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舒情議論散文4篇
高中舒情議論散文:走出保護傘
我難以想象,如果幼鷹不獨自經受自然的磨難,又怎能展翅于蒼穹?
我難以想象,如果梅花不獨自承受秋風的蕭瑟,又怎能傲放于嚴冬?
我難以想象,如果男孩不獨自承受摔跤的痛苦,又怎能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兒?
在老鷹的關心下,幼鷹的命運是生于鷹穴,死于鷹穴,多么令人寒心啊!不經歷秋風的洗禮,沒有梅花會傲放于嚴冬。男孩只在他人的關心下成長,何時才能走出保護傘獨自生存?
傘外的世界與傘內的世界根本不同,傘外的災苦比傘內更為艱難,又沒有任何人的保護。如果不早點學會對待挫折,形成依賴心理,那就如同有一天把深海魚類撈上海面,因無法快速適應壓力而死亡。
現在有些大學勸退無自理能力的學生,難道不足為警示么?公安部統計,許多青少年犯罪是由于無法適應家庭給予過多關心而社會人心冷漠所致。
學會自己獨立面對挫折,自己爬起來,是人生的必修課,是成就大業的奠基石,越早越好,走出保護傘。
蘇軾學會了承受挫折,并沒有烏臺詩案一蹶不振,而是信步雨后,“一蓑煙雨任平生”。
曹雪芹沒有被“一把辛酸淚”嚇倒,而是勇敢地走下去,給世人一部驚世大作――《紅樓夢》。
劉翔敢于從困難中爬起來,獨自真正站起來,不畏挫折,以12秒88成為世界記錄的保持者。
2006年“感動中國”人物丁曉兵,在失去右臂的苦難中站起來,二十多年一直是英雄。
如果一直呆在保護傘下,我想世上又會少了蘇軾、曹雪芹、劉翔、丁曉兵等這些人,少了那種人生的偉大精神,而快些走出保護傘,就會盡快得到受到挫折的機會,而在失敗中培養堅毅的精神。
盡早走出保護傘,是我們提前適應大環境與認識自我的過程。
俗語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些人,就是因為早早離開關心而獨立,才變得成熟。洪戰輝一人挑起一份家庭的負擔。因為他早已走出保護傘,早已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走出保護傘后,我們與世界對話,與心靈對話,獲得前所未有的知識與技能。
外面的世界不一樣,充滿艱難;為了得到成就人生大業的基礎;獲得與世界、與自己對話認識自己。所以,早點走出保護傘!暖風吹人醉,疾風見勁草。
這早已是我們見慣不怪的都市場景!一群大學生打包將成堆的臟衣服帶回家,斑馬線上的青年由年邁的祖母督促著,父母哄著被老師批評后的“小憤青”……
愛已無處可逃,像干熱風席卷而來,“滋潤”的是一大群中國孩子。
這種愛不是不讓我們感動,只是在感動之余,許多更為珍貴的東西都被輕描淡寫地一提而過――愛還是潮水般涌來,孩子依然是那個在荒島等待救援的無助者。
當辛辛苦苦的付出換來的是漠然麻木或者驚心觸目的殺戮,我們或許該停下來思考一下,“干熱風”式的愛是拯救了一批孩子,還是摧殘著我們自己?
他也是一個孩子,與所有的孩子相比,顯得格格不入。說他沒有父愛或母愛,顯得不切實際,至少這種愛對他來說是不完整的。他從一個男孩過早地成為一個大青年,布滿血絲的雙眼,寫的盡是不屈與抗爭。
“溫”風拂面的感覺他從不敢奢望,疾風驟雨已成為生命的一種常態。在厄運中盛開成一朵絢爛的花。我們都知道他是誰,他就是曾經賺取中國人大把大把眼淚的洪戰輝。一個在“疾痛慘怛”中辛苦輾轉,連“喊父母”的權利都被剝奪了;一群在和風細雨中徜徉恣肆,卻連最基本的行走都快忘記。家庭在兩段不同的宿命中都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與學校仿佛已被遺忘,“三個大人一個孩”的四角戲總讓人覺得生疏。是學校、社會的缺席讓家庭在孩子成長中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還是這種固有的弊端造成中國的教育失衡?
