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語文期末試卷題
八下語文期末試卷題
A.斟酌(zhēn) 韶光(shào) 擅長(chàn) 勻稱(chèn)
B.恢復(huī) 不朽(xiǔ) 河堤(dī) 沏茶(qī)
C.強勁(jìn) 贍養(shàn) 鏤空(lóu) 煞風景(shà)
D.丘壑(hè) 薔薇(qiáng) 推崇(chǒng) 詰責(jí)
2.下列詞語書寫無誤的一項是:( )(2分)
A.朝庭 序幕 雕刻 別出新裁
B.駐足 消魂 驕健 交頭接耳
C.蟠龍 寂寞 帷幕 就地取材
D.古樸 肅幕 啜泣 炯然不同
3.下列句中加橫線詞語刪去后不影響句意的一句是:( )(3分)
A.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
B.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
C.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
D.《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
4.古詩文默寫:(11分)
(1)氣蒸云夢澤,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晴空一鶴排云上, 。(《秋詞》)
(3)古詩中勸學的詩句很多,如《長歌行》的: , 。
(4) ? 煙波江上使人愁。
(5)坐觀垂釣者,
(6) , 北風江上寒。
(7)東皋薄暮望,
(8)絕巘多生怪柏, , , 良多趣味。
5、走進名著(8分)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1)、這段激動人心、被千千萬萬青年人引以為座右銘的文字,就是出自原蘇聯小說 ,作者是 。 小說的主人公
是 ,在他身上凝聚著那個時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質:
。(5分)
(2)、說說你讀了這部小說后的感想。(3分)
。
6.綜合性學習(9分)
(一)某機構對某私立中學150名中學生手機使用情況調查統計表(4分)
(1)、請用一句話來概括上面表格中傳遞出的主要信息(2分)
(2)、針對你的得出的信息,你的觀點是?(2分)
(二)說橋(5分)
橋是平凡普通的,但它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含義,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不光是有關它的詩句、成語、俗語,生活中還有這樣一些橋,既不架在水上,也不架在陸地上,建造它們甚至用不上一磚一瓦,可它們卻實實在在地發揮著“橋”的作用,它在我們的心中是些什么樣的橋呢?
(3)、你知道關于橋的俗語嗎?寫一句: (1分)
(4)、文藝作品中也不乏橋的影子,如京劇《草橋驚夢》,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的
,《牛郎織女》中的 。(2分)
(3)、生活中的橋起著聯結、溝通的作用,人們從這一點出發,賦予“橋”這個詞語更豐富的內內涵。請你參照例句寫出另一個句子。(2分)
例:老師是一座橋,引導學生通向知識的殿堂。
二、現代文閱讀(29分)
(一)中國園林(13分)
①中國園林是一個綜合藝術品,富有詩情畫意。
②中國園林的樹木栽植,不僅為了綠化,而且要具有畫意。窗外花樹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間古樹三五,幽篁一叢,乃模擬枯木竹石圖。重姿態,不講品種,和盆栽一樣,能“入畫”。拙政園的楓楊、網師園的古柏,都是一園之勝,左右大局,如果這些饒有畫意的古木去了,一園景色頓減。樹木品種又多有特色,如蘇州留園原多白皮松,怡園多松、梅,滄浪亭滿種箬竹,各具風貌。可是近年來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品種搞亂了,各園個性漸少,似要引以為戒。宋人郭熙說得好: “山水以山為血脈,以草為毛發,以煙云為神采。”草尚如此,何況樹木呢?我總覺得一個地方的園林應該有那個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長的樹木存活率大,成長得快,幾年可茂然成林。
③中國園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尋味。立峰是一種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細看才像。九獅山亦然。鴛鴦廳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說不明白,一說才恍然大悟,竟寓鴛鴦之意。奈何今天有許多好心腸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裝了人工大魚,熊貓館前站著泥塑熊貓,如做著大廣告,與含蓄兩字背道而馳,失去了中國園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風景。魚要隱現方妙,熊貓館以竹林引勝,漸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過去有些園名,如寒碧山莊、梅園、網師園,都可顧名思義,園內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盡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亭榭之額真是賞景的說明書。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人臨其境,即無荷風,亦覺風在其中,發人遐思。
④遠山無腳,遠樹無根,遠舟無身(只見帆),這是畫理,亦造園之理。園林的每個觀賞點,看來皆是一幅幅不同的畫,要深遠而有層次。“常倚曲闌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具體點說:建亭須略低山巔,植樹不宜峰尖,山露腳而不露頂,露頂而不露腳,大樹見梢不見根,見根不見梢之類。但是運用上卻細致而費推敲,小至一樹的修剪,片石的移動,都要影響風景的構圖。真是一枝之差,全園敗景。拙政園玉蘭堂后的古樹枯死,今雖補植,終失舊貌。至此深深體會到,造園困難,管園亦不易。一個好的園林管理者,他不但要考查園的歷史,更應知道園的藝術特征,等于一個優秀的護士對病人作周密細致的了解。
(選自《說園》,有刪改。)
7.文章開篇說中國園林是“一個綜合藝術品”,文章從哪幾個方面說明了它“富有詩情畫意”?(3分)
8.②③段中的畫線句分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6分)
9.精讀第②段,回答問題。(4分)
(1)用原文回答:中國園林的樹木栽植有哪些特點?
