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練習題及答案
初二語文練習題
B.罅隙 ( xià ) 齏粉 ( jī ) 寒噤 ( jīn ) 默守成規 ( mò )
C.徜徉 ( cháng ) 翕動 ( xi ) 羈絆 ( pàn ) 玲瓏剔透 ( tī )
D.秕谷 ( biě ) 瑣屑 ( suǒ ) 參宿 ( sù ) 辯偽去妄 ( biàn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項是
(1)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對已經作出的允諾決不能 。
(2 ) 我珍惜陽光,因為它給我溫暖;我珍惜綠葉,因為它給我生機;我珍惜星空,因為 它給我 。
(3) 春天竟會這樣地飽滿,這樣地燦爛!它把冬天 的精神、力量,都盡情地發揮出來了。 A.食言 遐想 蘊藏 B.失言 幻想 蘊藏
C.食言 遐想 珍藏 D.失言 幻想 珍藏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項是
A. 聽了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李衍達所作的“關于21世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的報告,對我的啟發教育很大。
B.我發現孩子們最不能忍受的不是生活的清苦,而是生活的無趣。
C.他不但在詩詞方面造詣很深,而且對書法、繪畫也很有研究。
D.一個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識,關鍵看他做出突出的成績。
4.下面語句的順序,排列恰當的一項是
①不久,它從泥土里探出了小腦袋,漸漸地,種子變成了嫩芽。
②從此,它變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牛的養料。
⑧雖然它經受著黑暗的恐懼,暴雨的侵襲,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長著。
④種子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并不那么順利,周圍的各種雜草都嘲笑它,排擠它,認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種子。
⑤當陽光灑在身上時,它更堅定了心中的信念——要開出一朵鮮艷的花。
A.④②⑧①⑤ B.④⑧②①⑤ C.⑤④①②⑧ D.⑤②①④③
二、 (共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題。
一般人常埋怨現在青年對于學問沒有濃厚的興趣。平心而論,這大半要歸咎于我們“教 書人”,把學問僅看成“讀書”。此外,與社會上一般人對于學問的性質和功用所存的誤解也不無關系。近代西方學者常把純理的學問和應用的學問分開,以為治應用的學問是有所為而為,治純理的學問是無所為而為。他們怕學問全落到應用一條窄路上,嘗設法替無所為而為的學問辯護,.說它雖“無用”,卻可滿足人類的求知欲。這種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詞卻不甚正確。學問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間絕沒有一種學問無用,不過“用”的意義有廣狹之別。學得一種學問,就可以有一種技能,拿它來應用實際事業,如學得數學幾何三角就可以去算帳、測量、建筑、·制造機械,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狹義。學得一點知識技能,就能混得一種資格,可以謀一個職業,解決飯碗問題,這是功利主義的“用’’字狹義。但是學問的功用并不僅如此,我們甚至可以說,學問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學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別;古人和今人品評人物,都有通才和專才的分別。學問的功用也可以說有“通”有“專”。治數學即應用于計算數量,這是學問的專用;治數學而變成一個思想縝密、性格和諧,善于立身處世的人,這是學問的通用。學問在實際上確有這種通用。就智慧說,學問是訓練思想的工具;就性格說,學問是道德修養的途徑。蘇格拉底說得好:“知識即德行。”世間許多罪惡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徹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壞的,一個人絕不會睜著眼睛往壞的方面走。
現在所謂“知識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學問的狹義的“用”,尤其是功利主義的“用”。 學問只是一種追求利祿的工具。我曾聽到‘位教授在編成一部講義之后,.心滿意足地說: “一生吃著不盡了!”我又曾聽到一位朋友勸導他的親戚不讓剛中學畢業的兒子去謀小事, 說: “你這種辦法簡直是吃稻種!”許多升學的青年實在只為著要讓稻種發生成大量谷子, 預備“吃著不盡”。所以大學里“出路”最廣的學系如經濟系、機械系之類常是擁擠不堪,而哲學系、數學系、生物學系諸“冷門”就簡直無人問津。;臺學問根本不是為學問本身,而是為著它的出路銷暢。在治學問時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銷暢后,當然是 “得魚忘筌” (筌:捕魚的竹器)了。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如何能期望青年學生對于學問有濃厚的興趣呢?
