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成都市中考生物試題及答案
中考的生物考試題要怎么應對呢?中考生物成績怎么提高呢,多做一些中考試題練習吧。今天學習啦小編整理了歷年的成都市中考生物試題及答案分析,一起學習吧。
成都市中考生物試題(帶答案)
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
1.(2016••成都)關節在運動中所起的作用是( )
A. 動力 B. 支點 C. 控制 D. 杠桿
考點: 關節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分析: 人體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縮,并且牽引了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而完成的.
解答: 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產生了運動.在運動中,神經系統起調節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骨起杠桿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所以關節在運動中所起的作用是支點.
故選:B.
點評: 人體完成一個運動都要有神經系統的調節,有骨、骨骼肌、關節的共同參與,多組肌肉的協調作用,才能完成.
2.(2016••成都)少年兒童的骨柔韌而有彈性,不易骨折但容易變形,原因是骨的成分中的含量中( )
A. 有機物約為23 B. 有機物約為13 C. 有機物多于13 D. 有機物少于13
考點: 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分析: 骨的成分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其物理特性表現為彈性和硬度,據此答題.
解答: 解:青少年的骨成分中有機物的含量超過1/3,無機物不到2/3,骨彈性大,其柔韌性比較強,不易骨折,但容易變形,應注意坐、立、行的正確姿勢.
故選:C
點評: 青少年的骨中有機物越多,柔韌性較強,老年人的骨中無機物較多,易骨折.
3.(2016••成都)在緊急情況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動斷落,以逃避敵害.蜥蜴的這種行為屬于( )
A. 防御行為 B. 繁殖行為 C. 攻擊行為 D. 取食行為
考點: 動物行為的類型和特點.
分析: 防御行為:為了保護自己,防御敵害的各種行為都是防御行為.如逃跑、裝死、釋放臭氣、保護色、警戒色、機體防御等.
繁殖行為:與動物繁殖有關的行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為.
攻擊行為:同種動物個體之間常常由于爭奪食物、配偶、領地或巢區而發生相互攻擊或戰斗.
取食行為:是動物通過各種方式獲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為.
解答: 解:在緊急情況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動斷落,目的是吸引敵害的注意,掩護自己逃跑.因此屬于防御行為.
故選:A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動物行為的目的、獲得途徑.
4.(2016••成都)草食動物在生物圈中的角色屬于( )
A. 分解者 B. 生產者
C. 消費者 D. 消費者和分解者
考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 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消費者主要指各種動物,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是消費者,在促進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細菌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們能將動植物殘體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歸還無機環境,促進了物質的循環.
解答: 解:據分析可見:草食動物屬于消費者,在促進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起重要作用.可見C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 關鍵點:綠色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細菌、真菌等是分解者.
5.(2016••成都)下列屬于動物后天學習行為的是( )
A. 蜘蛛結網 B. 蜜蜂筑巢 C. 燕子孵卵 D. 鸚鵡學舌
考點: 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區別.
分析: 動物行為從行為獲得的途徑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是指動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種行為方式,是動物的一種本能,由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
而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環境因素的影響,由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行為活動,也稱為后天性行為.
解答: 解:ABC、蜘蛛織網、蜜蜂筑巢、燕子孵卵是生來就會的、由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先天性行為,故ABC錯誤;
D、鸚鵡學舌是在后天的學習中獲得的行為,屬于后天學習行為.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明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特點即能正確答題.
6.(2016••成都)細菌的生殖方式是( )
A. 孢子生殖 B. 分裂生殖 C. 營養生殖 D. 出芽生殖
考點: 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分析: 細菌屬于單細胞生物,通過分裂的方式進行繁殖.
解答: 解:細菌通過分裂的方式進行繁殖,分裂時,細胞首先將它的遺傳物質進行復制,然后細胞從中部向內凹陷,形成兩個子細胞.
故選:B
點評: 細菌的繁殖能力很強,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每20﹣30分鐘就能分裂一次.
7.(2016••成都)微生物的種類繁多.艾滋病是由下列哪類微生物引起的( )
A. 細菌 B. 真菌 C. 病毒 D. 放線菌
考點: 病原體與傳染病的病因.
分析: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的簡稱,是人類因為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導致免疫缺陷,后期發生一系列并發癥及腫瘤,嚴重者可導致死亡的綜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1981年,人類首次發現HIV.目前,艾滋病已經從一種致死性疾病變為一種可控的慢性病.
解答: 解:艾滋病是一種病毒性疾病,它的致病因素是結構上很相近似的一組病毒,這組病毒被統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簡稱HIV.
故選:C
點評: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了解艾滋病的病因.
8.(2016••成都)“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母愛是偉大的,胚胎在母體發育的主要場所是( )
A. 子宮 B. 卵巢 C. 輸精管 D. 輸卵管
考點: 胚胎發育過程.
分析: 此題考查胚胎發育過程.懷孕是受精卵從輸卵管移動到子宮內,著床在子宮內膜開始.
解答: 解:懷孕是從胚胎從輸卵管移動到子宮內,著床在子宮內膜開始.當胚胎成功著床后,胚胎發育到第8周末,其外貌開始像人,從此稱作胎兒.母體懷孕280天左右,胎兒發育成熟.成熟的胎兒從母體的陰道產出的過程成為分娩.分娩的結束標志著嬰兒的誕生.可見,胚胎發育的初期在輸卵管,當著床后到分娩前的一段時間是在母體的子宮內.胎兒(母體懷孕第8周﹣﹣第38周)發育的場所是子宮.
故選:A.
