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道德生態淺論閱讀練習及答案
《中國古代道德生態淺論》閱讀材料
儒家、道家為什么會成為中國古代道德生態的主干呢?主要原因在于儒家、道家學說回答了中國人生與死的問題——這是人類普遍的、重大的道德關切,而墨家、法家、陰陽家等學說,間或涉及生與死的問題,但都沒有鏞、道兩家說得全面、復雜和深刻。儒家、道家學說在生與死的問題上路徑是迥然相反的,儒家是由生入死,道家則是由死入生。儒家對死的問題較為回避,不語怪力亂神,但儒家講究厚葬,強調鎮終追遠,“以生來事死”,讓生人感悟死亡,或者說賦予死亡以意義。道家的基點是無.他們的學說從無展開,又復歸于無。而生命的過程則是從無開始,而死(無)則是其母、其根,人們從出生到死亡,生而死,死而生,就如春夏秋冬四時交替一樣,自然而然。在儒道生死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能夠正視死亡,不回避死亡,并賦予死亡以道德意義。
從表面上看,孔子以恢復周禮為己任,而老子則是以批判為旨歸,儒、道兩家仿佛水火不相容,但實際上是與陰陽、乾坤一樣,雖是對立的兩面,但又同源互補,《老子》四十二章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是陰陽、乾坤、儒道追求的一個根本性的目標,是中國古代道德生態的精髓。儒道互補即如太扳圖中的陰陽魚一樣,陰陽此消彼長,此長彼消,實現一種陰陽的和合。也可以說儒家是“正”的方面,而道家則是“負”的方面。在善的原則指導下,儒家所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是人性中積極的、正面的響應,所以說,儒家道德更多的是一種要求,或者說一種束縛。而道家則采用的是一種“道德減法”,主張絕仁棄義,批判儒家禮法,追求自然天成。
中國古代道德生態形成后,一方面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產生了強大的約束力,對道德個體、家庭乃至族群產生制約。儒家“三綱五常”觀念產生以后,所謂的綱常倫理就對人們的日常行為具有極大的約束力;而道家的真的原則,則讓人們努力去偽存真,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這同樣也是一種約束。在歷朝歷代的更替過程中,政權在鞏固統治的過程中選擇儒家作為統治的基礎,這雖是鞏目其統治的需要,但從另一角度來說,也體現了儒家道德強有力的約束力量。(選自(光明日報》2014年07月16日14版,有刪減,作者張洪興)
《中國古代道德生態淺論》閱讀題題目
1.下列關于文中“中國古代道德生態”概念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道德生態是社會道德各形態之間以及社會道德與其他社會資源之間的聯系,而這聯系是平衡的、穩定的、有序的、和合的,“和”是他的精髓。
B.中國古代道德生態建立在農耕文明和宗法制社會基礎之上,它的形成過程是動態的、歷史的、發展的,并逐步形成了一個趨于良性的道德生態系統。
C.因為儒家、道家學說回答了中國人生與死的問題,所以中國古代道德生態形成了以儒家、道家道德學說為主干,以法家、陰陽家等學說為輔翼的基本格局。
D.中國古代道德生態形成后,不僅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持久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對個體、家庭乃至族群產生了強大的約束力。
2.下列選項對文中提到的儒家和道家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3分)( )
A.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國古代道德生態的組成部分,在儒學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時,道家思想也在潛滋暗長,成為儒學強有力的支撐。
B.儒家和道家都全面、復雜和深刻地回答了人類生與死這一問題,但兩家學說在生與死的問題上路徑不同,儒家是由生入死,道家則是由死人生。
C.儒家道德要求束縛人性,道家道德則追求自然天成,二者一正一負、此消彼長,既對立又同源互補,共同追求一個“和”字。
D.儒家重視生,對死的問題比較回避,讓生人感悟死亡;而道家則認為死是生命的母和根,道家讓人正視死亡,賦予死亡以道德意義。
3.下列選項對文章信息概括分析有誤的一項是(3分)( )
A.“百家爭鳴”時代,儒家主張恢復周禮,極力維護宗法制;道家則尚無貴虛,否定宗法制觀念,二者立場相反。
B.建立良性的道德生態是一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尺,是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不是良性的道德生態系統。
C.儒家和道家的道德觀念形成后,對人們的行為都有約束力,儒家道德的約束力是外在的,道家道德的約束力是內在的。
D.儒家思想成為政權統治的基礎,很重要的原因是儒家道德具有極大的約束力量,可以有效地鞏固其統治。
《中國古代道德生態淺論》閱讀題答案
1.B
2.D
3.C
看了“中國古代道德生態淺論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