這種對于學問功用的狹窄而錯誤的觀念,必須及早糾正。學問是為生活,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不過現代中國人的錯誤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養。 “謀生活”與“謀衣食”在流行語中是同一意義。這實在是錯誤得可憐可笑。人有肉體,有心靈。肉體有它的生活,心靈也應有它的生活。肉體需要營養,心靈也不能荒蕪。肉體缺乏營養,必釀成饑餓病死;心靈缺乏營養, 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為萬物之靈,就在他有心靈或精神生活。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溫飽,而在他有無豐富的精神生活。一個人到了只顧衣食飽暖而對于真善美毫不感興趣時,他就只能算是一種“行尸走肉”;一個民族到了只顧體膚需要而不珍視精神生活的價值時,它也就必定逐漸沒落了。
5.根據文章內容,下列最適合做本文標題的一項是
A.學問與生活 B.學問的秘訣 C.學問與做學問 D.學問的功用
6.下面對文本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學得一種學問,可以有一種技能,拿它來應用于實際事業。這是一種對學問的“用”
的狹義的理解。
B.作者引用蘇格拉底所說的“知識即德行”是為了證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識豐富。
C.作者認為,學問是為生活,而對于人來說,精神生活較之物質生活更為重要。
D.作者說“許多升學的青年實在只為著要讓稻種發生成大量谷子,預備‘吃著不盡’”。 這一句中“稻種”比喻的是“青年學生治學問”,“大量谷子”比喻的是“學問的出路銷暢”。
7.下列對文本的寫作意圖理解最準確的一項
A.告訴人們世間沒有一種學問是無用的,要廣泛學習,不斷提高謀生的本領。
B.告訴人們學問有“專用”與“通用”之分,學問不僅可以增長知識,培養技能,還能
夠增長我們的智慧,也能塑造我們的性格。
C.呼喚教書人要教會青年學生正確認識學問的性質和用途,不要讓他們喪失了對學問的
興趣。
D.呼喚人們端正治學的態度與目的,在治學過程中,少一些功利主義思想,用學問來充
實我們的精神生活。
三、 (共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題。
文侯與群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將適①野。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②期獵,雖樂, 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③之。韓借師于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于魏以伐韓,丈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丈侯以講④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晉,諸侯莫能與
之爭。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冬子,何謂仁君?”丈侯怒,任座趨出。次問
翟璜,對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
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注]①適:到……去。②虞人:管理山林的人。③罷:了結。 ④講:和解。
8.對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侯與群臣飲酒,樂,而天雨 雨:下雨
B.何謂仁君 謂:認為
C.使樂羊伐中趾 伐:攻打,
D.君將安之 安;哪里
9.下列句中加點的“以”與例句中加點的“以”用法與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例:韓借師于魏以伐趙
A.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B.已而知文侯以講于己也
C.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饑者而食之
D.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10.下列對文本內容理解與分析正確一項是
A 魏文侯信守諾言,他與虞人相約打獵,雖然群臣因下雨而極力反對他去,但他還是起身前往赴約。
B.魏文侯能搞好與鄰國的關系,他采取與鄰為善的外交政策,使魏與韓、趙關系和睦。
C.魏文侯不仁義,他攻取中山后,將它封給了其子而沒有封給其弟。
D魏文侯不善聽取群臣意見,任座說他不是仁君,他大怒,將任座趨趕了出去。
四、 (20分)
11.將上面文言語段中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共6分)
(1)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3分)
(2)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3分)
12.填空。 (共14分。每空2分。)
(1)懷舊空吟聞笛賦, 。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 ,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蘇軾《記己承天寺夜游》)
(3)戍客望邊邑, 。 (李白《關山月》)
(4)讀詩真好。我們可以從詩中感受到“氣蒸云夢澤, ”的雄渾氣勢,可以領略到“ ,長河落日圓”的壯美風光,可以品味到“采菊東籬下, ”的那份恬淡閑適,可以體會到“ ,天涯若比鄰”的真摯友情。
五、 (20分)
