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古代的隱士閱讀答案
《論中國古代的隱士》閱讀材料
《論中國古代的隱士》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表面上瀟灑不群、飄逸自得而內里潛藏著巨大的苦惱、恐懼和煩擾的魏晉風度,是在當時動蕩、混亂、災難與血污的社會現(xiàn)實下形成的。
B.一個時代的文化現(xiàn)象往往決定了這個時代的心理特征,而在中國因為有悠久的歷史發(fā)展進程與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種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更為突出。
C.陶淵明生活在一個充滿動蕩、混亂、災難與血污的時代,他堅守自己的人格,不愿意和那些不遵守儒家綱常的人一道隨波逐流,就主動選擇了歸隱。
D.陶淵明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他不依賴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權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現(xiàn)實的政治力量,在政治的參與中能堅守自己獨立自主的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古代隱士與現(xiàn)實政體之間的矛盾是注定的,因為他們強烈渴望自由、獨立和自我實現(xiàn),有高于常人的自我意識和價值取向。
B.生活在高壓專制統(tǒng)治時代的中國古代文人,他們面臨兩難的選擇:要么順從皇權統(tǒng)治,要么放棄功名欲望,因此,其人格動機充滿了尖銳的矛盾。
C.中國古代隱士也有不少人曾有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只因在真理的追求上堅持獨立判斷,在政治的參與中堅持獨立自主,導致他們在專制時代只好無奈地選擇歸隱。
D.中國古代文人是一群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堅守自己的理想人格,既不依賴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權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現(xiàn)實的政治力量。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隱士在人格上都追求“真”“靜”“深”“幽”“曠”“遠”等品性,如王羲之就追求這種品性,并把它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在《蘭亭集序》中。
B.中國古代隱士多以道、禪思想為精神支柱,并融合進儒家的思想,他們都擁有豐厚的文化修養(yǎng)、聰慧的天賦心性和富含藝術精神的人格。
C.陶淵明內心有力量強大的自我機制,雖然曾“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但最終抵御住物質世界的喧鬧,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熱情投注到精神世界上。
D.陶淵明用自己的審美觀對田園生活進行藝術加工,他的田園生活雖然也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辛勞,但仍覺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論中國古代的隱士》閱讀答案
1.B(犯了夸大其詞的錯誤。根據(jù)第一自然段,“決定”應改為“影響”。)
2.D(張冠李戴。從第二自然段看,“中國古代文人”應改為“中國古代隱士”。)
3.A(理解有誤。王羲之不是隱士,同時“把它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在《蘭亭集序》中”一句的表述也欠妥當。)
看了“論中國古代的隱士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