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寬容教學設計 多一些寬容說課稿
《多一些寬容》教學設計
3.理解寬容的涵義,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重點:1、嚴謹的思路,緊湊的結構。2、學習講道理、對比論證的方法。
難點:學習講道理、對比論證的方法
一、精導引標:
生活中,總要與人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十分重要。在與他人的相處中,應該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深厚的涵養,它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別人的境界,能陶冶人的情操,帶給你心理的寧靜和恬淡,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升華。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寬容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郭安鳳的《多一些寬容》,相信你能從中找出滿意的答案。
二、預習檢查:
字詞積累:
hé xié huò dá jiŏng yì
和 諧 豁 達 迥 異
róng huà xiōng jīn bìng qì jiè dì jí dù
融 化 胸 襟 摒 棄 芥 蒂 嫉 妒
(1)豁達:性格開朗;氣量大。 (2)摒棄:舍棄。 (3)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4)遷就:將就別人。 (5)姑息:無原則地寬容。 (6)芥蒂:比喻心里的嫌隙或不快。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釋題:看了文章的標題,你覺得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明確:人與人相處,要多一些寬容。(觀點)
2.作者為什么要提倡人與人相處,要多一些寬容呢?
明確:從人與人的關系的角度看,只有提倡寬容,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從個人胸襟的角度看,“有容乃大”。
3. 大聲朗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用形象而生動的語言,說說你對寬容的理解,回答句式:寬容是-------。
寬容是用愛的力量溫暖人心、拉近距離。
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寬廣的胸懷
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
寬容甚至被人們認為是成熟的一種標志
原來寬容竟是如此神奇的力量,難怪作者要我們“多一些寬容”,這也是我們本文的中心論點。
三、合作探究, 誦讀感受
說來容易做來難,怎樣才能做到寬容呢?齊讀第二小節回答。——互諒、互讓、互敬、互愛。如此復雜的問題作者僅用了一小節就條理清晰地為我們指明了做法,請你從結構、論證方法、修辭手法三個角度談談作者是如何做到精彩論證的。
結構——總分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
在修辭手法上主要采用的是排比,增強議論的氣勢。
四、質疑提升:
1、作者按照什么層次來論述怎么樣才能做到寬容?
明確:這一段有5個層次,先總說后分說,分說的內容由輕到重,安排十分講究。
第一層是總述(開頭2句)。三個“一種”:對寬容的性質進行定位。
“要……就必須……”說明“互諒、互讓、互敬、互愛”,是寬容的基本要求。這一層不僅概述了這一段的主要內容,而且在結構上也是全段的總領,以下四層依照“互諒、互讓、互敬、互愛”的順序分別進行論述。
第二層談互諒。第一句話先說什么是互諒。第二句從人的心理需要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要互諒。第三句說明具有寬容這樣的品德的意義。
第三層談互讓。在說明什么是互讓之后,著重闡述互讓的意義。運用了對比說理的方法。
第四層談互敬。先說什么是互敬,再運用對比說明為什么要互敬。
第五層談互愛。在說明什么是互愛之后,著重說互愛的意義。運用一個排比句從正面加以論述。
這一段四個并列的層次之間,寫法大體一致又有一定的變化,使文章思路嚴謹而不呆板。四個層次的順序,也安排得十分恰當。
2、“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之間是怎樣的關系?你認為其中哪一點最為難能可貴?
明確:“互諒、互讓、互敬、互愛”四者有一個逐層遞進的關系。“互諒、互讓”是寬容的最基本的要求,“互敬、互愛”則是進一步的高要求,尤其是互愛,則是最根本的一點。只有互愛才能真正做到“互諒、互讓、互敬”。
3、大家都知道,擺事實、講道理是議論文主要的論證方法。那么,作者從這四個方面分別進行論述時是以擺事實為主,還是以講道理為主呢?
