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違教學設計 法不可違說課稿
《法不可違》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成長過程中,其情緒、情感、思維、意志、能力及性格還極不穩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變性。他們易受環境的影響,又對法律、犯罪等內容了解不多,法制觀念淡薄,往往只看到法律約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認識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條件,極易產生某些不良行為,如不及時提高認識,進行糾正,便會滑向嚴重不良行為的范圍乃至發生犯罪行為。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違法行為的類別、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罰的種類。
2、能力目標: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法律的尊嚴,做知法守法愛法 的人。
教學重點:
1、犯罪的基本特征及犯罪應受刑罰處罰。
2、使學生能認清合法與非法行為,初步具有守法觀念。
教學難點:
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的區別。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講述“我爸是李剛”酒駕事件。
問: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說明了誰都不能違法,違法就要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
過渡總結:法律是神圣的,法不可違。那么什么是違法行為?違法了要承擔怎樣的后果?讓我們一起來共同探討。
2、講授新課
活動一:想一想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91頁的案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教材中的兩個問題,并發表白己的觀點與看法。
教師小結:不違法則是人們行為的底線,尤其是不能違反法律。什么是違法行為? 討論教材中的兩個問題,并發表白己的觀點與看法。
意圖:幫助學生理解不違法則是人們行為的底線,認識提高守法意識的重要性。
活動二:演一演 讓學生分組圍繞 教材第91~92頁的3個情景材料進行模擬表演,并進行討論:三個情景中的主人公的行為給社會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為違反了什么法律?行為人分別受到了什么處罰?
教師總結:由此可見,違法行為就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這里所講的法律,主要包括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我們可以把違法行為分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違反刑法、民事和行政法的行為也是間接違反憲法的行為。分別應受行政處罰、承擔民事責任、刑罰處罰。
意圖:使學生了解違法行為的類別,培養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法制觀念。
活動三:填一填 布置學生結合教材中三個情境來完成教材第93-94頁的表格,總結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
教師總結:通過填寫表格和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民法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較小,因而我們稱它們為一般違法行為,稱刑事違法行為為嚴重違法行為,也就是犯罪。任何一類違法行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意圖: 使學生了解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與一般違法行為進行對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活動四:斷一斷 收集一份刑事判決書,給出一個案例,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刑罰種類的內容,參照進行斷案活動。 閱讀教材刑罰種類的內容,參照刑事判決書進行斷案活動。
意圖: 使學生主動了解刑罰的種類及基本內容,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活動五:辯一辯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96頁的故事,全班自由組合,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開玩笑也犯法嗎?
教師總結:不論什么原因,只要觸犯了法律就是違法行為,都是不可原諒的,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們要提高守法意識,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自覺守法。
意圖: 使學生加深對違法犯罪的認識,引導學生落實行動,真正能夠自覺守法。
板書設計
一、誰都不能違法
1、不違法是人們行為的底線
2、違法行為的含義:就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
3、違法行為的類別:
(1)根據違反的法律分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
(2)根據社會危害輕重分為一般違法行為和嚴重違法行為(犯罪)。
二、犯罪必受懲罰
1、犯罪的含義: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刑法并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2、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嚴重危害性 —— 最本質特征;
刑事違法性 —— 法律標志
刑事當罰性 ——必然后果
3、刑罰的含義:刑罰又叫刑事處罰、刑事處分,是指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實行懲罰的一種強制方法。
4、刑罰的種類:
(1)主刑,是對犯罪分子的主要刑罰,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五種。
(2)附加型,是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方法,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1、評價學生的態度。采用談話法、筆試、口試等形式了解形式對規則、法律、犯罪等內容的態度、看法。
2、評價學生的行為。采用“成長記錄法”,以學生自我記錄為主,同學、教師、家長共同參與,記錄學生的變化。
3、評價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能力水平及相關成果。
《法不可違》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級下第四單元第七課第二框題《法不可違》,下面我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學理念
當代德育的重點逐漸由“道德教育”轉向“道德學習”,即由“培養論”轉向“學習論”。為此,教師作為學生思想品德課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伙伴,與學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 實現:教師——教材——學生三者相互對話,教師與學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學習,共同發展。誠如課程標準所說的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道德學習愿望”。因此,教師在組織、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要幫助學生學習道德知識,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蘊含的德性精神,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煥發學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產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強烈愿望;幫助學生提高道德判斷、道德選擇、道德踐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地位及作用
本框題分別介紹什么是違法行為,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的含義/特征,以及兩者的聯系和區別等內容。是對上一框題“走進法律”的進一步解釋,也為學好以后內容打下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教學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
2、學生分析
