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必背散文3篇
你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里的必背散文嗎?那你還想知道更多小學語文必背散文嗎?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小學語文必背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語文必背散文一
唯一的聽眾
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說,我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白癡。當然,這是他們在經受了無數次折磨之后下的結論,在他們聽起來,我拉的小夜曲就像是在鋸床腿。這些話使我感到沮喪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練琴,直到我發現了一個絕妙的去處。就在樓區后面的小山上,那兒有一片很年輕的林子,地上鋪滿了落葉。
第一天早上,我躡手躡腳地走出家門,心里充滿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林子里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幽幽的小令。我在一棵樹下站好,心劇烈地跳起來。
我不得不大喘了幾口氣使它平靜下來。我莊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個隆重的儀式,拉響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實很快就令我沮喪了,似乎我又將那把鋸子帶到了林子里。我懊惱極了,淚水幾乎奪眶而出,不由地詛咒:“我真是一個白癡!這輩子也甭想拉好琴!”當我感覺到身后有人幷轉過身時,嚇了一跳,一位極瘦極瘦的老婦人靜靜地坐在一張木椅上,她雙眼平靜地望著我。我的臉頓時燒起來,心想這么難聽的聲音一定破壞了這林中和諧的美,一定破壞了這老人正獨享的幽靜。我抱歉地沖老人笑了笑,準備溜走。
老人叫住我,她說,“是我打攪了你了嗎?小伙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兒坐一會兒。”有一束陽光透過葉縫照在她的滿頭銀絲上,格外晶瑩。“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的話,請繼續吧。”我指了指琴,搖了搖頭,意思是說我拉不要緊。“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就在每天早晨。”我被這位元老人詩一般的語言打動了;我羞愧起來,同時暗暗有了幾分興奮。嘿,畢竟有人夸我,盡管她是一個可憐的聾子。我拉了,面對我唯一的聽眾,一位耳聾的老人。
她一直很平靜地望著我。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一句:“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伙子。”如果她的耳朵不聾,一定早就捂著耳朵逃掉了。我心里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很快我就發覺我變了,家人們表露的那種難以置信的表情也證明了這一點。從我緊閉小門的房間里,常常傳出阿爾溫,舒羅德的基本練習曲。若在以前,妹妹總會敲敲門,裝作一副可憐的樣子說:“求求你,饒了我吧!”我現在已經不在乎了。我站得很直,兩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濕透了襯衣。但我不會坐在木椅子上練習,而以前我會的。
不知為什么,總使我感到忐忑不安、甚至羞愧難當的是每天清晨我都要面對一個耳聾的老婦人全力以赴地演奏;而我唯一的聽眾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了,幷且有一次她竟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更要命的是我常常會忘記了她是個可憐的聾子!
我一直珍藏著這個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鳴曲讓專修音樂的妹妹感到大吃一驚,從她的表情中我知道她現在的感覺一定不是在欣賞鋸床腿了。妹妹逼問我得到了哪位名師的指點?我告訴她:“是一位老太大,就住在12號樓,非常瘦,滿頭白發,不過――她是一個聾子。”“聾子?!”妹妹驚叫起來,仿佛我在講述天方夜譚,“聾子?!多么荒唐!她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更重要的,她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而你竟說她是聾子!”
我一直珍藏著這個秘密。珍藏著一位老人美好的心靈。每天清晨,我總是早早地來到林子里,面對著這位老人,這位耳“聾”的音樂家,我唯一的聽眾,輕輕調好弦,然后靜靜拉起一支優美的曲子。我感覺我奏出了真正的音樂,那些美妙的音符從琴弦上緩緩流淌著,充滿了整個林子,充滿了整個心靈。我們沒有交談過什么,只是在這個美麗的早晨,一個人輕輕地拉,一個人靜靜地聽。
我看著這位老人安詳地靠著木椅上,微笑著,手指悄悄打著節奏。我全力以赴地演奏,也許會給老人帶來一絲快樂和幸福。她慈祥的眼睛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后來,我已經能足夠熟練地操縱小提琴,它是我永遠無法割舍的愛好。在不同的時期,我總會遇到一些大家組織的文藝晚會,我也有了機會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曲。我總是不由地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那天清晨我唯一的聽眾……
小學語文必背散文二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總統從華盛頓捎信來說,想購買我們的土地。但是,土地、天空、河流……怎能出賣呢?這個想法對我們來說,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正如不能說新鮮的空氣和閃光的水波僅僅屬于我們而不屬于別人一樣,又怎么可以買賣它們呢?
