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成都市中考生物試題及答案(2)
16.(2016••成都)制作酸奶時所使用的微生物是( )
A. 酵母菌 B. 乳酸菌 C. 醋酸菌 D. 青霉菌
考點: 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分析: 微生物的發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
解答: 解:A、制饅頭、面包、釀酒用酵母菌,A錯誤.
B、酸奶是以鮮牛奶為原料,加入乳酸菌發酵而成,牛奶經酵母菌的發酵后使原有的乳糖變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風味,其營養成份與鮮奶大致相同,是一種高營養食品,B正確;
C、制醋用醋酸桿菌,C錯誤;
D、霉菌屬于真菌,菌體有許多菌絲組成,如從青霉菌中能提取出青霉素,D錯誤;
故選:B.
點評: 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應用在考試中經常出現,注意掌握,并能用以實際的生活中.
17.(2016••成都)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是( )
A. 界 B. 門 C. 綱 D. 種
考點: 生物的分類及分類單位.
分析: 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
解答: 解: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分類單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
故選D.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生物的分類單位等級.
18.(2016••成都)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下列屬于脊椎動物的是( )
A. 蜻蜓 B. 蜜蜂 C. 熊貓 D. 蝸牛
考點: 動物的分類.
分析: (1)脊椎動物的體內有脊柱,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
(2)無脊椎動物的體內沒有脊柱,包括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等.
解答: 解:蜻蜓、蜜蜂、蝸牛的體內無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而熊貓的體內有脊柱,屬于脊椎動物.
故選:C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概念.
19.(2016••成都)提出自然選擇學說的科學家是( )
A. 海爾蒙特 B. 林奈 C. 米勒 D. 達爾文
考點: 達爾文和自然選擇學說.
分析: 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乘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 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出版《物種起源》這一劃時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創立了自然選擇學說.
解答: 解:A、比利時的海爾蒙特,做過一個有名的“柳樹實驗”:在盛有200磅干土的瓦罐中,栽上一棵5磅重的柳樹苗,罩上瓦罐后只用水灌溉,5年后樹和落葉總重169磅3盎斯,干土只少了2盎斯.當時他誤認為柳樹增加的重量只能來源于水,而不知空氣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A錯誤.
B、林奈的最大功績是把前人的全部動植物知識系統化,摒棄了人為的按時間順序的分類法,選擇了自然分類方法.他創造性地提出雙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個種,可以說達到了“無所不包”的程度,被人們成為萬有分類法,這一偉大成就使林奈成為18世紀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
C、米勒模擬原始地球條件的實驗證明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C錯誤.
D、達爾文,在探究生物進化奧秘的過程中,具有重要貢獻,提出了自然選擇學說,被恩格斯贊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D正確.
故選:D
點評: 此題考查了自然選擇學說的提出者:達爾文.
20.(2016••成都)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 )
A. 地震因素 B. 火山因素 C. 戰爭因素 D. 人為因素
考點: 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分析: 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及對破壞生態環境的因素的認識.破壞生態環境的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解答: 解: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即生態平衡.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例如,如果草原上放養的牲畜太多,就會嚴重破壞草場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場就很難恢復原樣了.
故選:D
點評: 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臺風、山崩、海嘯等.人為因素:主要是指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對生態系統穩定性造成的破壞,此外,引種不合理也會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原有的穩定性.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二.填空題(共20分)
21.(2016••成都)鯽魚、烏賊等在水中生活的動物,運動方式以 為主.動物利用不同的運動方式去適應不同的 ,有利于動物的生存和繁衍.
考點: 動物運動的意義.
分析: 動物的運動方式多種多樣,飛行、游泳、爬行、奔跑等.這些都是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解答: 解:鯽魚、烏賊等在水中生活的動物,運動方式以游泳為主.動物通過運動能夠快速找到食物,也有利于快速躲避天敵,增加活動范圍,有利于找到更適合的生存空間,有利于躲避不利環境,鳥類的遷徙、魚類的洄游等,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動物,運動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現出對其生活環境的適應,所以動物的運動對動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故答案為:游泳;生活環境.