西方早就提倡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步走戰略,在各階段又詳細分劃,相互補充,做到家庭教育不過頭,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相結合。從中走出的是體格健全,品學兼優的科學家、工程師、詩人……而我們從家庭中走出的是嬌生慣養的柔弱寶貝;從學校走出的是“兩耳不聞天下事”“滿嘴謊話流行語”的新新青少年,從社會中走出的是疲憊不堪的煙鬼、酒鬼、網蟲……
中國人總是那么無私奉獻,也許父母之愛只是一股摧人的干熱風,相反,一場從天而降的疾風卻能吹出幾株勁草。
這樣的獨角戲不能上演,結局只會是兩敗俱傷。在我們跌倒的時候,需要家的溫馨,教育,社會,學校的攙扶,這樣的愛才完整.
高中舒情議論散文:不能忘記的過去
六十年前,法國,諾曼底,猶他海灘,一隊又一隊的美國與英國士兵冒著槍林彈雨向前方的碉堡沖去,一個接著一個的戰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吶喊著向前奔跑,片刻,鮮血染紅了整個海灘……
六十年前,蘇聯,斯大林格勒,前線,一輛又一輛的卡車載著剛從訓練營里出來的新兵,軍官在車上喊著:“我們不需要活著的逃兵!”話剛落音,就有一枚彈片擊穿他的頭顱。新兵們被趕下車,有的人拿到槍支,有的人則只拿著子彈,擴音器里不斷地重復一句話:“沒有拿到槍的,跟在有槍的后面,有槍的同志犧牲了,沒有槍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槍,繼續沖鋒……”
六十年前,中國,東北,某個村莊,晚上,一名光著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掛著一把寒光閃閃的大刀的帶子,轉過身對著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幾歲的小伙子,也有頭發斑白的老者,他們同樣背著大刀。那中年人說:“都沒讓家里人知道吧?”眾人都沉默不語,中年人把手一揮,“那走吧。”半個時辰后,日軍基地里慘叫聲、槍炮聲和金屬碰撞的聲音接連不斷,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憤的色彩,隨著刀的揮動不停地閃耀。隨著最后一聲槍響,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戰爭,除了死亡和毀滅,什么都不能帶給我們。戰爭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記憶,也留下了英雄,為了正義與和平而獻身的英雄,我們無法忘記,忘記戰爭,忘記死亡與毀滅,更不能、不應忘記戰爭中的英雄們,是他們結束了戰爭,停止了毀滅,用他們的死亡,代替了別人的死亡。
戰爭結束了,就讓我們來紀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國,諾曼底,猶他海灘,當年在此浴血奮戰的老兵,穿上了掛滿勛章的軍裝,走在路上,人們向他們喝彩,為他們歡呼,同時他們也發現,老兵們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羅斯,莫斯科紅場,這里是慶祝,或許應該說紀念二戰勝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場所,來自全世界的英雄們,受到各國領導人尊敬、贊頌。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國,東北,某個小鎮,一個班的學生,在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的帶領下,來到了一座紀念碑下,老人講述了當年自己殺敵、幸存、逃脫的經歷,依然是激動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熱血沸騰的歌:“大刀向敵人頭上砍去……”學生們流淚了……
紀念,為了不能忘記的過去。
高中舒情議論散文:學習
教與學是辯證的統一,教不但要教課文,也應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只有當教與學和諧統一時,學習的效果才是最佳的。
學法的內涵極為豐富,但從我長期從教的實際來看,一個學生要學好語文,讀、摘、寫、練、問五字極為重要,經實踐檢驗,這也是切實可行并行之有效的。
讀。首先是讀好課文,這是閱讀的第一領域;其次是廣泛閱讀有益的課外讀物:可借閱,可自訂,教師也應推薦一些精彩而適宜的時文,這是第二領域。讀法除略讀與精讀相結合外,著重介紹評注或讀書法。這種方法就是對應精讀的文章?書籍?進行邊讀邊評邊注,而且把這種評注直接寫在文章?書籍?的空白處。通過反復閱讀,反復評注,達到對文章不斷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毛澤東在《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等書上面都作過評注。這種方法,也可為將來做研究工作打下基礎。
摘。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某些閱讀內容做一些必要的摘錄。有條件的話,可由學校印制卡片,統一發給學生。特別是高中學生,對做卡片頗有興趣。做卡片,是一個人做學問的必備手段,持之以恒,日積月累,益處無窮。如1985年有一道高考題:“書里沒有世家一體,本于斑彪《后傳》?共65篇,班彪作?。漢代封建制度,實際上已不存在;無所謂侯國,也就無所謂世家。”問: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而作者卻說“漢代封建制度實際上已不存在”,二者看來是矛盾的,對此應如何理解?原以為學生沒有讀過《封建論》,此題難以答出。考后一了解,由于不少學生做過這方面的卡片,居然順利答出了,實在讓人驚喜。
