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散文800字
高中生散文:品味感恩
有人說《愛的教育》是寫給小學生的,里面充滿了人間美好的品質(zhì),像對師長的尊敬,對父母的關心,對朋友的關愛,對英雄的崇敬。我認為,里面更充滿了對“感恩”一詞的贊揚。
本書以一個小學生的視角,用日記的方式,寫出了對感恩精神的頌揚。最令我感動的是一篇叫《費魯喬的血》的文章。內(nèi)容是一個漆黑的夜晚,盜賊進入了費魯喬的家,家里只有奶奶和費魯喬,最后費魯喬犧牲了自己保護了奶奶。文章篇幅不長,但生動曲折,感人至深,洋溢著祖孫之間的親情。費魯喬的死不但反應了親情的偉大,更體現(xiàn)出一種感恩精神。在快要進入天國之時,費魯喬都希望奶奶能記住它,忘記他所做個的錯事。
還有一則日記講述的是一位老師的死。女老師身患重病,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她的學生輪流照顧她,直到升入天國。這不也是一種感恩嗎。
這兩則故事都提到了沉重
的話題;:死亡。有人會說,這種感恩是不值得學習的。可你們發(fā)現(xiàn)了么,這些感恩的故事都是發(fā)生在緊要關頭的,可現(xiàn)在的人們,幾乎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感恩,這就是社會的弊端。
這本書還提到了一個隆重的節(jié)日,萬靈節(jié),這是一個祭奠死者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人們?yōu)樗勒甙У浚@些死者多是為人們做出貢獻的人,這又表明了什么?也是感恩吧?
書中還提到了一封父親的信,這封信的內(nèi)容也是關于感恩的,這就表明作者亞米契斯希望人們懂得感恩。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感恩似乎成了人們唾棄的事,可他們并不知道,在感恩的同時,獲益的不僅僅是他人,還有自己。你去感恩,或許得不到物質(zhì)的回報,但雙方都會得到一份溫暖的感動。羊尚且跪乳,烏鴉尚且反哺,作為人,你要怎么做?
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是先哲給我們的最好的教導。
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或許就是寫給小學生的,表明了作者也希望“感恩從娃娃抓起”,在感恩中成長!
高中生散文:奇跡是一種積累
人們驚艷于蝴蝶展翼時的輕盈繽紛,常常忘記它藏身繭中靜靜等待血肉分離的場景;人們贊嘆于大江東去時的波瀾壯闊,常常看不到數(shù)百條支流匯聚時的蓄勢待發(fā),人們感動于奇人異士所早就的輝煌成就,常常忽略其沉入谷底時的隱忍不棄,而往往奇跡,就存在于來時路上的一點一滴。
自古年少出英雄,漢朝大將霍去病出擊匈奴戰(zhàn)無不勝,使幾代都無法平息的匈奴人聞風喪膽,“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言論一出后,西北戰(zhàn)事更是屢次大捷,有人敬佩他英勇無畏,有人諷刺“初生牛犢不怕虎”,大多數(shù)人認為他僅僅是一個一仗皇室巧得機遇的紈绔子弟。但他出超的軍事才能又令那些是非之人心服口服。可曾想到,作為私生子的霍去病從小熱愛軍書,不斷進去不斷提高自己的才干才最終得到帝皇賞識帶兵出征。奇跡并非偶然,奇跡靠的不是機遇,更是一顆懂得積累的心。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我們不必羨慕大鵬日游千里的奇跡,不必仰視學術能人一目十行的技能,路是人走出來的,更是人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沒有先前三月糧食的積累,大鵬便無法“摶扶搖羊角而上”沒有知識的積累,我們也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無法享受成功帶來的歡愉。
知識的積累是利劍,保護每一段奇跡的萌芽,中國著名鋼琴師郎朗以流水般輕快動聽的鋼琴聲征服了無數(shù)中外聽眾,人們驚訝他在琴鍵上快得像跳舞般的手指,殊不知他在年少時在父親的嚴厲教育下每天堅持十小時的鋼琴練習,每天練習到發(fā)麻的手指便使他越來越堅定自己的夢想,正是長年累月的積累使他發(fā)光發(fā)亮。“飛人”劉翔創(chuàng)造的奧運奇跡令無數(shù)中國人感到萬分驕傲,而在成功之前他每天的訓練量超乎常人想象,正是他不肯屈服不斷堅持的精神創(chuàng)造了飛人奇跡,正是他的不斷積累推動著他不斷前行。
富爾格姆在《信條》中說道“要承認奇跡”或許我們現(xiàn)在的能力尚且無法創(chuàng)造奇跡,但奇跡并不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善于積累,樂于相信,將自己的才能與意志融合,人生就是在一點一滴中升華,奇跡因為積累才顯得彌足珍貴.
高中生散文:人流里的微光
——高中部青志協(xié)“病房天使”活動有感
人的心是世上最寂寞的荒原。——題記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顆種子,它悄悄埋下,只待發(fā)芽生長。若有一天它開出了花,那花兒便如陽光,燦爛、溫暖,它流動在人流里,成為不滅的點點星光。
這一次,我校高中部青志協(xié)攜手長沙市湘雅醫(yī)院組織了“病房天使”活動,開展為糖尿病患者的志愿服務。在正式工作之前,進行了培訓,分析了遇到不同病人時的情況,甚至把最壞的情形設想了一番。所幸,我這一組遇到的是一位眉目清朗的老人。然而,老人臉上極少有表情,眉毛長而微揚,雙眸深黑如淵,似斂了所有的情緒,抬眸卻是光亮的,炯炯有神。偶爾老人有笑,但只是唇角的零星笑意。
照看,陪伴與交談是我們的工作。
“早上就看新聞。”老人半臥著,陽光映得他面容明朗,頷線微帶點柔色。我細細觀察他,邊與他閑聊,邊想像著老人在醫(yī)院的生活。也許他的家人常來看望,但夜里定是一個人睡的;日子閑,于是縐幾句詩,看看新聞,走動走動;呆在孤寂的病房,偶爾也會想著自己的病情,半是孤獨半是憂愁……他這已是極好的狀況。一些難有家人探望的病患,他們的憂愁又有多少,歡喜又在哪里?
記起醫(yī)院給我們上培訓課的老師說,如我們這般犧牲自己休息時間來做公益的www.99zuowen.com,讓她很感動。我的第一反應是慚愧,第二反應是心中一涼。如老師所言,當今時下,這種做公益的應當是極少了。而我們青年,在平日生活里,能時時關注身邊老人病者的又有多少呢?或許這種非日常化的社團公益活動我們還熱衷,但我們是否真正有一顆公益平常心?讓公益活動細小入微,在每一天中?
鋼筋水泥建筑的街道有些冰冷,人流涌動中,大多數(shù)人神色匆匆,或冷漠或自孤,人們丟失了那一方溫情。但實事上,公益又有多難呢?或許僅是一個微笑,一次伸手,一次彎腰。是善良,是陽光。在舉手投足間,無需照相機和話筒,無需眾人陪伴,一人一身心,就是人流里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