點評: 動物的運動的意義:有利于個體生存、繁衍后代.
22.(2016••成都)根據植物形態、結構、生理和生活習性的不同,將它們分為不同的類群,這些類群包括 植物、蕨類植物、和 植物等.
考點: 植物的分類.
分析: 植物根據生殖細胞的不同可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用種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種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解答: 解: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種多樣,我們要對其進行分類,分類的依據有植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和生活習性的不同,其中主要的依據是形態結構.植物主要有四類: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前三類不結種子,靠孢子繁殖后代,種子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
故答案為:藻類;苔蘚.
點評: 回答此題的關鍵是明確各植物類群的特點.
23.(2016••成都)病毒沒有細胞結構,都由外殼和內核兩部分組成,其中外殼的主要成分是 .
依據病毒 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三大類.
考點: 病毒的形態結構及生命活動特點;病毒的分類與噬菌體.
分析: (1)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樣,具有遺傳、變異、進化,是一種體積非常微小,結構極其簡單的生命形式.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主要由內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質外殼組成,不能獨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細胞里才能進行生命活動.一旦離開就會變成結晶體.
(2)根據寄生生物不同把病毒分為三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
解答: 解:病毒的結構非常簡單,病毒沒有細胞結構,都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兩部分組成.因此病毒外殼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根據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三大類.專門寄生在動物細胞里的病毒叫動物病毒如流感病毒、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里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專門寄生在細菌細胞里的病毒叫細菌病毒,也叫做噬菌體如大腸桿菌噬菌體.
故答案為:蛋白質; 寄生生物.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病毒的結構特點和分類.
24.(2016••成都)自然選擇是指生物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在生存競爭中 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的過程,生存競爭是自然選擇的途徑,生物的 性和適應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考點: 達爾文和自然選擇學說.
分析: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解答: 解:自然界中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從而能產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是有限的,生物為了獲取食物和空間,要進行生存斗爭.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并將這些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故答案為:適者;多樣.
點評: 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基礎,環境的變化是生物進化的外在動力,生物只有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才能生存和發展.
25.(2016••成都)人、鳥類和大多數昆蟲的生殖方式為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由親代產生的 結合形成 ,再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考點: 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區別及應用.
分析: 由親本產生的有性生殖細胞,經過兩性生殖細胞(例如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成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為新的個體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無性生殖指的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解答: 解:人雌雄異體,體內受精,胎生哺乳,其生殖過程出現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成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為新的個體,屬于有性生殖;
鳥類雌雄異體,體內受精,卵生,其生殖過程出現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成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為新的個體,屬于有性生殖;
昆蟲是雌雄異體,體內受精經過兩性生殖細胞(例如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成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為新的個體的生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
故答案為:生殖細胞;受精卵.
點評: 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的本質區別是否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26.(2016••成都)保護動物的多樣性要在遺傳物質、 和生態環境三個層次上制定保護戰略和采取保護措施.這些措施包括 保護、異地保護、法制教育和管理等.
考點: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措施.
分析: (1)生物多樣性保護動物的多樣性通常有三個主要的內涵,即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遺傳)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2)保護動物的多樣性的措施:就地保護、易地保護和法制教育和管理.
解答: 解: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我們在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環境三個層次上制定了保護戰略和不同的措施,如就地保護、易地保護和法制教育和管理.
就地保護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指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除了建立自然保護區之外,人們還把把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又叫易地保護.
故答案為:物種;就地.
點評: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在中考中經常出現,題型多變,要注意掌握.
27.(2016••成都)動物行為受 和激素的調節,受遺傳物質的控制,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和 法.
