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 奇妙的克隆說課稿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重難點突破】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了解每個部分的內容,進而分析文章的寫作順序及說明方法。基本上是按照什么是克隆,如何進行克隆,怎樣使克隆健康發展這樣的順序來安排材料的。
【教材分析】文章用了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作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人類對克隆的思考。行文脈絡十分清楚,說明事理步步推進。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把艱深的科學道理做了深入淺出的說明。
【學情分析】 本文盡管是一篇科學說明文,但所說明的對象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因此可以引入與克隆有關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熱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西游記》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孫悟空有個絕活讓我們羨慕不已——他經常在緊要關頭從身上拔一把猴毛變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樣的猴子。當然這只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寫。但這一想象卻在今天成了可能,這就是克隆。今天我們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領域去探究一番。
二、檢查預習:1、生字注音。2、詞語解釋。(見課件)
三、整體感知:
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并出示問題,供小組討論。
1.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3.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4.“多利”的誕生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5.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明確:
1.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2.理解“克隆”的關鍵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3.作者沒有用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于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4“.多利”的誕生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5.課文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四、內容研讀:
1、明確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后代)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2、講解說明方法:在介紹“克隆是什么”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探究:(1)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2)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確: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游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五、合作探究:
1.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系?
2.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找出使用的說明方法,并說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并明確)
4、“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么好處?
提示:
1、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文的鋪墊,并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說明順序。
2、句子見課文。
3、有舉例子、列數字等,各舉例說明。
4、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發展。
六、拓展延伸:
分組辯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課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 (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七、小結:
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
《奇妙的克隆》說課稿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
《奇妙的克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二課,是我國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所寫一篇介紹克隆知識的科普文章。文章從介紹克隆的含義,實驗,發展,到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從不同的側面說明克隆,前后邏輯聯系緊密。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艱深的科學道理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 教學目標
根據說明文教學的文體特點,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和方法。 3、培養學生收集、篩選、利用資料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
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和方法。 教學難點:
對克隆問題引發的倫理、道德、法律問題的認識。
二、說學生
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介紹克隆知識,語言形象、生動,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本文蘊含的克隆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八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生物常識重點突破。
能力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1、朗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延伸拓展法。
四、說媒體
多媒體課件。
五、說學法
教師主導下的分小組合作學習。 六、說教學設計
第一步: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用《西游記》中孫悟空分身術的故事導入,(設計這一導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渲染營造一種氛圍,激發他們的一種求知欲、好奇心,為新課的講授作鋪墊,激起學生的熱情,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進入本課學習。) 第二步:自由朗讀,自主掌握生字詞。
老師這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補充解釋一些專業性很強的生物學名詞術語。 第三步:用大屏幕提示要積累的詞語,讀寫結合,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 第四步:速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思考下列問題:
1、文章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四個小標題分別說明了什么內容?
2、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在說明克隆含義時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的?
3、依次找出克隆試驗部分試驗的對象有哪些?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順序? 設計這些問題,旨在讓學生掌握說明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本文的說明順序。
(同時完成板書)
第五步:走進克隆大觀園
通過學習,同學們對克隆知識有了初步了解,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中外克隆成果。通過這些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到克隆技術已經在自然界廣泛應用,并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如果克隆技術應用到人類社會呢?
第七步:拓展討論,注重人文:
讓學生分組討論對"克隆人"的問題如何看待?討論完成后由小組發言人進行闡述。
要求:觀點明確,理由充足,表述清晰、流暢,有條理性。
(這個環節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引導,重點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同時,也很好的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并完成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七、小結
學生小結
要求學生課下以“我學到了??”開頭,寫一寫你學了這篇課文的收獲或感受,進行總結。
老師小結:(見ppt)
八、說板書
奇妙的克隆:一、克隆的含義二、克隆的探索三、克隆的發展四、克隆的應用
細菌
葡萄仙人掌草莓
植邏輯順序
鯽魚蟾蜍
(魚類)(兩棲類)
動物
黑斑蛙
“鯉鯽魚”(異種魚)小灰鼠
(哺乳類)
綿羊“多利”
九、教學評價與反思:
《奇妙的克隆》一課,從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上,屬于一篇比較典型的說明文,但牽涉到的相關生物學名詞術語較多,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學生自由閱讀時,給學生補充注釋一些名詞術語,幫助學生閱讀。
此外,本文的說明順序為邏輯順序,采用由易到難的方法,從第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推廣到全文的寫作順序,學生便于接受和理解。
不足之處有:最后的小結,讓學生寫一寫本節課的收獲和感受,由于受課堂知識量所限,學生的思路不夠開闊,不能夠從知識,方法,情感等方面去總結,如果能有網絡使用,效果會更好。
以上就是我對《奇妙的克隆》一課的設計,必然有許多不妥之處,請各位評委指正。謝謝!
看了“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