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流中學初二語文期末考試題
古流中學初二語文期末考試題
1. 曲徑通幽處,
2. ,潭影空人心。
3. 云橫秦嶺家何在?
4. ,誰言天地寬。
5. 人有悲歡離合,
6. 但愿人長久,
7. ,有暗香盈袖。
8. 一封朝奏九重天,
9. 身世浮沉雨打萍。
10. 山隨平野盡,
11. 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嶙峋(xún) 陡坡(dǒu ) 汲水(jí) 蟹殼(ké)
B. 蔥蘢(1óng) 提防(dí) 獨占鰲頭(áo) 瘦瘠(jí)
C. 浸潤(qìn) 干涸(kū) 安然無恙(yàng) 鐵砧(zhān )
D. 造詣(zhǐ) 肆虐(nuè) 坦蕩如砥(dǐ) 載重(zǎi )
12. 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 惟妙惟肖 披麻帶孝 覆蓋 玲瓏
B. 全軍覆沒 消聲匿跡 蔓延 諭告
C. 重巒迭嶂 別具匠心 急燥 彌漫
D. 自出心裁 姿態萬千 點綴 馴化
13. 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鏤空(雕刻) 勝景(優美的) 記載(刊登)
B. 游弋(巡邏) 不毛之地(長草木) 肆虐(任意)
C. 安然無恙(病) 花樹相間(隔開) 秀頎(高)
D. 逞強施威(顯示) 鳥瞰(看)
14.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橫線上的詞,恰當的一組是( )
然他已經喪失了明 是非的能力,那么 使跟他爭 得面紅耳赤,恐怕也無濟于事。
A. 即 辯 既 辨 B. 既 辯 即 辨
C. 既 辨 即 辯 D. 即 辨 既 辯
15. 下列各句的主干已用橫線標出,選出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 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B. 這個神話是人們無法認識死海形成過程的一種猜測。
C. 這本來不是王永華同學初來學校時的本意。
D. 海水一陣陣地將滿含著血腥的浪花潑濺在我們身上。
16. 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 兩天一夜沒停的大風又刮起來了。
B.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我們能否取勝的條件之一。
C. 這次社會調查,對同學們的啟發很大。
D. 每一個有志氣的人將來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對祖國建設有貢獻的人。
17. 從修辭角度看,下列句中不同類的一項是( )
A. 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
B. 事業是人生的常青之樹。
C. 和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事業相比,共產主義事業是最宏偉的。
D. 金錢,財產,享樂都只能是人們生活中的奴仆。
18. 下列加點成語運用錯誤的一項是( )
A. 登上月球,現在已經不再是異想天開。
B. 我們對待 工作不能拈輕怕重,要勇挑重擔。
C. 列車終于安然無恙地駛抵目的地。
D. 他家養的小貓呀,小狗呀,都那么活潑可愛,栩栩如生。
19. 下列各句能與“天邊偶爾漂浮著的白云”連接成貼切比喻的一項是( )
A. 像縷縷潔白的棉絮 B. 像條條閃耀的銀練
C. 像片片光滑的羽毛 D. 像股股奔涌的噴泉
20. 若要強調“學生負擔過重” 這層意思,下面句中的停頓標示正確的一項是( )
A. 最多的一天/上八節課 B. 最多的/一天上八節課
C. 最多的一天/上/八節課 D. 最多的/一天/上/八節課
二. 課內現代文語段
(一)
① 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汁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②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 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③ 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④他們惟愿游覽者得到“如在畫圖中”的實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愿望,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里想著口頭說著“如在畫圖中”的。
21. 為了強調設計者與匠師們的“一致追求”,作者使用了一系列強調作用的詞語。文中加點的詞語不屬于這一類的一個是( )
A. 無論 B. 一切 C. 決不容許 D. 沒有一個
22. 對這段文字結構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3. 這段文字說明的對象是( )
A. 設計者和匠師們修建成功的園林
B. 蘇州園林的共同點
C. 設計者、匠師們的設計
D. 蘇州園林一切都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
24. 用曲線在文中畫出表明說明對象特征的句子。
25.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26.“敗筆”在文中的意思是( )
A. 失敗的一筆 B. 影響美感的一筆
C. 園林設計和建筑方面的欠缺 D. 園林建筑上繪畫的不足
(二)
沙漠逞強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風和沙。 風沙的進攻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可以稱為“游擊戰”??耧L一起,沙粒隨風飛揚,風愈大,沙的打擊力愈強。春天四五月間禾苗剛出土,正是狂風肆虐的時候。一次大風沙襲擊,可以把幼苗全都打死,甚至連根拔起,沿長城一帶風沙大的地區,民常常要補種兩三次才能有點收獲。一種可以稱為“陣地戰”,就是風推動沙丘,緩緩前進。沙丘的高度一股從幾米到幾十米,也有高達100米以上的。沙丘的前進并不是整體移動的。當風速達到每秒5米以上的時候,沙丘迎風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隨風移動,從沙丘的底部移到頂部,過了頂部,由于風速減弱,就在背風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動速度雖然相當快,每天可以移動幾米到幾十米,可是整個沙丘波浪式地前進,移動速度并不快,每年不過5米到10米。幾個沙丘常常聯在一起,成為沙丘鏈。沙丘的移動雖然慢,可是所到之處,森林全被摧毀,田園全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
27. 概括這段文字大意。
28. 本段用“ ”比喻沙漠進攻的手段,用“ ”比喻風沙襲擊的進攻方式,用“ ”比喻沙丘移動的方式。
29. 本段說明風沙進攻的兩種方式,使用的是 的說明方法,劃分這兩種方式的依據是
30.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具體說明了什么?
