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對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2)
3.忌盲目式
課堂提問要做好充分準備,從形式到內(nèi)容,從時間到人選,從收聽反饋信息到講評,都要心中有數(shù)。課堂提問是師生雙邊活動,既要考慮問題選擇最直接為講授內(nèi)容服務,還要考慮問題的難易適當,具有啟發(fā)思考價值,讓學生按照一定邏輯連貫性把知識和思維推進到更高的認識,更新的結論,同時還要注重提問的技巧和藝術,對不同類型的提問,什么時候發(fā)問?問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夠”的火候時;怎樣發(fā)問?設問、自問、反問交錯進行;問誰?優(yōu)、中、差面面俱到;學生答錯或回答離題太遠如何往回引導等,都需要精心策劃,認真考慮。特別是課堂應變提問,更應該有的放矢,絕不能隨意發(fā)問,倉促上陣。
4.忌懲罰式
有的教師見個別同學在堂上睡覺,做小動作或偷看其他書籍,不是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來制止他們的不良行為,而是借提問來進行懲治。這樣做效果恰恰相反,明明上課做其他事,心無二用,原本就沒把知識聽進去,甚至連提問什么也不會知道,肯定出現(xiàn)冷場,造成僵局。如果這時教師再熱嘲冷諷幾句,勢必產(chǎn)生對立情緒,逆反心理,好事變成壞事。筆者曾多次接觸過這些同學,他們?nèi)缡钦f:老師借提問挖苦制人,想出我們的洋相。此法實在不可取,人人都有一顆上進心,容不得別人半點歧視,盡管我們有錯,這樣懲人,心里總覺得不服氣,
有怨氣。
5.忌有頭無尾式
課堂提問是落實知識的一種手段,也是即時反饋的一種方式。如果只管提問記分,不管效果如何,這就失去了課堂提問的意義。既要勤勤懇懇搞耕耘,還要扎扎實實管收獲。筆者認為完整的課堂提問至少包含三層:①精心設計、提出問題;②物色對象,收聽信息;③講析正誤,落實知識。特別是第三點,常常被人疏忽。對學生的回答,首先耐心聽完,并從思維的敏捷性、科學性、準確性、完整性以及學生學習態(tài)度、動機、方法、能力等諸方面給以簡要貼切的評價,這樣既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激發(fā)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學習中參與,主導和主體在這里能獲得高度的統(tǒng)一,課堂提問就會取得好效果。
三、課堂提問力求靈活多樣
提問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也必須講究方法,使之成為藝術。因此課堂提問還要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在方法上力求靈活多樣。現(xiàn)就語文教學中常見的幾種提問技巧舉隅說明。
1.縱向提問與橫向提問
(1)縱向提問。①順問。思維的出發(fā)點與問題之間是由淺入深、由易至難、由因到果的叫順向提問。例如,初讀課文,有哪些詞語你不理解?(掃清理解的障礙)——再讀課文,你認為哪些詞句最能表現(xiàn)……?(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內(nèi)容)——你能用一句話說說課文寫了什么?(整體理解、概括課文)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指導學生觀察、描述人物外貌,并以自己為例寫《于老師印象記》時,由于是借班上課,他針對學生對他充滿好奇的心理提問:“你們想了解什么?想問老師什么?”順應學生思維發(fā)展,引向觀察、描述人物外貌的學習目標。②反問。思維的出發(fā)點與問題之間是由果到因的叫反問。針對學生的回答或思維現(xiàn)狀反問。例如,你怎么知道……?請你說說為什么這樣認為?特級教師李吉林在教學《麻雀》時,引導學生分析句子“他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老麻雀站的是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上,既然是沒有危險,又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樹上?”通過這樣一問,學生就把之所以得出這樣結果的原因連結起來,搞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正話反問。其功能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逆向思維。例如,“貓的表現(xiàn)這樣古怪,作者好像不太喜歡這只貓吧?”這種提問易引起學生討論,教師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導向目標。
(2)橫向提問。就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或能力的遷移、應用提問。其功能是連結、擴展知識和思維,鞏固和運用知識、能力,讓能力形成系統(tǒng)。一位老師在教學《狐貍和烏鴉》時問學生:“從烏鴉喝水這個故事看,烏鴉是很聰明的,可是,你們看看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中烏鴉是不是很聰明呢?”
