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的精神與思想閱讀答案
《陳寅恪的精神與思想》閱讀材料
⑷可以說,陳寅恪的一生經歷了20世紀中國數不清的風浪,但他從不為形勢所左右,始終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盤西化” 論獨尊一時,而他卻以自己的勇氣堅稱“思想囿于咸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湘鄉、南皮之間”。面對喧囂一時的政治思潮,陳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雖然他有時迫于時勢,噤不得發,但卻無所畏懼,依然“論學論治,迥異時流”。并隨著歲月的流逝,愈加堅定了自己逆流而動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時候,他能欣慰地對世人宣稱:“默念平生固未嘗侮食自矜,曲學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⑸《陳寅恪學術文化隨筆》一書的封底上寫著:“在20世紀的學術追問中,學者們以其超邁的胸襟為這個騷動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學術思想的紀念碑,它赫然鐫刻著:重建文化,再鑄國魂。”陳寅恪所提倡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說到底與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實際是一致的。
⑹1913年,陳寅恪在《吾國學術之現狀及清華之職責》一文中寫道,求中國學術之獨立“實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對于當時學術不能獨立的狀況,陳寅恪十分悲憤,認為“吾國大學之職責,在求本國學術之獨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學系畢業生贈言中寫道:“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這同時說明陳寅恪十分重視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陳寅恪游學各國,廣泛接觸西方文化。但在中西關系上,他堅持“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1932年,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中鄭重指出,吸收外來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收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他維護民族文化地位的態度,同樣反映出所堅持的民族獨立精神。
⑺陳寅恪對中華民族學術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開。他的祖父陳寶箴、父親陳立三在戊戌變法時,在湖南實行新政,對教育、文化、經濟等方面進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華軍隊進占北平,陳立三憂憤至極,絕食而亡。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目睹父祖的行為,加之平時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獨立的人格。陳寅恪自1929年為王國維撰寫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別傳》,一生尊崇道義和氣節,并以自己的殘病之身,教書育人,筆耕不輟,這些都是在愛國、愛中華民族、愛學術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為此,他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獻身學術,尋找重建學術文化的途徑,才是他所能選擇的正確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選擇。
⑻作為獨具人格魅力的現代知識分子,陳寅恪還有著強烈的使命意識。1927年,王國維的逝世給陳寅恪以巨大的震動,而他在遺書中的“文化托命”,對陳寅恪的影響之大更是貫穿終生。陳寅恪在王國維的挽聯序中也寫道:“十七年家國久銷魂,猶余剩水殘山,留與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簽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傷身。”至此陳寅恪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學術研究,重新喚起國人對學術文化的信心,從而振奮民族精神,拯救中華民族。
⑼基于這樣的使命,陳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轉向中古史的研究,因為在他看來,中古時期在中國歷史長河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既有國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時,外有佛教思想的輸入,內有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的移植與交流,并且在以后數百年的分裂與動蕩之中迎來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于是從1927年開始之后的50多年間,他始終洋溢著“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熱情,并以弘揚中華民族學術文化為使命,懷著其“終必振復”的信念,致力于學術研究。歷大半個世紀歲月的消磨,陳寅恪百折不撓,矢志不渝,在近、現代的中國學者中無人能出其右。這種難能可貴的使命意識,使他不僅僅作為一個歷史學大師而存在,更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⑽作為一代大師,陳寅恪為海內外學人樹立了一個高峻的標格,使人們覺悟一種嚴肅的學術追求,一種理性的文化心態。陳一生守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的是憑自己的睿智和膽識,實踐一條現代知識分子終將會走通的“續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構自成一體的知識分子價值體系。雖然歷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邁的胸襟和獨造的膽識在現代文化史上鑄造了一個鮮活的靈魂,先生的風骨為后世學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將為后世學者所宏揚。(節選自《陳寅恪傳》有刪改)
《陳寅恪的精神與思想》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錯誤的兩項是( )( )(5分)
A.“思想囿于咸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湘鄉、南皮之間”一句可見陳寅恪對于自己的思想被舊文化所局限和禁錮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
B.“……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世,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從王國維的紀念碑銘可見,在陳寅恪看來,王國維的獨立與自由精神是偉大而永恒的。
C.把“碑銘”和“挽聯序”聯系起來理解,可以看出,陳寅恪認為:王國維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樣一種中華文化的精神;這種精神可以歷經千年萬載,與天地同久,與日月星爭輝。
D.1929年,陳寅恪在北大史學系畢業生贈言中寫道:“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這說明他認為應該堅守民族文化,抵制對外國文化的輸入和汲取。
E.陳寅恪一生尊崇道義和氣節,在愛國、愛中華民族、愛學術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殘病之身,教書育人,筆耕不輟,探其根源,與他自幼的家庭環境分不開。
(2)請用一句話概括陳寅恪先生的精神與思想的核心內涵。然后再結合文本簡要概括,他的這種精神與思想體現在哪幾個方面。(6分)
(3)結合文本,具體闡釋,陳寅恪先生對中華民族的學術文化進行研究的動因是什么?(6分)
(4)文章結尾說“這種難能可貴的使命意識,使他不僅僅作為一個歷史學大師而存在,更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結合全文闡釋,陳寅恪對于中國文化的意義。(8分)
《陳寅恪的精神與思想》閱讀答案
(1)AD(5分,答對一點3分,兩點5分)
A項,“思想囿于咸豐、同治之世,”之中,“囿”并非“局限和禁錮”之意。從前文“‘五四’以后,‘全盤西化’論獨尊一時,而他卻以自己的勇氣堅稱……”等語句可見,“囿”字在此有堅守之意。故A項錯誤。
D項,“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一句,說明陳寅恪十分重視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從本段整體來看,他認為吸收外來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 成系統,有所收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故題中“他認為應該堅守民族文化,反對汲取外國文化”理解錯誤。
(2)①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分)
②他對中國歷史所進行的整體性思考,他對中國學術所進行的深刻探究,他對中國文化的與眾不同的審視,以及他獨特的人格魅力。(4分,每點一分)
(3)①家庭環境的影響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獨立的人格。(1分)他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獻身學術,尋找重建學術文化的途徑,才是他所能選擇的正確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選擇。(2分)
②1927年,王國維逝世,遺書中的“文化托命”,對陳寅恪的影響之大貫穿終生。(1分)至此陳寅恪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學術研究,重新喚起國人對學術文化的信心,從而振奮民族精神,拯救中華民族。(2分)
(4)陳寅恪作為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國歷史學術、文化方面所進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爾不群的。(2分)同時,他在學術研究中表現 出來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分)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強烈的使命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2分)作為一代大師,陳寅恪為海內外學人樹立 了一個高峻的標格,使人們覺悟一種嚴肅的學術追求,一種理性的文化心態。(2分)
(答題思路:陳寅恪作為歷史學大師的貢獻——陳寅恪作為“文化象征”的意義——陳寅恪作為大師的總的價值)
看了“陳寅恪的精神與思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