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對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
語文--提問。我們每天都不能離開提問。在學校,學習的功課很多,語文、數學、思品、英語,還有音樂、體育、美術、計算機……在這么多功課中,只有語文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學科,別的功課就沒有這樣的"殊榮"了。無數事實證明: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其他學科是知識的寶庫,那么,語文就是開啟這些寶庫的鑰匙。
提問對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
提問這一教學環節直接關系著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那么,該如何提問呢?什么樣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思考呢?又怎樣才能恰當地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呢?課堂提問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須注意下面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問題的選擇是提問有效性的關鍵
課堂的問題可以由老師確定,也可以由學生選擇,還可以由師生共同確定。它必須有價值,不僅內容簡潔,還具有綜合性強、思考量大的特點;它必須難易程度適度,能讓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促使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欲望,綻放出創新的思維之花。這樣的問題應該是關鍵性的,有深度的,有探討價值的,或者是能夠引發全局的。
有一位美國小學教師在自然課上,向學生展示許多晶瑩、透明的玻璃珠照片。照片吸引了每個孩子的目光。這時她問:“誰知道這些美麗的玻璃球是從哪兒來的?”“寶石商店買的。”一些孩子回答。她卻笑著說:“不對。這是我們的登月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從月球上帶回來的。這玻璃球是月球土壤中的。”這時,全班兒童的眼睛都發亮了。“誰在月亮上做的?”“怎么做的?”孩子們搶著提出許多問題。
那種不顧學生實際的盲目提問是無效的。老師將課前設計好的問題拋出來讓學生討論回答,很少能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景提出問題,更難看到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據有人統計,有的老師的提問簡單機械,在45分鐘的一堂課上,竟能提出幾十個問題。這些問題又大都偏重于讓學生做出“是”與“否”答案,偏重于復述等活動。有些教師的提問,要求學生對有關內容做出相應敘述,如“„„是什么?”“„„怎么樣?”這兩種提問,目的不在于激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指點學生思維途徑和方法,而在于希望學生回答出教師事先已經準備好的答案,是變相的“填鴨”和“注入”。
從小學語文教學的規律看,只有讓學生自己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或者只有提出了切合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啟動了學生問題發現機制的問題,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才是有價值的。
二、提問的時機是提問有效性的保證
一個教師必須善于揣摩學生的心理,認真研究并把握時機,適時提出問題,巧妙加以引導。因為提問的“火候”未到,所以學生難以出現積極反應;錯過了良機,也難以發揮提問的最佳效應。所以教師應該把握好時機。
從啟迪思維的角度看,在什么地方問什么問題,是教師需要下功夫琢磨的。只有課文空間上的問點和學生思維時間上的問點交叉了,才真正可以說是提問時機的優化。因此,教師應當考慮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欲望。另外,在學生思維卡殼的時候,適時提問,有助于學生思維的變通,又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方法,使教學的過程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
提問的時機不同,效果也不同。如果開頭發問,學生才初知課文,很難回答到位。如果總結時問,學生的思維正在高潮點上,能在精神振奮的狀態下積極思考,且此時根據全文內容作出抽象判斷的條件已經成熟,課文的關鍵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高潮點融為一體,提問的效果就明顯了。
根據提問的時間與作用,提問分為以下幾種:導入式提問——在導入新課時提問,目的是吸引學生對新課的興趣。講解式提問——在講解過程中提問,目的是引導學生對所學課文深入思考。復習式提問——在講完課文后提問,目的催化劑
是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準備好精彩的問題,以供課堂講授中隨機提問,這樣就能避免當講解形式過于單調時,學生注意力不穩定的情況發生,使學生迅速擺脫疲勞現象,使語文課堂教學富有生機和活力。
三、提問者創設的情境是提問有效性的教師要活躍課堂氣氛,駕馭學生思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就必須創設提問的情境。教師創設的情境越是新穎,越具有強烈的對比度,學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覺就會越敏銳、強烈,越容易誘發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探索的強烈愿望。