2.單個提問和連環(huán)提問
(1)單個提問是就思維活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提問。提問的面窄,難度小,適合具體的問題。有位老師教學《春曉》時提問:“春天的早晨你在睡覺,哪個字告訴我你在睡覺?你睡覺時不知不覺天亮了,哪個字告訴我天亮了?”提問直截了當,簡潔具體,學生容易回答。這類提問是最常用的,效果也明顯,學生的學習是否達標,一目了然。
(2)連環(huán)提問是就思維活動的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提問。提問的面寬,難度大。適合寬泛的、宏觀的問題,能引起思維向縱深發(fā)展,適合學生學習的中后期階段或思維敏捷的學生。如《亡羊補牢》,第二次丟羊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結果怎樣?通過這樣提問引導學生自學,從而理解亡羊補牢的含義,掌握內(nèi)容。
3.直線提問和曲線提問
(1)直線提問就是直接提出“為什么”“怎么樣”這類問題。思維的出發(fā)點與問題之間具有直接的聯(lián)系。其功能在于訓練思維的敏捷度。例如,學習《趵突泉》:“文中„不知疲倦‟是什么意思?這個詞的含義是什么?”提問直截了當,毫不含糊。
(2)曲線提問就是從與問題相關的其他問題入手,從而解決問題。提問的方式靈活,能開拓思維。其功能在于訓練思維的嚴密性、想象的豐富性。如,學習《趵突泉》的“不知疲倦”:“你整晚不睡覺會感覺怎樣?”“趵突泉水‘不知疲倦’說明了什么?”通過理解人,再理解泉,拐了一個彎,由易到難,容易理解。
4.跳躍性提問與發(fā)散性提問
(1)跳躍性提問就是提出意料之外的問題,或提問的思維出發(fā)點與問題之間思路的斷裂。這種提問能給學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或靈感。例如,教學《燕子》時,引導學生理解“譜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贊歌”這個句子,提問:“這句話什么意思?”在展示一段五線譜后,再提問:“這會是怎樣一支正等著我們?nèi)パ葑嗟拇禾斓馁澑?”由于燕子與音樂中間有一定的跳躍性,這樣的提問也有跳躍性,而文字引起的聯(lián)想就是架在其間的橋梁。所以,跳躍性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
(2)發(fā)散性提問就是思維的出發(fā)點與問題之間呈多點、多方向連接,由一點向多點、多面擴散。其功能在于培養(yǎng)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的豐富性。例如,特級教師丁有寬為了教學生學會作文抓特點的方法,他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對學生說:“你們想一想,這個東西像什么?”學生立刻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像太陽”“像彌勒佛的大肚子”“像運動場上的鐵環(huán)”“像小莉妹妹的臉”„„“同學們說得都有道理,但你們的根據(jù)是什么呢?”說像太陽的同學說:“給圓圈添幾條射線,這是太陽的光芒。”說像彌勒佛大肚子的同學補充說:“在圓圈偏下加一點,這是彌勒佛的肚臍。”說像小莉同學的妹妹那一位同學說:“我觀察過小莉的妹妹,她的臉是圓的,眼睛是圓的,小嘴巴也是圓的。”
研究語文教師的提問藝術,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教師要提高提問的藝術,不僅要深刻領會“六要”“五忌”,同時又要靈活,恰當?shù)匕盐崭鞣N提問的技巧,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一堂成功的設疑解疑課,不僅給教師帶來無窮的教學樂趣,而且也給學生帶來思考的歡樂。古有“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今天,更要追求“投石沖破水中天”的境界。
由于小學生心智發(fā)展還缺乏獨立性,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的藝術提問,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的心智活動,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通過設疑、解疑和反饋引領學生順利完成
學習任務。在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探究與素質(zhì)教育相適應的課堂提問藝術,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發(fā)展,顯得更加重要。
一、簡明、精練的提問,引導學生把握學習重點
教師要精心設計好簡明、精練的問題。這些問題應該具有啟發(fā)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zhàn)性,能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教師要力戒提問過易、隨意、寬泛、過難: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問題隨意性大,很容易偏離教學思路,導致無效提問,或是南轅北轍。如《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jù)這個句子可設問題:“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幾次?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作者為什么要多次強調(diào)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準確地把握雨來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xiàn)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準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同時,也引導學生把握了學習的重點。
二、難度適宜、逐層推進、點面結合的提問,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維
1.提問的難度要適宜
教師要根據(jù)課程標準,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不能是簡簡單單地讓學生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zhì)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有僥幸答對的心理,養(yǎng)成不愿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是要緊緊圍繞教學內(nèi)容,有的放矢;二
是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是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jīng)過思維加工后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多些。
2.提問要有一定的梯度,逐層推進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教師還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不相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比如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①這個中國孩子是誰?②他發(fā)出了什么呼聲?③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④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么?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
3.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點面結合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地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nèi)在潛能,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新型玻璃》這篇課文時,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口頭描繪一下我們?nèi)粘I钪幸姷降牟AВ缓螅瑢⑵渑c課文中寫的新型玻璃進行比較,找出現(xiàn)有玻璃的不足。教師的課堂提問一般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設計問題時既要照顧全體,又要點面結合。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別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樣”的描述型、回答“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異同”的比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chuàng)造型。其中第一種主要針對差生,第二、第三種主要針對中等生,第四、第五種主要針對優(yōu)等生。
三、讓課堂提問服務教學,“問”“學”一體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在真實、巧妙、具有挑戰(zhàn)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的訓練。而不是為了“問”而“問”,游離教學的整體效果。比如,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分別寫了小蝌蚪“詢問鯉魚一錯找烏龜一找對青蛙”的情節(jié),三段內(nèi)容寫法大致相同。問題可以這樣設計:仔細閱讀三次對話,思考“小蝌蚪見到鯉魚、烏龜、青蛙時,它們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覺得這是一群怎么樣的小蝌蚪”。這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涵蓋了全文,它需要學生仔細閱讀全文,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與理解,才能得出結論,與教學任務結合密切。
四、提問要及時評價反饋,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給予及時恰當?shù)慕虒W評價,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啟迪學生心智,拓展學生思維,調(diào)動學生情感;能激活課堂教學氣氛,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應戒除泛泛的、籠統(tǒng)的所謂賞識性評價;或者希圖熱鬧,興師動眾,動輒要求全班學生掌聲鼓勵,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更不要引君入甕式地死守事先寫好的教案,當學生的回答進入“教案的套路”后,教師又是夸獎,又是板書,反之則含糊其辭,不置可否。
評價的主體可以是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種形式的結合使用,不要固守教師權威不放。一般的評價原則是:
①以表揚為主。
②鼓勵求異。
③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④鼓勵學生積極評價。
這樣,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