容。
B.成熟的人考慮問題時,往往都以實際利益為出發點,并且依照經驗保守行事。
C.這家化工廠排出大量廢氣和噪聲,嚴重污染了環境,周邊居民紛紛打電話向有關部門投訴。
D.這種從瑞士引進的花皮茄子,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味道鮮美,深受廣大消費者所喜愛。
5. 下面表述的課文相關內容,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主體是新聞的軀干,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必須獨立成段。
B.《蘆花蕩》的作者是孫犁,他所敘述的干瘦的老頭子勇敢作戰的故事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的白洋淀。
C.《蠟燭》寫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上的故事。展現了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D.雨果是英國作家,他憤怒地譴責了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的罪行,表達了對被侵略、被掠奪者的巨大同情。
6.默寫填空。(12分)
①無絲竹之亂耳, 。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凈植, 。
③《陋室銘》中全文的點睛之筆是: , 。
④《長歌行》中勸勉人們珍惜青春,應及時努力的詩句是: , 。
⑤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結構的五個部分,即:標題、 、 、 、 。
7. 請概括下面新聞的主要內容(25字左右)。(3分)
本報香港5月3日電 香港特區立法會財委會今天下午通過特區政府關于向賑災基金撥款1億港元,捐助四川省政府開展蘆山地震救災工作的決議。
財委會以37票贊成、23票反對及1票棄權,通過決議。有議員提出,特區政府撥款給當地,要有機制監管善款用途。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說,特區政府有責任監管捐款的用途,會向立法會提交評估報告。、
二、文言文閱讀(33分)
(一)(24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6分)
①緣溪行 ②芳草鮮美 ③屋舍儼然
④便要還家 ⑤處處志之 ⑥尋病終
9.下列各項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3分)
A.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B. 遂與外人間隔 遂迷,不復得路
C. 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D.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10.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1.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么不愿離開?(4分)
12.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并不存在。那么,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5分)
(二)穴中人語(9分)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否容之?” 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纊、麻枲(xi,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戒日:“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1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2分)
(1)凡衣服……麻枲之屬: (2)老人謂曰:
14. 區別下列語句中“之”的用法或含義。(3分)
(1)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 (2)與眾共之: (3)楊謝而從之:
15.在括填寫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2分)
( )又戒日:“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 )與老人同出。
16. 對短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文中穴中人與桃花源中人一樣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記》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現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一老人引導才進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訴楊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后自己來耕種養蠶,不能向別人求取食物。
D、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一同出穴。三、現代文閱讀(3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