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方法,如可以由個別學生單獨回答某個問題;可以由小組成員集體討論,最后由小組代表回答,其他成員補充;還可以全班學生共同討論同一問題,各抒己見,最終得出統一答案。教師還可以采取快問、慢問等靈活方式創設提問情境。快問時教師發出快速急問,促使學生爭先恐后地搶答,以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這種提問多采用填空式和選擇式,帶有明顯的刺激性、競賽性和娛樂性,課堂上常常出現先緊張活躍,繼而又輕松愉快的氛圍,令教師和學生興奮難抑。這種提問宜用于教材中較易的內容,使學生搶答時能答。慢問是教師為了深化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提出問題后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通過周密思考、組織語言,以對問題做出完善圓滿的解答的一種提問方式。這種提問適于教材中較難的內容和高年級學生。情境豐富了,學生的積極性高了,問題的回答也就有效了。提問情境的創設還可由教師本人靈活掌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學習的變化,根據自己對課堂各種各樣信息的綜合把握,即時作出正確的判斷,巧妙地利用課堂情境提出問題。
四、提問者的禮節是提問有效性的根基
課堂提問的有效還依賴另一重要方面,即教師本人的提問禮節,它挑戰著教師的綜合素質。課堂提問是一種平等的對話,如果教師采用居高臨下的提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距離感,甚至畏懼自己的回答會不會令老師滿意,會不會招來同學們的譏笑。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應注意自己的語言措詞及語氣語態,音調的變化、重讀等。要有一種親和力,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這樣才能同學生進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學生也才會放開一切思想的顧慮,走
近老師的思維中。但是在提問中無論學生的回答滿不滿意,教師都應盡量避免言語的傷害、態度的輕慢,不要挖苦諷刺,應始終對學生充滿激情、充滿賞識、充滿期待。對于學生的回答要有積極的強化,不論他的回答是否正確,教師都需要對學生的不同意見耐心傾聽和接納,巧妙地因勢利導,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成功愉悅的體驗。
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時的禮節,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心情和積極性。它可以是語言的表揚,把學生的回答強調出來,認同它并吸收為教師的觀點;它可以是目光的接觸,表達一種贊賞、鼓勵、欣喜;它可以是身體語言的傳遞,鼓掌、拍拍學生肩膀、伸出大拇指;它可以是教師的微笑、點頭,等等。這些禮節傳遞給學生的一種成功感,一種他們自我價值實現的情感,還是一種非常有效地鼓勵學生踴躍參與的方法。
小學語文教育培養的是學生的綜合素養,這些素養需要教師在教學的每一環節貫徹體現。有效地實施課堂提問,使每個學生的創造性、個性得到充分展現,才能加快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真正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非凡的課堂教學藝術,誕生于由淺入深的啟發式教學之中。運用啟發式教學,往往能夠使學生孜孜以求的答案得以催生。而課堂提問是啟發式教學的必要手段,是檢驗啟發式教學成敗的關鍵。課堂提問,是藝術性很強的教學手段之一。隨著對發展智能的日益重視,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堂提問成了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效地激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能,必須在課堂提問的藝術性上著實下一番功夫。如何使課堂提問成為聯系師生的紐帶,成為啟發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呢?結合筆者十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參照聽評課所得,談一點個人看法。
一、語文教師要在提問上做到“六要”
1.提問要緊扣作者思路
問題是為理解課文服務的,所提問題一定要緊扣作者思路,使學生從問題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如《記金華的雙龍洞》,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有的教師這樣問:“作者是怎樣瀏覽金華的雙龍洞的?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這樣的問題很容易錯亂作者的文脈,也易打攪學生的思路。若問:“能把作者游雙龍洞的地點按順序說出來嗎?”學生定會躍躍欲試,接著問:“每到一處,作者有什么見聞?從字里行間表現了作者什么心情?”教師再把學生所答問題簡明扼要地板書出來。這樣學生不但能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更重要的是體會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2.提問要有針對性
教師所提問題要目標明確,言簡意賅。只有提的準,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定向性思維,若無的放矢,任學生的思維如野馬脫韁,是沒有什么價值的。如何把握住這個“度”呢?教師首先一定要找準教材的重難點,再精心設計出問題,使學生回答后對文章的重難點豁然開朗。如《赤壁之戰》一文,重難點是周瑜為什么只用三萬人馬擊敗了曹操的八十萬大軍?若直接以此發問顯得很籠統,學生不易掌握,若問:“為什么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并引導學生認識曹軍把船連接起來行動不便,這樣一問一答,重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3.提問要有思考性
“伸而不獲,躍而得之”,所提問題要緊扣教材。使學生在問題啟發下獲得教師的教學目的。如《別了,我愛的中國》,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真摯的愛,若問:“本文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就顯得一掠而過,或問:“本文里為什么三次出現了‘別了,我愛的中國’?”
