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知識點匯總(2)
★17.長城
1.文章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來寫的。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第1自然段寫出了長城的(長),運用了(列數字)和(比喻)的說明方法。 第2自然段是圍繞長城的(高大堅固)來寫的,分別寫出了(城墻)、(垛子)、(射口)、(瞭望口)、(堡壘)。 第3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 第4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贊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跡”。
3、
① 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這句話是過度局,承上啟下,過渡自然。“站、踏、扶”這三個動詞是說作者已經身臨其境來到長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說作者被長城的雄偉氣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②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多少”表示無數,飽含作者無限的感慨;“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突出了長城之長,與開頭“一萬三千多里”相呼應;“才”在這里表示長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贊嘆之情。
4、 “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跡! ” (以色列前拉賓)
18、頤和園
1.這篇文章是按(參觀游覽)的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的。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與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
2、課文(移步換景),按照(游覽)的順序記敘。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然后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畫的特點從內部介紹,最后抓住長廊兩旁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先寫從山腳下抬頭看到的佛香閣和排云殿的壯觀景象,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
3、對句子的理解。
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畫舫”是指裝飾華美、專供游人乘坐的船。這句話運用(動態描寫),反襯出(昆明湖水的靜)。一個“滑”字,頗有情味,與前面一句“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相襯托),一靜一動,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靜)。
4、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游人走過長長的石橋,就可以去小島上玩……”,這就是作者的游覽順序。(進了、繞過、走完、來到、登上、下來、走過”等記敘游覽過程的動詞,體現了移步換景)
19課兵馬俑
1、對句子的理解。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宏大”是巨大、宏偉的意思。這句話在文中(單獨成段),既是(對全文主要內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0課
1、這兩首詩都是(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與祝福。
2、詩句意思
(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這句詩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由黃鶴樓出發,乘船東行到揚州去。 煙花三月”寫出了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景象。
(2)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句詩的意思是:我佇立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
“孤帆”并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說詩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兩行詩由寫景轉入送別:朋友,請再喝盡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陽關之后,就再也沒有一個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更”字表明(酒已勸了多次、盡了多杯。) 相關鏈接:送別詩:王維《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高適《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1課
1、對句子的理解。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含義:一塊塊、一排排搭石,靜靜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卻無怨無悔、默默無語。這正是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也是鄉親們相親相愛、友好互助情感的紐帶。
2、《搭石》表現了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
3、第2自然段重點描寫了調整搭石的老人,“無論怎樣”“只要”“一定”“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生動地刻畫了老人認真細致的動作,表現了老人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優秀品質。
第3自然段對“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實實在在地體現了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作者描寫一行人走搭石時動作的協調有序,“像輕快的音樂”,“給人畫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們的眼前展現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美麗畫卷。 第4自然段寫生活在山里的純樸的人們,相互謙讓,互敬互助,尊老愛老,而且“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那里的每一個人都有著這樣美好的心靈,從“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和“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這兩個事例中,我們不但能夠看到一幅幅和諧的畫面,也能夠感受到畫中人物的美好心靈。
22課《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1、《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體現出了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2、詞句解析。
(1)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凋零”指草木凋謝零落。這句話把(年輕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開放就將凋零,讓我們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華的年輕人,如果不進行骨髓移植,就將結束短暫的生命,這也讓我們清楚地意識到骨髓移植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2)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 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而臺灣青年卻在持續不斷的余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大陸18歲的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里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
25課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文中寫了三件事,中間有兩次過渡。第一次是過渡句:“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疑惑不解,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這句話承接的上文是周恩來在聽到伯父說的話之后經常想問題,說明正是這些問題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個究竟,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來闖入租界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過渡段,即課文的第9自然段。“從租界回來以后,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緊承上文周恩來在租界里切身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
26課《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本文寫了葉圣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本文告訴我們“學作文應先學做人的道理”。 兩次具體描寫了葉老家院子里滿墻的爬山虎,作者通過寫爬山虎表達了自己當時的心情。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與題目呼應,寫出了15歲那個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腦海中,葉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親切教誨一直激勵著他前進。
句子解析:
(1) 使得句子干凈了也規范了。 “干凈”,在這里指句子簡潔明白,不啰嗦。“規范”,指語言標準、典范。
(2) 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拂”,輕輕擦過,“春風拂面”指像春風一樣從臉上輕輕擦過,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運用這個比喻,更形象地表達出自己對葉老的感受。
27課《烏塔》
文章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在中外孩子對比中突出了烏塔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29《呼風喚雨的世紀》
“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作者借神話故事中神仙道士運用法力“呼風喚雨”的本領比喻20世紀與以往的不同。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段。作者運用(對比的方法,列舉具體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意義 2?詞句解析。
(1)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 “呼風喚雨”在詞典中解釋為“使刮風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現在比喻能夠支配自然”,在課文中比喻人類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 詩句形容紛紛大雪好似梨花開放,原意是用來形容北國邊塞異常寒冷。后來這句詩經常被人引用,用來形容某些生機競發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勢。課文中引用這句古詩,表現了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變化之快、變化之大,是人們始料未及的,給人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30* 《電腦住宅》
全文是按照空間轉換的順序來介紹的。
31《飛向藍天的恐龍》
句子理解: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點睛之筆”是指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作者在這句話中,將古生物科學家們漫長的研究歷程與取得的成果喻為“畫卷”。科學家們根據恐龍與鳥類骨骼上呈現的許多相似之處,提出了鳥類由恐龍演變而來的假說,但始終缺少證據,在經歷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終于遼西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這為該項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加速了此項研究的進程,因此,說它是“點睛之筆”。
(1) 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
“這一歷史進程”指的是恐龍家族中的一支──獵食性恐龍長出羽毛、學會飛翔、演化為鳥類的漫長歷史過程。這句話是說科學工作者十分希望繼續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的化石、更豐富的資料,力爭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將其演變的全過程形象直觀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32《飛船上的特殊乘客》
題目《飛船上的特殊乘客》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吸引讀者,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 除了食用,太空歸來的這些特殊乘客還有很多用武之地呢! 這句話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說明了太空歸來的這些特殊乘客除了食用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作用。
② 小小的植物種子經過一番太空旅行,好像獲得了“魔力”,可以有這么多美妙的變化和神奇的用途。 “魔力”指使人沉迷的吸引力。作者深深驚異于植物種子的變化,說它似乎獲得了某種魔力; ②其實真正的魔法師是聰明勤勞的科學家們,是他們的知識和工作創造出一個個奇跡! 把科學家們比作使種子產生美妙變化的“魔法師”,借此贊美了科學研究的神奇力量,贊美了聰明勤奮的科學工作者。
看了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知識點匯總還看:
1.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知識點整理
2.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復習資料整理
3.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復習資料精華要點
4.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基礎知識復習資料
5.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復習資料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