明確:以講道理為主,基本沒有擺事實。一篇議論文一般情況下總是既講道理又擺事實,而事實勝于雄辯,可這篇文章卻是雄辯多于事實,讓我們用事實來說話。請你為這四個“互”補充幾個事實論據。要求:①事例具有高度概括性②找到其恰當的位置③與上下文自然銜接。(正反兩方面都可以)
參考:
互諒:唐太宗李世民不記前嫌任用魏征。唐太宗還是秦王時,魏征曾多次勸太子李建成除去李世民,后來李世民當上皇帝,居然不恨魏征,不計前嫌,原諒他當時是各為其主,反而重用了魏征,一起創建了震鑠千古,可以夸耀于世界的“貞觀之治”。他的貞觀盛世,與他的胸襟廣闊分不開的。
互讓:安徽某地有六尺巷景點。相傳,清代禮部尚書張英為解決家人與鄰居的矛盾,特寄詩一首回家,詩曰:"千里寄書為一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于是,張家主動讓地三尺,鄰家亦主動讓地三尺,遂成就了“六尺巷”這一千古美談。
互敬:周,作為一國,日理萬機,非常辛苦。有一次,周工作了一整夜,清晨剛要回家,在路上碰見一個清潔工人,周主動上前去,緊緊握住工人的手說“同志您辛苦了!”周十分尊重別人,所以他也得到了全國人民對他的尊重。
互愛:據《左傳·隱公元年》記載:鄭莊公弟兄二人,母親武姜因生莊公時難產,因此對他心生厭惡,相反對其弟弟叔段卻百般寵愛。按照古制,鄭莊公是老大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王位,成為鄭國君主。母親武姜更加心懷不滿,千方百計培養叔段的勢力,以便強大后取代莊公。他們招兵買馬,修筑城墻,準備謀反。有人發現后告訴了莊公,莊公說:“只要我母親武姜愿意,有什么關系。”后來叔段認為時機成熟,就和母親商量謀反日期,武姜作出決定后就回信給叔段,讓他立即起兵,自己做為內應。鄭莊公早已發現他倆的陰謀,截獲了密信。叔段措手不及倉皇出逃,后自殺。莊公很傷心,對母親說"我倆不到黃泉不再見面"。莊公就把武姜送到潁地居住。過了一段時間,莊公有些后悔,管潁地的官員潁考叔給他出了個主意,挖個深及黃泉的地洞,在那里和母親見面。母子二人見面后抱頭痛哭,從此言歸于好。這即是著名“掘地見母”的故事。
在這四個層次的論述中作者論述的角度不同。有的從正面論述,如:“互諒、互愛”;有的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如:“互讓、互敬”。講道理可以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同樣擺事實也可以從正反兩方面舉例。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戀情因為兩個家庭的相互仇視,缺少寬容,而成了千古悲劇絕唱;在二戰中倍受摧殘的猶太人也是在極端分子的槍口下失去了他們愛戴的以色列拉賓。沒有寬容,和平便在戰火中黯然失色,沒有寬容,便有了“好友反目”,“同室操戈”。在沒有寬容的世界里,永遠也不會有幸福和寧靜。
同學們剛才所舉的例子,更進一步地說明了人與人之間應該多一些寬容。
歷史長河中有很多人因為寬容而留下美名……齊桓公寬容并重用險些射死自己的管仲,從而成就大業,蜀相蔣琬多次寬容性格孤僻無禮的楊戲成就了“宰相肚里能撐船”的美談……打開你記憶的寶庫,是再找兩個因為寬容大量而留下佳話的事例?
戰國時,藺相如因多次為國爭譽立功,被封為上卿,位于大將廉頗之上。廉頗心中不服,揚言如見到藺相如就要羞辱他。藺相如為顧全大局,多次退讓躲避,甘愿忍受廉頗的嘲諷,當廉頗得知后,非常慚愧,于是負荊請罪,后來兩人同心協力為趙國出力,留下千古美談“將相和”。
五、拓展創新:
1.討論:你認為寬容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具有怎樣重要的意義?你在生活中能寬容他人嗎?請談談自己對寬容的理解。
2.中考鏈接:仿句練習:寬容是-----------
“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寬廣的胸懷,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
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
六、總結明學:
學生談學習收獲,師補充:
明確:牡丹雖然不實,然而為花之艷;荔枝花雖然不艷,然而為果之絕。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會擁有一顆寬容他人的心。讓我們感受博大、崇高的寬容精神,塑造美好的精神境界。
土地寬容了種子,擁有了收獲;
大海寬容了江河,擁有了浩瀚;
天空寬容了云霞,擁有了神采;
人生寬容了遺憾,擁有了未來!