(2)作者為什么認為“一個地方的園林應該有那個地方的植物特色”?
(二)勤于用腦(16分)
①常常能聽到這樣的一種說法:“人的腦子用多了,會死掉許多腦細胞。”“人腦多用了會笨。”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道理的。
②事實上,人的肌體的各個部位,幾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腦子也是一樣。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經科學家研究證明,人的大腦皮層大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也叫神經元。這么多數量的腦細胞,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足夠足夠了。有人計算過,如果一個人活到100歲的話。經常運用的腦神經細胞只不過10多億個,還有80%—90%的腦神經細胞沒動用。所以,根本不會有什么“腦子多用會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運動”,這是生物界的一個普遍規律。人的機體,用則靈,不用則衰。腦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聰明。因為這些勤于用腦的人,腦血管經常處于舒展的狀態,腦神經細胞會得到很好的保養,從而使大腦更加發達:避免了大腦的早衰。相反:那些懶于用腦思考的人,由于大腦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較少,甚至沒有,大腦很可能就會早衰。這跟一架機器一樣,擱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銹,經常運轉就很潤滑。國外就有過這樣的研究,科學家觀察了一定數量的20—70歲的人,發現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到了60歲時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維能力,而在那些終日無所事事、得過且過的懶人當中,大腦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腦子多用只會聰明不會笨的道理以外,我們還應該了解“多用腦,可防老”的道理。這對老年人來講尤為重要。我們常說,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如果大腦遲鈍了,身體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當然也不會旺盛。所以,保持大腦的活力,就能促進其他機體、器官保持活力;大腦如早衰,也會影響其他機體、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往往是生理、心理、環境等因素互相影響的結果,老年人保持著勤于用腦的好習慣,就會有一種很好的心理狀態,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滿活力。
⑤“勤于用腦,延緩衰老”,這個道理是很科學的。老年人如此,何況我們青少年呢?
10、解釋詞語:(2分)
無所事事
11、用一句話概括第②段畫線部分的內容。(2分)
12、第③段綜合運用了 、 、 等說明方法,說明了
的道理。(5分)
13、第④段說明“多用腦,可防老”的道理,談了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腦能夠 ; 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腦可以 。(4分)
14、“人的機體的各個部位,幾乎都是越用越健康”,這句話中的“幾乎”能刪去嗎?為什么?
(3分)
三、古文閱讀
(一)、閱讀下兩篇短文,回答下列問題。(16分)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5.解釋句中加點的詞。(6分)
(1)念無與為樂者( ) (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3)曉霧將歇( )(4)古來共談( )
(5)遂到承天寺( )(6)蓋竹柏影也( )
16.翻譯(6分)
(1)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17. 仔細揣摩“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及“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兩句,你認為兩者抒發的感情一樣嗎?請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作答。(4分)
( 二 )古詩賞析 (5分)
秋詞
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1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采用了什么寫法?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表達了自己什觀點?(3分)
19、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四、寫作(60分)
近年來,“留守兒童”這個詞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或許你就是“留守兒童”中的一員。父母不在身邊,可能你會比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更想念他們,需要他們。這就是親情。
請以“親情”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自擬題目。
要求:1、思想健康,主題積極向上,要能反映生活中的真情真愛。
2、要寫出你的真情實感。
3、書寫工整,不少于500字。
寫作提示:我們可以寫生活中的小細節,從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聲叮嚀寫起,從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一個小故事寫起。抓住了生活的細節就是抓住了生活的本質,就是抓住了生活的典型。你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寫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是生活中的細節吧,但在朱自清的筆下卻把父愛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