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的預習環節
預習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提高聽課效率。
通過預習,對即將要學習的新課能夠做到心中有數,知道哪些內容自己能夠弄懂,哪些內容自己還沒弄懂。這樣,聽課時,便可集中精力去聽那些自己沒弄懂的部分。聽課變得更有針對性了,能夠抓住課堂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②更好地做課堂筆記。
如果課前不預習,上課時,老師講什么就記什么,盲目地記筆記而顧不上聽課。經過預習,記筆記時就有了針對性,選擇那些自己書本上沒有的、老師另外補充的內容以及自己預習時沒能理解的部分去記,這樣可以節省大量時間用于聽課時思考問題。
③預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預習本身相當于一種自學。預習時,要獨立地閱讀,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獨立地接受新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的自學能力會逐步提高。
④預習可以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學生在預習時,對知識已經做了獨立思考,聽課時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這樣就比單純依靠聽課獲得知識記憶效果更好。
預習之所以有這么多的良好作用,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是因為在預習過程中,發現疑難點,從而在大腦皮層上引起了一個興奮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狀態。這種注意狀態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并指引著學生的思維活動指向疑難問題的解決,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高中語文的預習的策略
1、讀。
預習時要多讀幾遍課文,還要注意每一遍的讀都要做點什么。如,第一遍讀課文時,可以大聲朗讀,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標注出來。標注的字、詞有的可以在讀文過程中解決,有的可以讀完一遍課文后再來解決。第二遍讀時可以出聲讀,也可以默讀,在讀的過程中,要注意思考課文講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如果這時你再來讀幾遍課文,你還會有許多新的發現。
2、查。
高中語文學科在考查學生是否對所學知識牢固掌握時,往往會從字、詞和句的角度進行考查。從高考前幾道基礎知識題就可以看出來,高考題目往往從字型或者發音角度入手,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字、詞、句也就成為語文教育教學中的重點。很多地方的同學因為方言或者不夠重視此方面內容的緣故,語文考試的前幾道題目總是取得不了另人滿意的成績,如此丟分確實非常可惜。因此,我們在平日中就要注重這方面的練習。
在課前預習環節中,我們首先應該把課文中自己不認識的字、無法準確理解其含義的詞及句子標記出來,通過查詢工具書的方式進行初步嘗試再次理解。倘若通過自己的努力不足以將問題徹底搞清楚,就應該特別標記出來等待課堂上老師的講解,這樣勢必會讓你聽課更加有目標性。也知道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注意老師的講授。如此心中有數,聽課效果怎會沒有大幅度提高。這也是課前預習最重要的價值。
查包括查字典、查詞典、查背景資料、作者生平等。“查”和“讀”并不是孤立進行的,可以讀前查,可以讀后查,也可以邊讀邊查。這要根據你預習的實際情況而定。如,讀課文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隨時查,也可以讀完一遍后一起查。不理解的詞,在讀完一遍課文后查,這樣有助于理解課文。當然,不同的文章預習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3、思考。
這一步是較高層次的要求。要求我們根據提示、課文及練習題進行思考。如提示的內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后習題是否能夠回答等。當同學們閱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帶著問題(課文后面的練習題)進行閱讀,看到課文中有問題的答案就直接在書上劃出來,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時也可以將你認為作者寫得比較好的地方,或你認為有疑問的地方,在書的邊角上做記號,如,不懂之處用“?”,重點之處用“”等符號。這樣,當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同學們也就容易心領神會。
4、做筆記。
在前面閱讀、查閱、思考的三個環節中做好筆記。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說法,強調的就是動筆對讀書的重要性。而實踐證明,做筆記對語文預習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當然,做預習筆記的形式有多種,可在書上做標記、眉批、尾批等,也可準備一本預習筆記本。那么怎么做預習筆記呢?
太簡單了。隨便找一個本。根據寫作業順序,記下明天每門要上的課的難點,重點。就是前面所說的做個標記。
做標記時候,無需每個字都要寫的認認真真。可以用自己能明白的簡寫方式。比如“!”可以代表重點兩字,“?”肯定是難點。自己能看明白就是了。
高一語文成績提高方法
1.背誦字典。我不是開玩笑。10年前我自己用過。效果超乎想象!當然,這種方法不是我發明的,而是已故著名的錢鐘書先生
2.堅持每天寫一塊200字的豆腐。沒有必要索要珍珠。主要原因是,你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知道你頭腦中缺少什么單詞.
3.訪問類似高考資源網的相關教育網站,下載名校秘籍,隨處查閱診斷論文,熟悉知識點和考試技巧。
4.多讀一些偉人的傳記。它不僅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而且對豐富文章內容、增添文章色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5.即使你暫時聽不懂,你也應該每天讀幾本文言文。閱讀文言文最需要的是語感。經常接觸有助于培養語感.
6.閱讀文言文時,你必須用文言文來理解文言文,而不是用中文來理解文章。學會用古人的思想去理解古人的文章(這種方法也適用于英語學習);
7.閑暇時多參加成語紙牌游戲.
8.每天早上,即使你走路,新鮮空氣也會豐富你的思想生活.
提高語文成績的竅門
1、制定計劃
制定學習計劃有利于增強學習的主動性,避免盲目性,從而增強有序性。只要我們能制定一份詳細、周密的學習計劃,并且按計劃主動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主動預習
強調課前的預習,是學會主動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習的初始階段。―般的預習要達到以下四個目的:
一是要對課文或下一課所學的內容及層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鞏圍復習舊知識,理解新知識,能把新舊知識進行粗層次的有機聯系;
三是要找出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感到費解的地方,尤其對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識的知識要特別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課文后面的練習,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要做記號,等老師授課時注意聽講或提出。
3、做好上課準備
課堂學習的準備工作主要有幾個方面:
(1)確立明確的課堂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習目標對課堂學習有很強的導向和激勵功能,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活躍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2)調適良好的心理狀態。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樂觀的學習情緒;三要有積極的思維定向。
(3)做好身體上的準備,為了保證有飽滿的精神投入到課堂學習。
(4)準備好學習用具,同時注意把課桌整理得井井有條,以免課桌上東西零亂而影響你的學習情緒。
高中語文外國文學常識
(一)史前神話
1、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古希伯萊神話:《圣經》(新舊約翰全書)
3、亞洲有古代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又稱《一千零一夜》)
(二)、希臘羅馬時代
1、散文《理想國》(柏拉圖)《詩學》(亞里士多德)
2、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埃斯庫羅斯)
3、寓言《伊索寓言》相傳為一個名叫伊索的奴隸寫的。(《蚊子和獅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高中語文知識點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