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實驗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問題一、實驗目的和用具用途不明確
問題二、實驗操作步驟不規范
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首先要求學生熟練、規范地掌握實驗中所用的儀器和工具。實驗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親自做一下規定的實驗內容,掌握實驗的全過程,對實驗的全過程作出合理的安排。
例如,在使用顯微鏡的實驗中,要求教師在演示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就拿取鏡和安放來說,筆者一邊講道“:一手托住鏡座一手握住鏡臂”,一邊進行示范操作,學生跟著筆者進行實驗。這樣,容易培養學生規范的實驗操作能力。
同時補充,“左右手可以互換,但不能單手取鏡,防止顯微鏡傾斜以致目鏡掉下來。”對光時要注意不能扳物鏡或用高倍物鏡對光,觀察時要堅持用一眼向目鏡內看,另一眼睜開等。
強調下降鏡筒時眼睛一定要從側面看著物鏡,防止玻片被壓碎;壓片夾要壓住玻片的兩端,防止玻片在觀察過程中掉下來。然后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嚴格按規范完成實驗操作,這樣一次次積累,學生操作能力便會逐步形成。
問題三、觀察具有盲目性
生物學的每一個實驗,都有明確的目的要求,這些目的要求應給學生講清楚,減少實驗的盲目性,保證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觀察對象上。比如,觀察臨時裝片時,有的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擺弄顯微鏡,觀察游移不定的氣泡上,而忽略了重點觀察目標。
又如,學生對低倍鏡和高倍鏡的選擇上,經常不能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和觀察目的進行合理的選擇來使用。學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和對低倍鏡、高倍鏡特點的無知,總是一上來就用高倍鏡,認為高倍鏡總比低倍鏡觀察清楚。
這種盲目性,是由于學生不了解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鏡放大倍數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實際面積小,即視野小;而且倍數越高,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鏡適宜觀察局部和細節。在有些實驗中出現一些錯覺,把非觀察對象當作觀察對象,這都會影響觀察效果。教師應引導學生避免這些干擾,看到所需要觀察的事物。
例如,在多個需要使用顯微鏡的實驗中,初次做實驗的學生往往會把顯微鏡上的臟物、裝片上的氣泡當作觀察對象,這都是錯覺的干擾,應予及時糾正。
問題四、實驗過程中易犯習慣性錯誤
經過多次實驗后,學生不再犯一些原則性的錯誤,但是習慣性錯誤總不能避免。例如,在用到裝片的實驗中,拿裝片的方法是易犯的習慣性錯誤,拿裝片時應拿裝片的兩側,而不應拿兩面。
從第一次做實驗就一直強調拿裝片的方法,而在好長一段時間內,許多學生還會犯類似的錯誤。他們認為拿裝片的兩面手與裝片的接觸面積大,不容易掉下來。這時老師一定要給學生講清楚,手拿裝片的兩面有可能碰到裝片上的標本,或是磨損裝片上的標簽。學生明白了這個道理,一般都能做到不再拿裝片的兩面。
在擦載玻片時,有學生習慣性地來回擦。這時,可以給學生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擦玻璃桌面時,一個方向擦就比來回擦要干凈。學生一下就能記住。
切玉米種子和番茄時,學生習慣性地在桌面上切,老師只用一句問話就能解決問題,“在家切菜時,你能直接在桌子上切嗎?”學生笑著拿起了小木板。在使用顯微鏡的實驗中,初三的學生普遍力氣比較大,習慣性地一只手就把顯微鏡給拿過來了。
老師要講明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顯微鏡傾斜以致出現意外。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教師應在學生第一次做錯時,就加以糾正,避免多次出現錯誤而難以改正。在生物實驗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積累總結實踐經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力求每一個學生在明確實驗目的的前提下學會規范的操作,少犯錯誤,得到自己滿意的結果。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一定能有進一步的提高。
看了中考生物實驗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還看:
1.中考生物實驗設計題解題思路
2.2016生物中考模擬試題答案
3.2017年生物中考試題帶答案
4.2017年中考生物測試題帶答案
5.中考生物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