寫。如果說讀摘是輸入,那么寫就是輸出了。兩者之間應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態勢。平時除了寫規定的作文外,要大力提倡和指導寫觀察日記?也可叫隨筆?,這是學生寫作的一方自留地。文體不限,內容不限,篇幅不限,每周規定篇數,定期檢查。由于自由寫作,學生有事可記,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從我教過的學生來看,高中三年,寫得多的學生有八九本,幾十萬字。有的學生還創造性地寫系列觀察日記,如人物系列、花草蟲鳥系列、雜感系列等等。不少獲獎作文或發表在報刊上的佳作均出自他們的觀察日記。
練。為了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必要的練?
指做練習題?是必不可少的。練的內容主要是指做一些語文基礎知識方面的題目。因為語文基礎知識方方面面,內容龐雜,有的知識也比較細碎,只有通過練習,才能鞏固提高,才可查漏補缺。
問。學問之道,既學又問。劉開的《問說》,已闡發得非常詳盡。前面講的讀、摘、寫、練中都會碰到問題,“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學生提出的問題,盡管有時是極為膚淺的,作為老師也應耐心答疑,切不可譏諷。如有獨到的疑問,則應大力表揚,以資鼓勵。有的問題,師生可共同探討,養成“疑義相與析”的良好風氣。
高中舒情議論散文:生命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
其實,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灘,而我們一生的事業就是讓那里開滿鮮花。 ——題記
快樂的人生,也會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卻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樣的選擇,不一樣的人生之旅,而要讓我們心里的戈壁荒原開滿鮮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一枚貝殼要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將無數的沙粒轉化成一粒并不規則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綻放剎那的美麗卻要積聚無數的水汽。如果把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奪目的珍珠和美麗的彩虹。
冰心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美麗。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水,灑遍了犧牲的細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奮斗的英姿與之對抗,那么這樣的人生是輝煌的。
當蘇武被流放到北海時,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著,似在歡迎這位堅貞不屈大漢臣子。這十幾年的痛苦如果可以當作是一次挫折,那么這次挫折無疑是痛苦的,可是這位放羊老人從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幾年后,大漢的丹青上書寫下了民族不屈的堅貞氣節。
昭君出走大漠,絲綢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駝鈴的丁冬聲,“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不應該是她真實心態的寫照吧!如果不賂畫師,終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換來了漢匈兩地人民的短暫安寧。
蘇武和昭君的舉動應該是對直面挫折,縮小痛苦的心理的詮釋。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沒有必要因葉落而悲秋,也沒有必要因挫折而放棄抗爭。因為一花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廢不了整個人生。
人們常說,風雨過后,面前會是鷗翔魚游的天水一色,荊棘過后,面前會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既然如此,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
生命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潤花的養分,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沒有滋潤它養分的花遲早也會枯萎。
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兩大難題,要想讓我們的心的戈壁荒原開滿鮮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時排解痛苦,積蓄人生的力量為新的目標而奮斗,生命之花才會常開不敗,生命的存在才會有新的更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