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是什么閱讀練習及答案
《詩人是什么》閱讀材料
尋常老百姓比他們好得多,每年端午節為了紀念屈原包粽子、劃龍舟的時候,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當時被楚國侵略過的地方,還是把楚國滅亡的地方,都在紀念。當年的“國界”,早就被詩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愛恨了。那粽子,那龍舟,是獻給詩人的。中國民眾再慷慨,也不會把兩千多年的虔誠,送給另一種人。 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無界,文化無價。 文化,切莫自卑。 在諸多同類著作中。我獨獨推崇章培恒、駱玉明主編的那一部《中國文學史》對屈原的分析。書中指出,屈原有美好的政治主張,曾經受到楚懷王的高度信任,但由于貴族出身又少年得志,參加政治活動時表現出理想化、情感化和自信的特點,缺少周旋能力,難于與環境協調。這一切,在造成人生悲劇的同時也造就了優秀文學。 這就說對了。正是政治上的障礙,指引了文學的通道。落腳點應該是文學。 我的說法可能會更徹底一點:那些日子,中國終于走到了應該有個性文學的高點上了,因此有一種神秘的力量派出一個叫屈原的人去領受各種心理磨煉。讓他切身體驗一系列矛 盾和分裂,例如:信任和被誣、高貴和失群、天國和大地、神游和無助、去國和思念、等待和無奈、自愛和自滅,等等,然后再以自己的生命把這些悖論冶煉為美,向世間呈示出一個最高坐標:什么是第一等級的詩,什么是第一等級的詩人。
《詩人是什么》閱讀題題目
1.根據語境,依次填入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的是 、 。
2.加點內容在文中具體指什么?
速朽性因素: ;永恒性因素: 。
3.從文中看,中國文化人與百姓對待文化的態度有什么不同?
4.作者為什么反對把屈原稱為“愛國詩人”?
5.文學史上,“在造成人生悲劇的同時也造就了優秀文學”的例子有很多,試舉一例。
《詩人是什么》閱讀題答案
1.惋嘆 抱怨
2.速朽性因素:政治。永恒性因素:文學。
3.中國文化人總喜歡以政治來框范文化,讓文化成為政治的衍生;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無界,文化無價。
4.屈原站在當時楚國的立場上反對秦國,是為了捍衛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權形式,是中國在統一過程中遇到的對峙性訴求,他所“愛”的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作者看來,這種把速朽性因素與永恒性因素混為一談的觀點是文化人的誤區。
5.示例:蘇軾少有才名,一心為國為民做一番大事業,但也因此招來嫉妒,加之生性耿介,因而先不容于變法派,后難容于保守派,一再遭到貶謫,政治的失意、生活的悲劇,最終成就了一代大文豪。
看了“詩人是什么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