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語文文言文斷句解題技巧
文言文斷句,傳統(tǒng)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初中語文文言文斷句解題技巧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別是文言文的固定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斷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斷句,或表示判斷關系的詞,如“為、乃、即、則”等,都可以為我們斷句提供幫助):“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為……所……”“受……于……”“見……于……”等被動句式;還有“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這些都是我們斷句時很好的“幫手”。
例〔9〕、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句子中的“不……乎”這一句式顯而易見地幫我們做好了這一題。
例〔10〕、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這個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為我們解答了問題。
當然,這些所謂的斷句方法并不能孤立運用,而應該是多管齊下,綜合運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
這段話可斷為十六句。其中借助語末助詞“也”和“乎”可斷五句;借助表示對話關系的“曰”可斷三句;借助疑問語氣詞“何”可斷兩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語可斷兩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對偶句可斷兩句;借助先總后分再總的論述方式,又可斷兩句。至此可以斷完十六句。
[檢測練習]
閱讀語段,為畫橫線的句子斷句并翻譯。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 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 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 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韓非子》)
2.張儀已學而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壁共執(zhí)張儀掠笞數(shù)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司馬遷《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
3. 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于辭令;裨諶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②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 是以鮮有敗事。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國之為:四周鄰國所作的事。 ②諸侯之事:諸侯之間的重大政治活動。
[參考答案]
1.斷句: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譯: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孩子沒有知識,等著向父母學習,聽從父母的教誨。現(xiàn)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譯文:張儀停止學業(yè)后到各諸侯國游說。他曾陪伴楚國的相國飲酒,后來這位相國發(fā)現(xiàn)丟了一塊玉璧,他的門客懷疑是張儀偷的,說:“張儀貧困,行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國的玉璧。”于是他們一起把張儀抓來,用鞭子打了數(shù)百下,但張儀拒不承認也不服氣,只得放了他。他妻子說:“唉,你如果不去讀書游說,怎么會受到這樣的侮辱呢?”張儀對他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張儀說:“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