點評: 對于女性的生殖系統的結構及受精卵的發育是中考的熱點.
9.(2016••成都)人的新生命開始于( )
A. 嬰兒出生 B. 精子形成 C. 受精卵形成 D. 卵細胞形成
考點: 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分析: 人體的生長發育是從一個受精卵開始的.受精卵經過生長、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系統,進而形成胎兒.
解答: 解:A、人類的新生命開始于受精卵,而不是嬰兒,故A錯誤.
B、精子是睪丸產生的生殖細胞,不能進行細胞分裂、分化、發育等生命活動,就不能形成生命,故B錯誤;
C、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時,才標志著新生命的起點.受精卵經過細胞生長、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系統,進而形成胎兒.故C正確;
D、卵細胞是由卵巢產生的生殖細胞,不能進行細胞分裂、分化、發育等生命活動,就不能形成生命,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解此題的關鍵是理解掌握新生命的起點﹣﹣受精卵的形成,此題是基礎性的題目,較容易.
10.(2016••成都)進入青春期的男生,開始長胡須、喉結突出,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激素是( )
A. 雌性激素 B. 雄性激素 C. 胰島素 D. 甲狀腺激素
考點: 青春期的發育特點.
分析: 進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發育,男性的睪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夠產生生殖細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進第二性征的出現.
解答: 解:A、進入青春期以后,女孩的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控制女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現為出現陰毛、腋毛,乳房增大,骨盆寬大和乳腺發達以及聲音變高變細等.A錯誤.
B、男孩睪丸分泌的雄性激素使得男孩出現陰毛、腋毛、胡須以及喉結突出等,還出現聲音變粗的變聲現象等.B正確.
C、胰島素是由胰島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調節糖的代謝,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時會得糖尿病,C錯誤.
D、甲狀腺激素能夠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幼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癥,呆小癥患者身體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發育不全;成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得甲亢,D錯誤.
故選:B
點評: 只要熟練掌握了男孩和女孩的第二性征的主要表現及其原因即可輕松答題.
11.(2016••成都)某果農讓同一棵桃樹的不同枝條上結出了三種不同口味的桃子,他采用的繁殖方式是( )
A. 嫁接 B. 扦插 C. 壓條 D. 組織培養
考點: 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分析: 無性繁殖的后代一般不會出現變異,能使后代保持親本的優良性狀.嫁接屬于無性生殖,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很廣,可保持接穗的優良性狀.
解答: 解:嫁接,植物的人工營養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種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種植物的莖上,使接在一起的兩個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嫁接時應當使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接穗成活.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體,叫做砧木,嫁接結的果實具有接穗的優點.因此一棵樹上能結出不同品種的桃子,采用的處理技術是嫁接.
故選:A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嫁接結的果實具有接穗的優點.因此一棵樹上能結出不同品種的蘋果.
12.(2016••成都)春暖花開,公園里的蜜蜂又忙著采蜜了.蜜蜂的一生所經歷的階段是( )
A. 卵→蛹→成蟲 B. 卵→幼蟲→成蟲
C. 卵→幼蟲→蛹→成蟲 D. 卵→蛹→幼蟲→成蟲
考點: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分析: 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完全變態發育.解答時可以從蜜蜂的發育過程方面來切入.
解答: 解:蜜蜂在個體發育中,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4個時期的叫完全變態發育.完全變態發育的幼蟲與成蟲在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上明顯不同,差異很大.如蝶、蚊、蠅、菜粉蝶、蜜蜂,蠶等.不完全變態發育: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發育成熟,發育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例如:蜻蜓蟑螂、螻蛄、蟋蟀、蝗蟲等.
故選:C.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
13.(2016••成都)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誕生于( )
A. 原始大氣 B. 原始陸地 C. 原始海洋 D. 原始土壤
考點: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分析: 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各種不同的證據的發現,人們對生命起源的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學起源說是被廣大學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說.
解答: 解:化學起源學說認為:原始地球的溫度很高,地面環境與現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巖橫流;從火山中噴出的氣體,如水蒸氣、氨、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與現在的大氣成分明顯不同的是原始大氣中沒有游離的氧;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隨著地球溫度的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的相互作用,形成復雜的有機物,經過及其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故選:C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14.(2016••成都)人類祖先與猿分界的重要標志是( )
A. 腦容量增加 B. 會使用工具 C. 產生了語言 D. 能直立行走
考點: 在人類發展和進化中的重大事件.
分析: 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人類進化中最有決定意義的階段,解答時可以從人類進化的過程、直立行走的意義方面來切入.
解答: 解: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現代類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長臂猿和猩猩.在人類發展和進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腦進一步發達﹣﹣語言的產生.直立行走是進化發展的基礎,直立行走是人類脫離森林束縛,開拓新家園的標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礎.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類能夠將前肢解放出來,使用工具.前肢所從事的活動越來越多,上肢更加靈巧.
故選:D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直立行走意義.
15.(2016••成都)下列關于動物進化趨勢的敘述中,不合理的一項是( )
A. 體型小→體型大 B. 低等→高等
C. 結構簡單→結構復雜 D. 水生→陸生
考點: 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
分析: (1)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如動物的腳印、爬跡等),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而逐漸形成的.
(2)在研究生物的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證據,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等,陸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地球上的生物是經歷了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發展變化的,其總的進化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
解答: 解:A、高等生物也有體型較小的如蜂鳥,因此體型小→體型大不屬于生物進化的趨勢,A不正確;
BCD、低等→高等、結構簡單→結構復雜、水生→陸生,都屬于生物進化的趨勢,BCD正確.
故選:A.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