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優秀游記散文3篇
高中優秀游記散文:迷人的張家界
未到張家界時,我就聽人說,湖南的張家界地貌奇特,有著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變化,桂林之秀麗。這次來張家界, 我才真正領略了這仙境般迷人的景色。 乘車出張家界市區向東北方向走了半個多小時,雖見群山連綿不斷,但卻平淡無奇。不料,車子剛轉過一個山頭,眼前的景色突變,就像頃刻間拉開了
巨大的幃幕,托出了一個神奇的世界。重重疊疊的山峰拔地而起,高聳入云。它們是那么多,一座挨著一座,一座有一座的特點,一座有一座的姿態。有的像背草簍的采藥老人,有的像手捧鮮花的妙齡少女,有的像摩天大樓,有的像兩根尖尖的竹筍,有的一柱獨峙,像一支長長工的利劍……它們紛紛地排列在你的面前,張著寬闊的臂膀,向你擁抱,向你微笑,向你絮絮低語。這每一座山峰,都像一幅美妙的畫,一首優美的詩。
在張家界處處可見的峰林中,最使人難以忘懷的要數金鞭巖。金鞭巖高出峰林之上,與其他山峰迥然不同,從山肢到頂巔,像斧砍刀劈似的,只在它的頂上生長著幾株蒼郁不衰的松樹。夕陽映照下的金鞭巖,金光閃耀,有如一支怒舉的金鞭,直指云霄。一座巨大的山峰緊靠著金鞭巖,巨峰酷似雄鷹,鷹首高昂,凌空展翅,一只翅膀有力地半抱著金鞭巖,氣勢磅礴,這就是有名的“神鷹護鞭”。
群峰中最高的要算黃獅寨了,寨頂有一片平地,四周天然形成十多處觀景臺。站在觀景臺上,放眼望去,張家界的美景盡收眼底。我們來到一處叫點將臺的地方,朝下望是萬丈淵,臺的對面齊齊刷刷地屹立著大小八九座山峰,像一個個虎背熊腰的威武,在等待著出征的號令。
金鞭溪是天然形成的一條美麗的溪流,因金鞭巖而得名。溪水彎彎曲曲自西向東流去,久旱不斷流。走近金鞭溪,滿目青翠,連衣服都映成了淡淡的綠色。放輕腳步諦聽,流水潺潺,伴著聲聲鳥語。走著走著,忽然感到一陣清涼,才覺察有微風習習吹過,陣陣襲來的芬芳使你不由得駐足細細品味。清澈見底,纖塵不染的碧水中,魚兒歡快地游動,紅、綠、白各色卵石在水中閃亮;陽光透過林隙,在水面上灑落斑駁的影子,給人一種大自然安謐靜美的享受。
因為有了這山秀水,張家界便成了植物的寶庫,動物的樂園。據統計,這里已發現的木本植物就有93科、517種,比歐洲多一倍以上,有活化石之稱的珙桐、銀杏、水杉比皆是。野生動物達500余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的有金錢豹、娃娃魚、紅腹錦雞、獼猴等等。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嚴寒酷暑,這里四季如春,景色怡人。那茫茫蒼蒼的綠色,奇異艷麗的花朵,使張家界永遠充滿著微型機與活力。
由于張家界舉世無雙的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張家界于是1992年月12月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張家界因此成為世界級的風景名勝,成為人類共同擁有和保護的寶貴財富。
迷人的張家界,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
高中優秀游記散文:索溪峪的野
山是野的。桂林太秀了,廬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黃山太貴了——它們都已經“家”化了。人工的雕琢,賦予的畢竟是人工的美,這種人工的美,是不能與索溪峪的山比美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這種美,是一種驚險的美:幾十丈高的斷壁懸崖拔地而起,半邊懸空的巨石在山風中搖搖晃晃,游人仰頭而掉帽,望石而驚心。什么“一線天”,什么“百丈峽”,聞名就使人膽顫。這種美,是一種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獨秀,也不是三五峰呼應,而是千峰萬仞綿亙蜿蜒,“十里畫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氣長舒。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戲白云,橫攔綠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則崛起巍巍 “斜山”,抱伙成團,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對相依,宛如“熱戀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著山奔跑,一會兒撅著屁股,賭著氣又自個兒鬧去了。它尤其愛跟山路哥哥鬧著玩:一會兒手牽手,并肩而行;一會兒橫鏟一腳,將山路攔腰截斷。山路哥哥倒不十分害怕,它請樹木大叔幫忙,五根大樹往索溪身上一搭,反從索溪身上跨過去了。山路哥哥還找石頭弟弟幫忙,幾塊巨石一墊,山路便化成一條虛線,一跳一跳地從水中過去了。山路還有更巧妙的辦法,它在河床上墊一排大卵石,從水底下一個猛子扎過去。這樣的“路”,還可以過汽車。我們到黃龍洞去,六過索溪水,解放牌卡車就是從這水下的卵石路上開過去的。汽車吼叫著,車身搖晃著,水花四賤著,卵石擠碰著,我們的心也怦怦直跳……平生沒走過這么“野”的路!