閱讀下面的現代文,完成第13—16題。
父親的秘密
假期里,父親和他八歲妁兒子去森林里游玩。他們往密林深處不停地走,不知不覺迷了路。四周的古樹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籠子將他們困在中間。父親背起疲憊的兒子,試圖走出去。可是他無奈地發現, 自己能夠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時間,重新回到原地。
那里有一個廢棄的木屋。木屋里也許住過守林員,也許住過伐木工人,現在它空著,破爛不堪,仿佛隨時可能倒塌。可它畢竟是一間屋子,這給他們父子倆帶來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們擠在里面,生起一堆火。外面傳來野獸的叫聲,似乎距他們很遙遠,又似乎近在咫尺。兒子嗚嗚地哭起來,他說我們會不會死在這里?父親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說:“兒子別怕,我們會走出去的。”可是第二天,他們仍然圍著木屋不停地畫著圈子。讓父親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凈的水。他小心地踩著井內壁的縫隙下去,用隨身攜帶的軍用水壺,打上一壺水。可是他們已經沒有任何可吃的東西了,恐懼的烏云籠罩著他們。
第三天,父親放棄了那種徒勞的嘗試。他對兒子說:“這里有木屋,有水井,這{艮可能是一些過路人的臨時驛站。我們只要等在這里,就肯定會遇到人……你留在這里等我回來,我到附近找些吃的。”兒子問附近有什么吃的,父親就笑了,說:“森林里還能餓死人嗎?你難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營養嗎?”他為兒子打上一壺水,然后一個人離開了木屋。他一邊走,一邊回頭對兒子說:“守著屋子,千萬不要亂走……等我回來,我們一起吃晚飯。”
父親并沒有馬上去尋找蘑菇。他把衣服撕成布條,系在木屋的樹干上。忙完,仔細檢查一番,調整了幾個布條的位置。他想如果有人經過,就會發現這些布條,再發現小屋,再發現小屋里的他們,并將他們帶出森林。他想這可能是他們唯一的機會了,他不敢有絲毫馬虎。
那天,父親很晚才回來,他揀回了一小把蘑菇。雖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沒人發現他們,可是有了蘑菇,他們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兒子問這蘑菇不會有毒吧?父親說不會……在走出去之前,我們天天喝鮮蘑菇湯。兒子問這附近蘑菇多嗎?父親說不多,也不少。兒子說明天我也去揀。父親說不行,你得守在這里,萬一有人經過怎么辦?我們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這里吃蘑菇宴。父親朝兒子做了一個鬼臉,兒子發現父親的臉,有些浮腫。
父親出去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揀回的蘑菇卻一天比一天少。每一次回來,他都是筋疲力盡,臉色蠟黃,像大病初愈的樣子。兒子問怎么了?父親說沒事,有些累。兒子害怕地哭起來,他說:“爸爸,我們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親說:“不會的,只要我們堅持住,就會有人發現我們……。”
終于有人經過。是一位獵人,是父親的布條把他引到了小屋。獵人把他們帶出森林,他們再一次回到了城市。那以后,每次談起這次經歷,父子倆都心有余悸。
家里的飯桌上,從此沒有蘑菇。甚至,兒子說,哪怕在菜市場見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可是時間會改變二切。十幾年過去了,有一天,兒子回家時,竟提回一小袋蘑菇。他告訴父親,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郊的農民在大山里采的,剛才在街邊叫賣,他看著不錯,就買來一袋。“十多年沒吃蘑菇了吧?”兒子對父親說:“我想您可能都忘記蘑菇是什么滋味了。”
父親笑笑,沒說話。他似乎對蘑菇并不反感。
父親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細清洗。突然,他低下頭,從那些蘑菇里挑出兩個,扔進旁邊的垃圾桶里。兒子問:“爸,您干什么?”父親說:“這兩個蘑菇,有毒。”。
有毒?兒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親得意地笑了。他說:“還記得十五年前我們的那次歷險嗎?那幾天,我可嘗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13.簡要概括父子倆遇到的困難及采取的辦法。(4分)
14.文章結尾父親說“那幾天,我可嘗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說說前文為此埋下了
哪幾處伏筆?(6分)
15.結合文章內容,品一晶下面句子的作用。(4分)
四周的古樹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籠子將他們困在中間。
16.請結合全文章內容,說說父親的形象特點。其實父母的愛都是偉大的,你能由此聯想到
哪些偉大的父愛或母愛? (6分)
六、 (50分)
17.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古代先賢的生活,令你神往:他們或安貧樂道,或治國安邦……;在現實社會中,總有一些當今人士的生活,令你羨慕:他們或追逐夢想,或學業有成……;在大千世界中,總有一些理想的生活,令你追尋……人生旅途,五彩紛呈,人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請以“像 那樣生活”為題目寫一篇文章。先將題目補充完整,文體自選(詩歌、戲劇除外),不少于550字,文中不要出現自己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