愿寬容之心,遍布整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最后,以雨果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課:“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多一些寬容》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早上好!我是110號說課教師,我的說課題目是《多一些寬容》。接下來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本節課自我評價和總結等多方面來說。
一、關于教材
(一)教材地位
《多一些寬容》是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議論文。 這一單元的主題是:道德修養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并且明確指出要求初中生能夠閱讀和寫作淺顯的議論文,本單元是議論文閱讀教學單元,而情感主題又是道德修養,《多一些寬容》這篇文章對陶冶學生的情操以及了解和掌握議論文文體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教材特點
《多一些寬容》是一篇議論文,作者通過有力透徹的分析,闡述了人與人之間寬容的重要,并逐層說明了人們怎樣才能寬容相處,提倡在黨性原則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基礎上互相理解和支持。
(三)教學目標
語文課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語文課的教學必須把知識、技能的訓練與人文精神的教育結合起來。就本課來說,本課確定為一課時完成,教學目標應包括議論文語言、結構、論證方法的學習和人文道德修養的教育,具體為:
1、能正確讀寫本課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
2、提倡人與人高尚的道德修養——寬容
3、了解本文嚴謹的思路、緊湊的結構
4、學習講道理、對比論證的方法
5、透徹的分析、辯證的說理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本文嚴謹的說理思路,以講道理為主的論證方法。
2、學會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認清寬容和批評間的辨證統一關系。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教學方法
本文屬于較淺顯的議論文,但八年級學生對議論文的閱讀還較少,對議論文知識掌握還不夠全面,所以,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啟發式教學,加強點撥,讓學生了解議論文的結構、議論文的三要素、常用的論證方法。通過學生補充事例來引領學生自主感受寬容精神。最后,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真正學會寬容。
(二)學習方法
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離不開思考、討論、交流。故本文采用“自主—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品味到議論文語言的概括有力;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把握議論文閱讀和寫作的基本技能;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感悟到寬容的崇高魅力,既提高學習能力又增強了自信心。
(三)教學工具
為配合教與學的實施,結合學校的實際,我選擇以投影儀和小黑板作為主要
教學工具。
三、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
(一)本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有:
1、對課文中生字詞及名句出處的掌握
2、課文內容的掌握
3、本文論點及論證方法的掌握
4、能切實領悟到寬容精神并與生活相聯系
(二)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五個板塊:
1、導入新課
通過“仁義胡同”的故事導入
2、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初讀課文,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及名句出處
(2)自由讀課文,說說為什么要多一些寬容。
(3)怎樣才能做到寬容?用課文原話回答。
(4)小組討論,”四互”都是先寫什么,再寫什么?
(5)小組討論,“四互”可以互換位置嗎?
(6)小組討論,第三段可以不可以刪掉?
3、再讀課文,理解文章以講道理為主的論證方法
(1)文章中心論點是什么?
(2)小組討論交流,找出文章的論據。
(3)文章主要運用什么論證方法?
(4)精讀第二段,小組討論交流,文章還用到了哪些論證方法?
4、拓展延伸
(1)小組討論交流,請學生補充出有關寬容的事例。
(2)請學生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主設置情景,進行勸說。要求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并表演。
5、作業布置
請同學用講事實、擺事實的論證方法寫一篇與“寬容”為話題的作文。
四、對本節課的總體評價和總結
(一)在本節課中學生能積極的參與到小組討論中,積極討論思考所提問題;通過自己實踐掌握了課文內容及中心論點和論證方法等內容;拓展思維,自主創設情境,更好的理解了寬容的精神;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討論思考問題及在真實情境中理解道理是很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三)由于內容和板塊較多,可能存在時間把握不好的問題。
(四)靈活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記憶輕松地教學環境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在這方面多探究、多學習,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好的學習氛圍。
看了“多一些寬容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