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設計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設計
⑶ 思考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2、能力目標:
⑴ 培養快速閱讀能力。(《新大綱》要求:一分鐘閱讀600個字。)
⑵ 學習新聞寫作。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欣賞特寫新聞的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新聞的表達技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速讀、品讀、感悟、討論。
【教具準備】
1、多媒體投影。
2、課文錄音帶、錄音機。
3、香港回歸盛典的錄象帶或DVD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播放1997年7月1日,中英政府關于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電視實況錄象。)
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的零點,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鐘聲。它響徹環宇,向五洲四海鄭重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時刻到來了!這是中華民族洗雪百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這是中華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紀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將永載史冊。
為了報道并見證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盛事,世界各大新聞傳播媒體紛紛聚集香港,其陣容之大、人數之多,是世界新聞史上所罕見的。僅據香港布政司辦公室交接儀式統籌處統計,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傳媒、8423人登記采訪香港政權交接儀式。
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數位新華社記者不辱使命,不負眾望,作為歷史的見證人,真實、準確地記下了這難忘的時刻,寫下了《別了,“不列顛尼亞”》這篇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佳作,很受讀者歡迎,并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
二、研習課文
1、學生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注意新聞播音的特點,發現并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讀音。
2、復習新聞知識:
⑴ 什么是特寫新聞?
明確:新聞是新近發生的群眾關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特寫新聞,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采寫制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新聞側重于“再現”,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⑵ 新聞(消息)的結構:
明確:標題(引標、正標、副標)、導語(新聞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主體(主體是導語之后,具體展開新聞事實的敘述,構成消息內容的主要部分)。一般新聞經常運用這三要素,有的新聞還有背景,一般說,背景材料是新聞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這篇課文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3、文章的標題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聞標題更是如此。思考這篇新聞標題的用意所在。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標題有兩層意思。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不列顛尼亞”號在中國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標題一語雙關傳遞出中華民族在這種特定歷史時刻的自豪感,同時,此刻所傳遞的情緒又是復雜和深沉的。標題寓虛境于實境,獨具匠心又了無痕跡。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標題,以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別了”委婉的口氣中略帶一絲嘲諷,借以表達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主謂倒裝,更能表達情感。這個標題不僅揭示了事件的主題,而且新穎別致,寓意深刻。
4、快速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掌握新聞的結構特征,理清思路: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
導語(第1自然段)。它告訴我們,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港,這標志著長達156年的英國統治的結束。導語部分有三個重點,一個是點題,點明了英國國旗降落后,查爾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將乘坐“不列顛尼亞”號回國,“不列顛尼亞”號將最后完成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撤離的使命,這樣就賦予了“不列顛尼亞”號以象征意義;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飄揚了156年的英國米字旗即將下降,香港即將回歸;三是導語突出時間概念,為新聞主體部分按時序順序組織材料奠定了基礎。
主體(2~11自然段),可分四層,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
第一層(第2~3段):下午4∶30分,港督府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別儀式是英國告別儀式的序幕。地點: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時間: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第二層(第4~7段):
晚6時15分,添馬艦東廣場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
添馬艦東面廣場的告別儀式,象征著英國長達156年統治的結束。時間:晚6時15分,儀式開始。7時45分,降旗。
第三層(第8~9段):
子夜時分,交接儀式(降旗與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是整個儀式的高潮。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時間: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和7月1日的第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與此同時,添馬艦東廣場升起五星紅旗,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香港防務。
第四層(第10~11段):
