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級語文家鄉的“老照片”綜合性學習
本次綜合性學習與本單元的閱讀話題聯系緊密,因此,可以從“家園”話題引出,緊扣精神家園和愛國情感的主線,力圖通過各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進一步領會“家園”的精神內涵,從而培養學生愛祖國從愛家鄉開始,愛家鄉從一點一滴的行動開始的思想意識。
8年級語文家鄉的“老照片”綜合性學習
【教學構想】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生長在城市的獨生子女,絕大部分學生生活條件優越,但精神生活遠遠不如物質條件豐富。因此,通過組織合作、實踐活動,讓學生能親身體驗家鄉的風土人情,感受家鄉的歷史文化的發展變化,就成為本次綜合性學習的主要目的。
由于學生已經比較熟悉小組分工合作的活動方式,所以這次要在活動過程的設計和活動成果的評價上有新要求、高標準。我們還是以四人小組為基本單位,但允許小組自由組合,最多是八人一個小組,最后在學生的自愿組合下,全班分為了一卜個小組。
為了保證活動開展的有序,我們設計了一個綜合性學習活動方案的表格:
家鄉的“老照片”綜合性學習活動方案
第 小組 組長: 組員:
活動主題:
活動目的:
活動方式:
活動時間和人員分工:
活動過程:
成果展示方式:
自我評價: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關心家鄉、關注祖國的歷史文化的發展變化,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愛國情感。
2.通過親身實踐體驗家鄉的風土人情,感受家鄉的巨大變化,并能用合適的方式展示實踐成果。
[教學重難點]
確定合適的活動主題,設計合理可行的活動方案,選用多樣的成果展示形式。
[教學安排] 兩課時
1.導人準備,確定活動主題和活動方式,指導設計活動方案。
2.各小組按方案外出實踐,籌備成果展示。
3.成果展示,師生評價。
4.整個活動周期為10天。
[教學步驟]
一、導人:
家園,既是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故土,更是我們靈魂和精神的棲息地。它承載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它見證了祖國的災難和復興,其中浸透了人民的鮮血和淚水,它記錄了我們的感情和精神。我們已經一起學習了這一組反映家園的文章,通過學習,我們看到了家園的風物人情,聽到了家園主人的反思和吶喊,感受到了內心深處的思考和警醒,靈魂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凈化。
我想,當我們信步走在那條熟悉的上學路上時,當我們徜徉在繁華的江漢路和美麗的江灘時,當我們坐車經過林林總總的立交橋、高架橋時,當我們舉家外出在城市公園盡情歡暢時,我們會情不自禁地感嘆:這就是我的家鄉!我的家鄉真美啊!同樣,我們是不是也會想到:我的家鄉過去是怎樣的呢?她經歷過怎樣的歷史變遷,才有如今的俏模樣呢?
同學們,讓我們借這次實踐活動的機會,一起去找一找家鄉的“老相片”,來重溫家鄉的歷史,對比家鄉的今昔吧。
(實踐活動是學生樂于參加的,但多半都是抱著一種玩的輕松心態。而本次活動是有明確目的的,就是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及其發展變化。所以,一開課,教師就應該調動學生的情緒,通過回顧本單元的一組反映家園主題的文章,引到對自己家鄉的關注上。)
二、確定活動主題
1.請學生閱讀教材,勾畫教材上所提示的活動主題。
2.請學生將所勾劃的主題歸納整理,用標題的形式明確下來。
①家鄉的名山大川、道觀寺院;
②家鄉歷史上的重要建筑;
③家鄉的著名人物;
④家鄉的特色建筑;
⑤家鄉的土地變化;
⑥家鄉的交通工具的變化;
⑦家鄉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3.請學生分小組討論,除了教材上所提供的這些主題,還能想到哪些活動主題?也可以在上述主題中再細分小主題。討論后全班交流。教師將各小組想到的主題一一板書。然后和學生一起歸納整理。
如:家鄉歷史上的小吃;家鄉的租界遺址;家鄉歷史上的傳統服飾;家鄉歷史上的老玩意兒等;家鄉在歷史上的地位;家鄉紅安縣的兩百多名;家鄉的水災和現在的江灘……
4.教師提示學生,確定主題要量力而行,扣住“老照片”,小組討論各自的活動主題。各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各自的主題,有重合的進行協商、調整,最終當堂確定下來。
(家鄉的歷史文化是個大范圍,如果不細化,就會造成學生無從下手或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現象。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大話題下找到合適的小話題,這樣才便于下一步的活動開展。而確定小話題,就需要集思廣益。)
三、設計活動方案
1.各小組討論活動方案。
討論內容:
①根據所確定的主題,我們小組準備采取哪些方式開展活動?
②所采取的方式是否可行?列出所需要的所有條件,一一商議可否達到或解決,如不能解決,能不能找其他的方式替換?最后確定活動方式。
③確定小組各人的分工。
④確定活動的時間和步驟。
⑤確定活動成果的展示方式。
教師巡查,指導產生分歧的小組進行討論,及時糾正不切實際的活動方式,提醒各組注意緊扣“老照片”,不要偏題。
2.教師將巡查中發現的普遍問題在全班公示,提醒各組合理設計活動方案。各組繼續討論,并將活動方案形之成文。
(活動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是實踐活動成敗的關鍵。教師必須加強指導,防止學生討論跑題,提醒學生要量力而行。在必要時,教師要中斷小組的討論,進行全班指導,然后再繼續討論。)
3.各組上交活動方案。待教師和各小組組長一起討論通過后就可著手開始實踐活動了。活動時間為一周。
(活動方案上交給教師,教師再和各小組組長坐在一起一一研究每份方案的可行性,這樣可以將學生活動的盲目性降到最低。而安排組長一起研究,既尊重了學生,也便于集思廣益、及時修改。實踐活動是學生的實踐活動,教師是起指導作用的,不能因為嫌學生設計得不好就越俎代庖:為學生設計好方案,再讓學生照著去做。學生就變成了教師手中的提線木偶,何談學生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