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成長過程中,其情緒、情感、思維、意志、能力及性格還極不穩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變性。同時,我校學生理論知識比較薄弱,但思維活躍,課堂敢于發言,素質整體上呈現多層次的特點。
3、教學目標
七年級學生對有關法律知識了解不深,尚不能正確判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不良行為屬于違法,不能正確區分一般違法與犯罪,很多學生抱有“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沒有什么關系”的錯誤想法。因此,在課堂上開展一系列活動,使學生了解最基本的法律知識,讓學生懂得不良行為的危害,從而使學生真正做到“我不違法”。為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不論是什么原因,只要是違反了法律,就是違法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學生的守法意識。
(2)知識與能力目標: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違法,三種違法的含義及區別,以及犯罪的含義及基本特征,刑事處罰的含義及種類。
(3)過程與方法目標:針對初一年級學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識不健全的現狀,對學生以創設情景導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根據課標和教材設置,同時結合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夠認清合法與非法行為,初步具有守法觀念。我的依據是:青少年學生情緒不穩定,做事易沖動;同時他們對違法、犯罪等內容了解不多,法制觀念淡薄。學生只有認識不良行為的危害,知道它們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的惡果,才能在思想上樹立避免違法犯罪的觀念,才能在行動上有所為有所不為。
(2)教學難點
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三者的區別。我的依據是: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而且在具體的案例上很難界定,畢竟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需要借給他們一雙法律的“慧眼”。
三、教學方法
根據本人的教學能力和學生水平及現有的教學條件,我確定以下三種教學形式
(1)活動探究形式
通過情境模擬、風采展示、知識競答等活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2)案例分析形式
抽象的理論只有與生動的實踐相結合才能體現出它的偉大。教學中把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案例的分析聯系起來,可以加強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分組討論形式
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采用分組討論及問題式教學法,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
四、說學法
學生能否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課堂能否成為有效教學的課堂,學生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在本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我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合作學習法。即學生之間互動、合作,共同嘗試解決問題。
2、自主探究法。即學生要主動探究、討論、交流對知識的理解,這也是貫徹學生主體性原則的體現。
五、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我將按照“創設情景、引起思考”、“情境模擬、分組探究”、“風采展示、一比高下”、“知識競答、搶前爭先”、“案例傳真、以案說法”、“辨別詞匯、探究解惑”、“課外拓展、學法踐行”7個活動環節來完成,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每個活動環節都有不同的側重點。
1、創設情景、引起思考
出示案例:以日本發生的里氏9級強震引發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由此而引發的中國食鹽搶購潮,甚至有的學生也參與了此事。問題:這件事是真實的嗎?誰能說說發布這種謠言的危害是什么?
設計意圖:從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案例入手,激發學生對法律知識深入探討的興趣,從而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進入本課教學。
2、情境模擬、分組探究
把全班學生分成三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模擬教材91至92頁中的三個情境,并思考:三個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為給社會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為違反了什么法律?行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思考,集體探究,互相交流,歸納總結,學會反思,以加深對法律相關內容的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
3、風采展示、一比高下
學生分組表演情境模擬小品,并展示小組探究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小品表演,再現教材的事例,使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參與、合作、探究意識,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點。
4、知識競答、搶前爭先
通過前面的活動,我們對違法行為的類型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為了檢驗同學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我們進行知識競答活動。(多媒體出示競答題)
設計意圖:通過競賽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違法行為的類別,培養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法律觀念。
5、案例傳真、以案說法
多媒體出示案例: 2009年12月5日,家住廣州的劉某某(17歲)因對“藍極速網吧”不滿而起報復之心,在網吧放火,致25人死亡,多人受傷。其行為均已構成放火罪,后果極為嚴重。2010年3月廣州市人民法院對放火案作出判決,以放火罪判處被告人劉某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劉某的犯罪行為給社會帶來了什么危害?
2.他的行為違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屬違法行為的類別?
3.劉某的犯罪行為受到了什么處罰?
4.劉某的案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設計意圖:以現實案例為素材,通過學生小組討論的方法使學生了解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從而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增強法制意識。
6、辨別詞匯、探究解惑
刑罰是不是刑法?請同學們看書,并談談對刑罰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看書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思辯能力和表達能力,歸納能力。在此基礎上檢驗學生對一般違法和犯罪的特征和區別的掌握情況。從而使難點問題得到解決。
7、課外拓展、學法踐行
要求:設計一份調查問卷,對社區違法犯罪現象進行調查,然后形成調查報告。
設計意圖:通過課后實踐,把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8、新課小結:知識的掌握和情感價值觀的升華
同學們,今天我們弄清了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事實說明,違法與犯罪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淵都是從一些小事開始的,俗話說:“螻蟻之穴,潰千里之堤”,我們青少年一定要學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漸,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教師通過這樣的小結,不僅有利于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學生學導與行的觀念,并提升了理念和價值觀。
看了“法不可違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