學生又難以一時答出。換一個問法:“‘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每次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學生很快會找出。接著再問:“三次情感有什么不同?”學生結合剛才所答就會說出,作者的情感海濤澎湃,一次比一次猛烈,一次比一次激昂。這樣,學生在啟發思考下就會理解作者就要離開生他養他的熱土,離開傷痕累累而又可親可愛的母親,心中那刻骨銘心的愛,濃烈眷戀之情就會呼之欲出。
4.提問要有趣味性
興趣是學好每個問題的觸發點,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一個問題提出時呆板平淡,既不新穎又不奇特,就不可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相反,如果變換一下角度,使學生有新奇之感,他們就會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如《跳水》一文,服從“事物的聯系”這個重點訓練項目,如何讓學生認識聯系的發生與發展,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且較為抽象,若問:“人與猴子有什么聯系?”就不可能激起學生的興趣。若這樣設計:①哪些地方介紹了大人逗孩子?②哪些地方描寫了猴子逗孩子?③人與猴子相互聯系的結果怎樣?這些問題易答也樂于答,再加上教師總結,在不知不覺中明白了“事物的聯系”這個訓練重點。
5.提問要適時
提問最好在以下幾種情況下進行:①在學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問而苦于不知怎樣表達時提問;②在學習到重點、難點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問,通過提問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找出事物的本質與根源;③在學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無頭緒時提問,通過提問引起思維。 特級教師霍懋征在《談課堂提問》中說:“教《再見了親人》一課時,學生對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不很清楚。根據這一難點,讓學生通過表情朗讀、復述,了解阿媽妮、大嫂、小金花三個人物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對志愿軍戰士的關心、愛護;然后提問:那你們說說志愿軍為了抗美援朝又做了什么呢?通過對中朝軍民雙方舍生取義、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的理解,來體會中朝人民的友誼。這樣不僅解決了教學難點,也推動了教學過程的進展。”
6.提問要有適度性
問題的設計要深淺適度,否則也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有的教師在授課時,明明是一語道破的問題,偏偏讓學生費盡口舌,繞著圈子找答案,這樣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興趣索然。如《跳水》,文中幾次出現孩子表情變化,曾有教師這樣問:“水手們都笑起來,那個孩子怎樣?”“水手的笑聲更大了,那個孩子又怎樣?”如此提問,答案業已明朗,學生們又怎么有興趣去答呢?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總而言之,教師提問要經過縝密思考,精心設計,使問題不提不行,學生不答不行。
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的使用,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教學效果良好。但是,使用不當,學生情緒受抑,思維受阻,出力無收效。
二、語文教師的課堂提問在實施中應做到“五忌”
1.忌集體式
隨聲附和。更何況集體問答,打斷他人思維,影響旁人思考,這是邏輯思維學中最忌諱之事。何不待提出問題后,讓同學們靜心熟慮、待到弦緊弓張,即將“憤”“悱”時,指名問答,便可使學生的思維推向更高一層、更深一步。
2.忌單純式
有人害怕課堂提問出現冷場,耽誤課堂時間,總是單純提問學生,希望課堂提問順利進行。豈不知,這樣做,熱了少數,冷了多數。長此以往,多數學生發現了奧妙,知道提問與己無關,積極性受挫,主動性淡漠,人為地造成兩極分化。課堂提問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內容要有梯度,要有層次;人選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問,要多問優等生;鍛煉性提問,照顧中等生;鼓勵性提問,穿插點問差等生。總之,課堂提問要讓每個同學都有啟迪,要使人人主動進取,使課堂變成學生施展才華、相互競爭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