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歷史知識點
七年級下歷史知識點: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1、明朝時期從外國引進的農作物有: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這些農作物在我國廣泛種植。
2、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
3、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P107)
(1)出現時間:出現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區:在蘇州、松江等江南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3)典型表現:“機戶(手工工場主)出資,機工(雇傭勞動者)出力”,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工人,他們是雇傭與被雇傭關系。
(4)影響:標志我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衰落。
4、面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清朝政府采取的是“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
清朝統一臺灣后,開放四各港口進行對外貿易,后來又關閉其他港口,只留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5、“閉關鎖國”的政策
(1)原因:①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農抑商”政策②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具有超強的穩定性③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機自己的統治
(2)經過: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嚴格限制開放通商口岸,后來只開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
(3)“閉關鎖國”政策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4)影響(后果):①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者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②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③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落伍了;④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5)啟示:①從“閉關鎖國”政策中汲取教訓;②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七年級下歷史知識點: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1、明成祖時,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布局嚴整,高大雄偉,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2、世界奇跡之一——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余公里)
3、明朝卓越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編寫出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
4、明朝杰出的科學家宋應星編寫了一部《天工開物》,該書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第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二)
1、明朝文學的主流——古典小說
2、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元末明初)
3、施耐庵的《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元末明初)4、吳承恩的《西游記》——是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話小說。(明朝中期)
5、曹雪芹的《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