零點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時間: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離任總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小結: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將事件的始末說清楚,通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這篇新聞真實地再現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著重描述了3次降旗與1次升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與標志,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征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主體部分共有10個自然段,其中有8個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聞發生的現場,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的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但都有著歷史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代有關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
板書:
別了,“不列顛尼亞”
下午4∶30分 告別儀式 第一次降旗
晚6時15分 告別儀式 第二次降旗
子夜時分 交接儀式 降旗與升旗
零點40分 “不列顛尼亞”號離港5、認真品讀文本,思考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⑴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個多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能否將句中加點的詞語互換?為什么?在這則新聞稿中,為什么要插入一段關于港督府的敘述?如何理解畫橫線的句子?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不能互換。因為不符合事物發展的正常順序。港督府經過歷任港督完善,是英國統治的象征,是英政權在港的標志。港督府是英統治的象征,港督的離去,人去樓空,意味著英國統治的結束。“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港督府的外觀。通過對港督府的描述,告訴世人,經過中國人民長期的艱苦努力與漫長的等待,香港已經回到祖國的懷抱,隨著末任港督彭定康的離去,中國人民一段屈辱的歷史永遠地成為過去。“陳跡”二字寫盡了香港回歸后,中國人民的一段屈辱的歷史已經永遠地成為過去的民族尊嚴、民族自豪。“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不僅見證了那段歷史,時時警醒國人,而且演繹了今天國家的尊嚴,彰顯了民族的復興。
⑵ 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英國曾經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治,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國殖民統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儀式稱為“日落儀式”。對于在駐港英軍總部附近舉行的告別儀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隨后捕捉到了一個典型的鏡頭:“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象征英國統治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征香港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區旗,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示人們發現這一儀式的深刻內涵。
⑶ 體味新聞的最后一段“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港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為什么把時間精確計算到“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如何理解“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
香港離開祖國母親的懷抱整整156年5個月零4天!這是一段讓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漫長的歷史,字里行間回蕩著百年巨變的滄桑感嘆。對于中國人民來說,英國在香港進行的殖民統治的這段歷史是刻骨銘心的,是不應該被忘記的。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人民經過漫長的期待,終于迎來了香港回到祖國懷抱的這一天。作者心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卻是通過精確記下英國統治的時間來表現的,語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
“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明著是寫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暗寫英國的殖民統治結束,點明題意。英國當年從海上入侵,得以在香港殖民統治達1個半世紀,而如今中國國力的強大,領導者的努力,終結了英國殖民統治。
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語言莊重而含蓄,平實卻具有出色的表現力,含義深刻,沒有諷刺,沒有痛罵,也沒有歡呼,既客觀地再現了這一歷史盛況,又表達了中國人民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后的欣喜之情。
“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這是現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歷史的滄桑巨變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實的對比。體現出新聞工作者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
6、體味特寫新聞的表達技巧:
⑴ 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描述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在這方面堪稱典范,說說課文中現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兩方面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現實場景和歷史事實的交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現實的場景是新聞的主要內容,是新聞的綱,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個儀式都顯示出歷史的跨度,有著歷史的意義。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于一個現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在寫港督府告別儀式中,引進對港督府歷史的追述:“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在寫廣場告別儀式時,插入“156年前一個英國艦長占領港島,升起英國米字旗”,“今天一個英國士兵在這里降下米字旗”,讓人聯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這些背景材料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有不再來的意味。現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歷史跨度極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歷史內涵,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實內涵。