山上的野物當然更是“野”性十足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大約是因為和我們人類同祖先的緣故,對我們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我們來到野生植物園時,一大群猴子飛騰跳躍,十分歡喜地表示迎接,在我們頭上的樹枝間跳來跳去,親熱的勁頭難以言狀。但當我們一行中的一位年輕女同志從下面經過時,一只調皮的猴子竟惡作劇地撒起尿來,嚇得這位女同胞驚叫一聲,慌忙逃了過去。而那只調皮的家伙,卻快活地叫著,跳到另一株樹上去了。
在這樣的山水間行走,我們也漸漸變得“野”了起來。城里戴眼鏡的姑娘,一邊攀緣,一邊大嚼著煮熟的玉米棒;年過花甲的老叟,在石塊間蹦來跳去,溫習著童年的功課。遇上突然橫在面前的山溪,一隊人全都手提皮鞋、絲襪,踩著亂石,從齊膝的水中趟過去……滿山的嘻嘻哈哈,滿溪的親親熱熱。人們,全在這山水中返樸歸真,全無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氣。
于是,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從未有過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蕩滌著我的胸懷!
高中優秀游記散文:夕照
最難忘初冬的一次航程。起飛延誤加上半道停歇,從杭州飛臨福州,已是夕陽西下時分。
透過舷窗,好一幅日暮黃昏的景象!熱烈中隱約一絲蒼涼、絢爛中透出一種悲壯。感天動地,難以言狀。這是在凄涼大地萬米高空巧遇的喋血殘陽,這是在群山之巔天地之間邂逅的黃昏時光。萬丈霞光由橙到紅,刺破天邊的浮云,抹向霧靄籠罩的茫茫原野,仿佛在催人入定,又仿佛在揮手告別……。
剎那間,千頭萬緒涌上心頭,百愁千感堵在胸口。
古往今來多少個黃昏,多少文人墨客觸景生情感慨萬分?或即景詠懷,或懷古傷今;或哀別怨離,或寄托思情;或排解孤寂,或慨嘆光陰。海邊林間,殘留多少惜望落日的足跡;高樓絕頂,銘刻多少頌別黃昏的詩句?
咸陽古道,李太白題詞“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一表傷古吊昔的悲涼;婁山關后,毛澤東揮毫“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大抒克敵制勝的豪情。
一樣的景,不一樣的情,源于不一樣的人和事。
關于夕陽晚景的美,有各種各樣的描述。從陶淵明的“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 ,謝莊的“微風清幽幌,余日照清林” ,到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白居易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還有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都是從不同的視角表現黃昏的美感。
然而窮途落拓的文人,內心的郁悶共鳴暮藹籠罩的黃昏。謝靈運的“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秦觀的“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曹植的“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歸鳥赴喬木,翩翩厲羽翼”,字字句句都是落寞和失意。
那些風雨羈旅的游子,滿腹的鄉愁應合色彩悲冷的落日。顏延之的“慘凄歲方晏,日落游子顏”,吳均的“薄暮有所思,終持淚煎骨” ,蕭綱的“日黯黯而將暮,風騷騷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錦,君思出塞之歌”,陳去疾的“高蓋山頭日影微,黃昏獨立宿禽稀”,杜牧的“白沙日暮愁云起,獨感離愁萬里天”,秦觀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皆是思鄉離愁的絕唱。最有代表性的是馬致遠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詩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悵的心情躍然紙上。
黃昏時的夕陽衰落,常常引發“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的感嘆。江山依舊,人事已非,面對殘花舊宅,落日青山的夕陽世界,不禁懷古傷今,滿腹憂慮。如果說曹植的“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表露出日落西山時光不再的感嘆,那么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則是反映了人生短暫、日暮途遠的無奈,與謝靈運的“短生旅長世,恒覺白日欹”,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異曲同工。同一詩中,謝靈運結尾一句“茍無回戈術,坐觀落崦嵫”的坦然卻也令人贊嘆。
黃昏其實并非終點,暮年未必一事無成。百里奚七十歲興秦,姜子牙八十歲相周,何曾疑慮“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曹操五十三歲平定北方,東臨碣石,登高望海。看夕陽西下,碧海金光,他激情難耐,豪情頓起,揮筆寫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言壯語,千百年來,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后人前仆后繼,積極進取。
黃昏過后是黑夜,黑夜之后有早晨。一段旅程的結束,意味著另一段旅途的開始。人生如白晝,稍縱即逝。脆弱的生命因偉大的事業而永恒,如晝夜輪回。借用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