這里的每一寸土地,對我的人民來說都是神圣的。那怕是一根發亮的松針,一塊海灘的砂爍,一片林中的云霧,一顆清晨的露珠,還是一只鳴唱的小蟲,所有這一切,在我們人民的記憶和現實中都是神圣的。
我們熟悉樹液流經樹干,正如血液流經我們的血管一樣。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芬芳的花朵是我們的姐妹,麋鹿、駿馬、雄鷹是我們的兄弟,山巖、草地、動物和人類全屬于一個家庭。
大河小溪中閃閃發光的不僅僅是水,那也是我們祖先的血液。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必須記住:土地是神圣的。清澈湖水中的每一個倒影,都反映著我們人民中的歷史事件和生活歷程。那潺潺的流水聲,便是我們祖輩的親切呼喚。
河流也是我們的兄弟,它解除我們的干渴,運載我們的獨木舟,哺乳著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因此你們必須像對待自幾己的兄弟一樣,給予河流以慈愛。
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必須記住:就如同空氣一樣,對我們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它給了我們祖先的第一次呼吸,也接受了他的最后一聲嘆息;同樣的,又將給我們每個子孫以及所有的生命以靈魂,因此你們必須保持土地的神圣性,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土地上的百花爭艷和撲鼻馨香。
你們會教誨自己的孩子,就如同我們教誨自己的孩子那樣嗎?即土地是我們的母親,土地所賜予我們的一切,也會賜予我們的子孫。
我們知道,人類屬于大地,而大地不屬于人類。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就像血液把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聯結在一起一樣。生命之網并非人類所編織。人類不過是這個網絡中的一根線一個結。但人類所做的一切,最終會影響到這個網絡,也影響到人類本身。因為降臨到大地上的一切,終將會降臨到大地的兒女們身上。我們知道,我們的上帝也是你們的上帝。土地是上帝所創造的,也是上帝所寶貴的。我們傷害了大地,就是對造物主的褻瀆。
你們的命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謎。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把所有的野牛殺光,把所有的野馬馴化,那將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如果原始森林中盡是人類的足跡,幽靜的山谷中布滿著橫七豎八的電線,那將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如果草叢灌木消失了,空中的雄鷹不見了,馬匹和獵犬也失去了用場,那將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這一切,只意味著真正生活的結束和茍延殘喘的開始。
當最后一個印第安人與荒野一同消失,他們的記憶就像草原的云影一樣在空中浮動的時候,這些湖岸和森林還會存在嗎?我們的靈魂還會存在嗎?
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出生的嬰兒熱愛母親心臟跳動的聲音一樣。所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就要像我們一樣地熱愛它,照管它。為了子孫后代,你們要始終不渝地獻出地自己全部的力量、精神和感情來保護大地,就像上帝對我們大家所做的那樣。
正像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一樣,你們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土地對我們是珍貴的,對你們也是珍貴的。我們懂得一點:世界上只有一個上帝。沒有人能夠分開,無論是印第安人,還是白人,我們終究是兄弟。
小學語文必背散文三
懷念母親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呆了幾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后來到了德國,住在一座叫哥廷根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為什么,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是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為了說明當時真實的感情,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中摘抄幾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氛圍里,活動起來。這活動是輕微的,我簡直不知道有這樣的活動。我想到故鄉,故鄉里的老朋友,心里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卻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1月18日
從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向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家來,從學校回家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兒子只是不來,她的神色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來的。我看了她的神氣,想到自己的在故鄉地下臥著的母親,我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11月20日
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里的朋友。我有時簡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發上,聽風聲在窗外過路。風里夾著雨。天色陰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
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里,我暫時引用這幾段。實際上,類似的地方還有不少,從這幾段中也可見一斑了。總之,我不想在國外呆。一想到我的母親和祖國母親,就心潮騰涌,惶惶不可終日,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兒都沒有。幾個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寫了一篇散文,題目叫《尋夢》。開頭一段是:
夜里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繪在夢里見到母親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我在國內的時候,只懷念,也只有可能懷念一個母親。現在到國外來了,在我的懷念中就增添了一個祖國母親。這種懷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時候,異常強烈。以后也沒有斷過。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著我度過了在德國的十年,在歐洲的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