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級《讓“責任感”與孩子的成長同行》答案
《讓“責任感”與孩子的成長同行》原文
暑假剛開始,一位在機關工作的家長,就對讀初三的孩子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要求孩子洗涮每天晚飯后的飯碗。開頭幾天,這個孩子做得還有些興趣,但5天后,就嚷著要父親用“獎勵”來兌現,不出半月就再也不愿做了。可這位家長很頂真,堅持要孩子男諾言。他說,不在乎孩子做家務的多與少,而在乎孩子有否責任意識和行為。
這位家長的話頗有道理。據筆者所知,現在不少孩子似乎并不真正“認”得“責任”兩字,即使對自己的生活瑣事也少有責任的概念。某所寄宿制學校就有過政教主任幫學生洗襪子的事情。至于住宿學生將更換的衣服,從外衣到內褲、襪子,周末統統帶回家讓家長代勞就更不是新鮮事,許多家長也習以為常。就是一些好學生也不乏其例。某市有關部門在對優秀學生候選人進行考察時,曾有意將掃帚、抹布橫在他們必經的走道上,結果絕大部分選人或視而不見,或繞道走開了,而他們在道德知識的書面試題中卻能對答如流。更令人感嘆的是,某所高校不久前在校報上發表了“同學:你的自行車放好了嗎?”的文章,也反映出珠亂停放這種不該在大學校園里出現的現象很是嚴重。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感到:現在一些孩子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太淡漠了。
而在這方面,上海楊浦中學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們調查過許多著名學者專家、企業領導及先進人物,發現支撐他們成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是——責任感,于是率先從身邊的小事抓起,加強高中生責任感的培養,并作為增加德育實效性的切入口,開展得很有成效。上海師專附小采取高年級學生幫助輔導低年級學生學習的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也頗有特色。可見,責任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積極培養的。
人若一旦沒有責任,就會放棄現在;忽略責任,就會貽誤機會;背棄責任,就會埋沒事業。不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我們的教育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們就會愧對歷史和使命。 在責任面前,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游戲人生。一個連對自己也沒有責任的人,很難想象其會對集體、國家盡責。楊浦中學名譽校長、特級教師于漪說得好,責任感教育是把“自然人”通過讀書明理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現在多元文化和思想對學校的沖擊很大,培養責任感顯得更加重要。我們應當使責任感成為孩子們的一種行為習慣,成為生命的有機部分,與成長和使命同行。
培養責任感,重在明白事理后的自覺踐行,難在價值取向多元下的思想升華,深在情意事例中的觀念內化。楊浦中學的做法值得借鑒,那就是:感受現實,增加學習責任感;從小事做起,在崗位上體驗對他人的信任;與長輩對話,理解家庭責任;走向明天,將自我責任和社會責任融為一體。這也許是責任感培養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階梯。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有高度責任感的人。而在孩子剛剛踏入人生的起跑線之際,讓責任感培養與他們的成長同行,會使這些未來的國家有用人才終身受益。在這方面,教師和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教育的使命。教化孩子成“責任人”,這是今天我們培養文明人、高明人、精明人的始點,更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
《讓“責任感”與孩子的成長同行》閱讀題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列舉寄宿學校、優秀學生、大學生的例子證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如何證明“責任感”不是與生俱來的?
4、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什么含義和作用?
5、引用于漪的話屬于 論證,它論證了
6、第六段畫線的“也許”能否去掉?為什么?
7、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8、你認為應該如何培養人的責任感?
9、你從這篇文章中受到什么啟發?
10、你能從學過的課文中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證明“責任感”的重要性嗎?
《讓“責任感”與孩子的成長同行》答案
1、舉例引出論題
2、現在不少孩子似乎并有真正“認”得“責任”兩字,即使對自己的生活瑣事也少有責任的概念。從反面說明了培養青少年責任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為下文的論述奠定基礎。
3、從楊浦中學的探索和上海師專附小采取的培養學生責任感的方法可以證明責任感不是與生俱來的。
4、人若沒有責任感是很危險的,如果不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是十分嚴重的錯誤。 從反面論證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重要性。
5、道理 一個連自己也沒有責任感的人,很難想象其會對集體、國家盡責
6、不能去掉,這里“也許”表示一種猜測,如果去掉它,就變成了肯定,這與實際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7、讓“責任感”與孩子的成長同行
8、略
9、略
10、正面的有《小橘燈》《七根火柴》《勇氣》等;反面的如《傷仲永》《羚羊木雕》等,如何證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