31. 這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 )
A. 由原因到結果 B. 由主要到次要
C. 由整體到都分 D. 由概括到具體
32. 這段文字的內部結構是( )
A. 總——分 B. 分——總 C. 總——分——總
33. 文中畫“——”線的句子,應如何理解?( )
A. 沙猛風狂 B. 沙助風威 C. 沙借風勢 D. 風借沙威
34. 將“沙漠”、“沙粒”、“沙丘”、“沙丘鏈”按概念范圍由大到小排列。
三. 課內文言文語段
(一)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 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1.《核舟記》出自 ,作者 。
2. 體現雕刻技藝特點的一個詞是 。
3. 點名雕刻品主題的一句是: 。
4.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 罔不因勢象形( ) ② 嘗貽余核舟一( )
③ 長約八分有奇( ) ④ 高可二黍許( )
5. 下面對選文內容的理解正確的是( )
A. 第一段概括了雕刻家的精湛技藝,點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題。
B. 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C.“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紹核舟體積的。
D.“嘗貽余核舟一”這里指的是王叔遠把刻舟給蘇軾。
6. 最能體現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7.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的句子。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②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8. 文中通過 的說明方法,說明了核舟的 ,贊美了 。
9. 選出跟“則題名其上”中“名”的用法相同的一項( )
A. 不能名其一處 B. 對聯,題名并篆文
C. 莫名奇妙 D. 不可名狀
(二)
于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公輸盤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l. 給原文字注音
牒( ) 盤( ) 械( )
圉( ) 詘( ) 滑( )
2. 找出上文中三個通假字并解釋
?、?通 ,
?、?通 ,
③ 通 ,
3. 翻譯成現代文
?、?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雖殺臣,不能絕也。
4.“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表現出墨子是怎樣的人?
5.“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的意思是(用原文回答)
四. 課外現代文閱讀
漫淡信息
(1)近年來,一些國家把今天的社會稱為“信息化社會”,把高度信息化作為向未來世紀進軍的目標。
(2)那么,什么是“信息”呢?
(3)所謂“信息”,就是對收信者(人、生物或機器)來說,是一種希望得到的、具有某種意義的表示形式。
(4)這里所說韻“某種意義”,指的是能為收信者所感覺到、理解到的東西(信號或符號)。
(5)反之,收信者所無法感覺和理解的,就不叫信息。
(6)鳥浯,是鳥類所能感知和理解的,因此,可以說是鳥類的信息;蝶舞,也是蝶類的一種信息。
(7)但對人類來說,由于它們都不能被理解,因而也就不認為它們是信息了。
(8)又如,來自宇宙其他星體的電波,目前還沒有收信機能接收它,即使有辦法接收,收信者也無法理解,因此嚴格地說,它仍然不能作為人類的“信息”。
(9)對于人類來說,由于不斷地研究和探索,一些昔日不認為是信息的東西,今天也可能成了信息。
(10)例如,公元前在巴比倫和阿西利亞等地廣泛使用的楔形文字,過去由于沒有人能理解它,所以它對我們來說不是信息。
(11)現在由于許多語言學家的努力,已經可以閱讀和理解這種楔形文字了,于是它也就開始具備作為信息的條件。
(12)如果將信息與人類接受信息的五官相對應,可以把信息分為聽覺信息、視覺信息、味覺信息、嗅覺信息和觸覺信息等。
(13)講話和音樂之類屬于聽覺信息:圖形、文字、照片、景物等屬于視覺信息。
(14)在這五類信息中,視覺信息所占的比重最大。
(15)這也就是圖象通信作為一種新的通信方式而異軍突起的原因。
(16)信息在人類(生物)的生存上,具有和物質、能源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們都是人類(生物)生存的基本要素。
(17)在人類社會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的信息活動經歷了五次革命,第一次是語言的獲得,第二次是文字的創造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第四次是以莫爾斯電報(1844年)為起點的電信技術的開拓,而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以計算機和通信相結合為特點的第五次信息革命階段。
(18)在現代社會里,信息的生產、加工和流通所產生的價值,已經超過物質生產、加工和流通所產生的價值;整個社會已經出現了所謂的“信息爆炸”狀態。
(19)因此“信息社會”這個名詞也應運而生。
1. 本文揭示說明對象本質的一句話是第 句。
2. 第四、五、六段中各用了哪種說明方法? 請各舉一例(只寫句子序號)。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3. 具體說明第(5)句內容的一項是( )
A.(2)(3)(4) B.(6)(17)(18)
C.(9)(10)(11) D.(12)(13)(14)
4. 本文依次從哪幾方面來說明“信息”的( )
A. 概念特征變遷功用 B. 本質概念功用類別
C. 概念類別變遷功用 D. 特征 概念類別功用
5. 本文屬于哪種類型的說明文,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