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散文3篇
五年級的學生只有真正讀透散文,才能真正駕馭它。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五年級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五年級散文一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時間:1999年8月21日
地點:北京大學季羨林家
季羨林:苗苗,現在你是采訪者,我是被采訪者,你問我答,好嗎?
苗苗:好。
季羨林:那你就隨便問吧。
苗苗:爺爺,您在《我的童年》里說,您小時候,最感興趣的是看閑書,您喜歡看《三國演義》,還能將《水滸傳》里的綠林好漢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爺爺,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歡看閑書。有一回上數學課,我低頭看《水滸傳》,一邊看,一邊背一百單八將的座次,結果被老師發現了。爸爸知道這件事后,頭一回打了我,雖然一點兒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滸傳》了。
季羨林:(笑)我小時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讓看閑書。怎么辦呢?我放學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個地方看閑書。我看的閑書可多了,《彭公案》《濟公傳》《施公案》《三俠五義》我都看。我是主張看閑書的,為什么呢?苗苗你說說,文章怎樣才能寫好呢?
苗苗:我覺得,應該寫真事。
季羨林:是這樣。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來,我舞一趕緊把閑書藏到缸里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笑)
苗苗:爺爺,我喜歡語文,數學不行,偏科。
季羨林:喜歡語文當然好,但語文要好,數學也要好。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歡,一定要學好數學。最近清華大學辦了一個班,選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的人才。我看,有這兩個貫通還不行,還應該加一個文理貫通。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苗苗: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我記住了。爺爺,有人讓我媽媽趕快給我找一個好外語老師,說過了12歲再學外語就永遠也說不冷了。爺爺,您會那么多種外語,您說,他們說得對嗎?
季羨林:倒不一定是12歲,當然早學比晚學好。學外語的發音跟母語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學起來就困難。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馬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書,鼓勵小孩背詩。我提個建議,應該再出一本散文集,從《古文觀止》里選,加點兒注。小時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呀!
季羨林:(笑)可不是讓你一天背下來喲。
五年級散文二
長生果
書,被人們稱為人類文明的“長生果”。這個比喻,我覺得特別親切。
像蜂蝶飛過花叢,像泉水流經山谷,我每憶及少年時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悅之情。在記憶的心扉中,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畫頁,也似一闋跳躍的歡快音符的樂章。
我最早的讀物是孩子們叫做“香煙人”的小畫片。那是一種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紙片,正面印畫,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煙中的附贈物。遇到大人讓小孩買煙,這美差往往被男孩搶了去,我們女孩只落了個眼羨的份兒。集得多了,就開始比賽用手刮“香煙人”,看誰刮得遠。這時,我就賣力地吶喊助威,為的是最后能在贏家手里飽覽那一大疊畫片。這些印著“水滸”“三國”故事的小畫片,是我最早見到的連環畫。
開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長日久,就感到不過癮了。
后來,我看到幾本真正的連環畫。一位愛好美術的小學教師,他有幾套連環畫,我看得如醉如癡:《七色花》引得我浮想不翩,《血淚仇》又叫我淚落如珠。后來,哥哥的朋友們送了我幾冊小書:《劉得蘭小傳》《卓婭和舒拉的故事》《古麗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書,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漸漸地,連環畫一類的小書已不能使我滿足了,我又發現了一塊“綠洲”——小鎮的文化站有幾百冊圖書!我每天一放下書包就奔向那兒。幾個月的功夫,這個小圖書館所有的文藝書籍,我差不多都借閱了。我讀得很快,囫圇吞棗,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種人物的命運遭遇,他們的悲歡離合常常使我牽腸掛肚。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像我這樣對閱讀如饑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閱讀使我得到了報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閱讀也大大擴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對著一面花紋駁雜的石墻,我會呆上半天,構種種神話傳說;躍上遇到一個殘疾人,我會黯然神傷,編織他的悲慘身世。
記得有一次,作文的題目是《秋天來了》。教師讀了一段范文之后,當大多數同學千篇一律地開始寫“秋天來了,樹葉黃了,一片一片地飄到了地上”時,我心里忽然掠過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這樣寫多沒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寫秋天。