考點: 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 研究動物的方法主要有實驗法和觀察法.實驗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解答: 解:動物的行為是指動物在內外刺激的作用下所產生的活動表現,動物行為受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受遺傳物質的控制,這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研究動物的行為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和實驗法.單純的觀察法可以沒有實驗,但是在實驗法中卻離不開觀察.
故答案為:神經系統;實驗
點評: 此題考查對科學探究的理解.觀察、實驗、調查是獲得事實和證據的多種途徑.
28.(2016••成都)水稻和野慈姑都生活在稻田中,它們因爭奪有限資源而發生斗爭的種間關系叫 ;小丑魚和海葵共居一起、相互依存的種間關系叫 .
考點: 生物和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分析: 生物之間的關系: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種內關系又分為種內互助和種內競爭;種間關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種間競爭幾種方式.
解答: 解:水稻和野慈姑互爭奪陽光、水分無、機鹽等,屬于競爭關系;小丑魚和海葵共居一起、相互依存的種間關系叫共生關系.
故答案為:競爭關系;共生關系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29.(2016••成都)生殖和發育使自然界生機盎然,使生命得以延續和發展.生物產生后代和繁衍種族的過程叫 ,生物體的結構由簡單到復雜、功能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變化叫 .
考點: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分析: 生物具有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生殖、遺傳和變異、應激性等生命現象.
解答: 解:生殖是指生物產生后代和繁衍種族的過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生命現象.生物的發育是指從受精卵開始到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經過發育,生物體的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由幼體到成熟,功能活動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變化.
故答案為:生長;發育.
點評: 生物的生命現象是考查的重點,可結合著具體的例子理解掌握.
30.(2016••成都)遺傳和變異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子女和父母之間存在很多相似的性狀,這種現象稱為 .同時,子女和父母之間以及子女個體之間的性狀又存在明顯差異,這種現象稱為 .
考點: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分析: 生物的性狀在傳給后代的現象叫遺傳;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叫變異.
解答: 解:生物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個體之間的相似現象,叫做遺傳,而親代間和子代個體間存在明顯差異,這種現象稱為變異.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故答案為:遺傳;變異.
點評: 解題的關鍵是知道遺傳和變異的概念.
三.識圖題(共20分)
31.(2016••成都)如圖為某森林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請分析回答:
(1)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 關系而形成的鏈條式聯系,叫做食物鏈.上圖的食物網中有多條食物鏈,請寫出其中任意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2)如圖所示的森林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的生物是 ,無機環境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通過這些生產者的 作用進入食物鏈.
(3)當能量順著食物鏈逐級傳遞時,通常每一環節只能把所獲得能量的 %傳遞給下一個環節,因此,能量在沿著食物鏈各個環節的傳遞過程中逐級遞減.據此推測.圖中儲存能量最少的生物種類應該是 .
(4)該森林生態系統中,當鼠和兔的數量增多時,植被會 ,但食肉動物數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數量 ,森林植被得以恢復.生態系統可以通過這種 能力,克服系統內部的變化和外來干擾因素的影響,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考點: 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流動;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分析: (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
(2)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
解答: 解:(1)食物鏈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的鏈狀結構,圖中食物鏈有:草→兔→鷹;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鷹;草→鼠→蛇→鷹.
(2)草是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消費者和分解者提供營養物質和能量,因此圖中生產者是草,屬于生態系統的生物部分.
(3)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即能量往下一級傳遞只是傳遞上一級能量的10%~20%.動物的營養級越高,所獲得的能量就越少.可見圖中儲存能量最少的生物鷹.
(4)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如果該生態系統鼠和兔的數量增多時,由于鼠和兔以植物為食,則草原植被的數量會減少,食鼠和兔的動物也會由于食物增多而導致數量增多;食鼠和兔的動物的增多又限制了鼠和兔的增長,因此一段時間后,又會恢復正常;可見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故答案為:(1)吃與被吃;草→鼠→蛇→鷹;
(2)草;光合;
(3)10%~20;鷹;
(4)減少;減少;自動調節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