⑵ 新聞用事實說話,作者的情感應自然流露于真實細節的選擇中,適當地運用細節可以使新聞事實“活”起來,使報道具有現場感和感染力。說說細節在《別了,“不列顛尼亞”》中的作用。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新聞寫作要力求簡約、含而不露,作者的情感要通過樸實的語言而不是浮華的形容詞來實現。例如,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之一彭定康在“30日下午”這個特定的歷史時刻,“在蒙蒙細雨中”,作為“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兩個細節把英國對香港的管治已到了“日落余音”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纖毫畢現地見證了這一微妙的歷史時刻,在含蓄的細節勾連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耐人尋味。再如“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這一細節的點染,進一步烘托出英國在香港的“日落”。之后便有了“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中國從此恢復了對香港行使主權”,正是有了這些生動的細節,突出了見證歷史、演繹尊嚴的主題,反映了中國人民揚眉吐氣走向富強的豪情,使報道的思想內涵更為深刻。記者還特別注意到以色彩增強文章的“視覺效果”:黑色的“勞斯萊斯”、白色的總督府、綠色的樹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記者準確、客觀地記錄下歷史性的一幕,始終以事實表達著豐富的情感。消息的最后一段是這樣寫的:“從15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港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沒有任何修飾性的語言。然而,就在這看似不動聲色的描寫中,卻顯現出語言的張力。全篇以港督告別式開頭,在子夜易幟時高揚,又以“不列顛尼亞”離去收尾,起伏跌宕,制造出遞進的節奏,留給讀者無盡的想象。
7、把這篇特寫新聞改寫成一般新聞,你將省略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參考:“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 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致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將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交待告別的細節,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蒙蒙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里交代,對“告別”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8、課堂小結:
在眾多關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致的一篇,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歡慶回歸的人們多么激動,而是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善于捕捉香港主權回歸、末任港督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里那一個個重大場面的一瞬間;又像一個熟練的影視導演,巧妙地將一個個鏡頭組接起來,既準確生動又色彩明快地再現了這一歷史時刻的真情實景,突出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這篇新聞從客觀的角度敘述了英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離去的過程,表明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別了不列顛尼亞》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別了,“不列顛尼亞”》
一、說教材
《別了,“不列顛尼亞”》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屬于新聞特寫,它記錄了英國撤離香港,香港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他選取了英國撤離香港的一系列場景,并把它們放在歷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歸這一事件有了一種歷史的縱深感,更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要求,同時根據本單元新聞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熟悉字音,熟記字形。了解新聞報道和報告文學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培養閱讀新聞作品、篩選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把握新聞事實、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觀評價三種新聞中能用到的材料。并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新聞強調真實,關注的當下發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
1.誦讀課文,了解新聞報道的特點,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了解香港的發展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把握新聞的特點,理解課文的內容。
而教學難點在于欣賞新聞的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三、 說學生情況
初高中階段,正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時候,同時也是學會收集、判斷、處理信息,培養人文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時候。課文的價值在于作者以清晰地可視性、生動的可聽性、鮮明的色彩感、清新而富有動感的語言來如實的記述了香港回歸的盛況。閱讀的時候激動人心,更能深刻的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方法
新聞閱讀準確的反應了方方面面的社會信息,從真實的生活出發,傳達出時代的精神。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把握作者通過新聞想 要表達出來的內容。據此,本課教學我會采用閱讀指導法法、問題法、討論法、探究法等來教學,并采用對話式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配以多媒體圖片,滲透愛國情感教育。在課改精神指導下,作為教師應該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收獲自學成功的樂趣,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
①導入新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這一堂課由于香港回歸是97年的事件,當時雖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四年。高一學生記憶不會深刻。因此,授課前,應安排學生通過多渠道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在課堂上,學生應在教師指導下,獨立閱讀課文、主動發現問題,并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
②閱讀全文,圍繞標題、導語、主體來理解本文。引導學生認識標題的含義,引導學生認識導語三個重點,引導學生認識主體部分從英方降旗撤離的角度來報道這一重大事件的特點。
③閱讀課文主體部分,探究文中寫三次降旗的意義,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探究港督府描寫的作用,引導學生認識場景的自然過渡與以總督府的變遷來暗示香港的百年變遷,體現了中國的日益強大。
④引導學生了解新聞以新聞特寫的特點,把握新聞標題、導語、主體的形式,認識新聞特寫側重于“再現”,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特點。
⑤課堂小結。針對今天所講的內容進行一個知識總結。報告文學的特點在于它的新聞性,本文從英方降旗撤離的角度來報道了香港回歸這一激動人心的事件,同時,穿插史料的寫法增添了文章厚重感。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會讓學生們在查詢一些新聞的寫法,認真觀察身邊發生的事情,寫一篇通訊。
七、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力爭簡潔明了,采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看了“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