我把秋天比作一個穿著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輕飄的衣袖拂去了太陽的焦熱,將明亮和清爽撒給大地;她用寬大的衣衫擋著風寒,卻捧起沉甸甸的果實奉獻人間。你們都愛秋天,愛她的天高氣爽,愛她的云淡日麗,愛她的香飄四野。秋天,使農民的笑容格外燦爛。
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個“甲優”,教師在文中又圈又點,將它作為范文在班上朗讀。
這小小的光榮,使我悟得一點道理:作文,首先構思要別出心裁,落筆也要有點與眾不同的“鮮味”才好。這些領悟自然是課外讀物的饋贈。
后來,我又不滿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書了,學校圖書館那豐富的圖書又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頭小說使我如醉如癡,我把所有課余時間都花在借閱圖書上。這時我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記書中優美的詞語,記描寫的精彩段落。做筆記鍛煉了我的記憶力,也增強了我的理解力。
有一次命題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緒分外激動,覺得自己得到了一個大顯身手的好機會:小時候受過的一次委屈,平常積累的那些描寫苦惱心境的詞語,像酵母似的發揮了作用。我從一個清冷的黃昏開始寫,以月亮的美麗皎潔和周圍人的嬉笑來反襯一個受委屈的小女孩的孤獨和寂寞。寫著寫著,我禁不住眼淚花花。這篇充滿真情實感的作文又得到了好評,被用大字譽抄出來貼在教室的墻上。可是
看到老師用紅筆圈出我寫的月亮“像一輪玉盤嵌在藍色的天幕中”這段文字,說這個“嵌”字用得特別傳神時,我臉紅了。
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這個贊譽——因為這句描寫和這個“特別傳神”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詞句。
于是,我又悟出了一點道理:作文,要寫真情實感;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鑒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應該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
五年級散文三
梅花魂
故鄉的梅花又開了。那朵朵冷艷、縷縷幽芳的梅花,總讓我想起飄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東南亞的星島,從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輕時讀了不少經、史、詩、詞,又能書善畫,在星島文壇頗負盛名。我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常常抱著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讀唐詩宋詞。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這時候,我會拍著手笑起來:“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總是搖搖頭,長長地嘆一口氣,說:“鶯兒,你還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獨書房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歲那年,有一回到書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個臟手印,外祖父頓時拉下臉。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輕輕刮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看見慈祥的外祖父大發脾氣,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有一天,媽媽忽然跟我說:“鶯兒,我們要回唐山去!”
“干嗎要回去呢?”
“那兒才是我們的祖國呀!”
哦!祖國,就是那地圖上像一只金雞的地方嗎?就是那零售有長江、黃河、萬里長城的國土嗎?我歡呼起來,小小的心充滿了歡樂。
可是,我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親愛的外祖父。我問媽媽:“外公走嗎?”
“外公年紀太大了……”
我跑進外祖父的書房,老人正躺在藤沙發上。我說:“外公,低眉也回祖國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競像小孩一樣,“嗚嗚嗚”地哭了起來……
離別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書房里,鄭重地遞給我一卷白杭綢包著的東西。我打開一看,原來是那幅墨梅,就說:“外公,這不是您最寶貴的畫嗎?”
“是啊,鶯兒,你要好好保存!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R,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不管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國的那一天正是元旦,雖然熱帶是無所謂隆冬的,但臘月天氣,也畢竟涼颼颼的。外祖父把我們送到碼頭。赤道吹來的風撩亂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銀發,我覺得外祖父一直子衰老了許多。
船快開了,媽媽只好狠下心來,拉著我登上大客輪。想不到淚眼蒙朧的外祖父也隨著上了船,遞給我一塊手絹——一色雪白的細亞麻布上繡著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過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圖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