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曉角儀真江上夜泊閱讀答案
《霜天曉角儀真江上夜泊》閱讀材料
[注]①儀真,今江蘇省儀征市,在長江北岸。②黃機,南宋詞人,身處中原滄喪時期。
《霜天曉角儀真江上夜泊》閱讀題目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樣的景象?這樣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2)下片的“淚”僅僅是詩人個人功名無成的傷感之淚嗎?請說說“淚”中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感情?
(3)詞的上闋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3分)
(4)請結合全詞,簡要概括該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3分)
《霜天曉角儀真江上夜泊》閱讀答案
(1)答案:上片寫詩人夜泊江灣,描述了一幅水底魚龍翻動,狂風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洶涌翻騰的景象。以江水洶涌烘托內心無法派遣的憂憤,為下片的抒情作鋪墊。
(2)答案:不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無心抗敵,作者為國立功、收復失地的遠大理想無法實現,“淚”中蘊含著心系天下興亡而又報國無門的憂憤痛心之情。(意思對即可)
(3)答案:詞的上闋意境蒼涼雄渾。(1分)作者夜宿寒江,站在江邊,看到眼前凄迷寒涼的江景,思潮翻滾,不禁仰天長嘯,嘯聲驚動了江底的魚龍,使得狂風卷地,巨浪翻騰。(1分)這里“寒江”凄迷闊大之景與“長嘯”壯懷激烈之情交織在一起,營造了蒼涼雄渾的意境。(1分)
(4)答案:南宋王朝國勢衰微、中原淪喪的痛苦,(1分)功業未成、壯志難酬的抑郁和悲憤,(1分)報國無門卻又無力改變現狀的無奈。(1分)
《霜天曉角儀真江上夜泊》賞析
這是一首撫時念亂的沉郁之作。作者夜泊儀征江邊,面對滔滔江水,環視南北江岸,一時之間,河山之感,家國之恨涌于心頭,感懷百端。首二句即點出時間、地點和人的心境。他的心情就和眼前的魚龍驚動,浪翻風卷一樣,澎湃不平,郁勃難抑,寫景也是寫情,情景相融。使人似乎可以聽到作者內心劇烈的跳蕩。
上片以“寒江夜宿,長嘯江之曲。”起句破題,點明夜泊的時間和地點,總寫人物的活動。奔波的勞頓并沒有將詞人拉入夢中,而是長久地無法入眠。他的心中充滿了積郁和悲憤,一腔怨憤無處發泄,只好對江長嘯,憑借反常的發泄行為來求取暫時的心理平衡。一個“嘯”字形象地暗示出作者奔走無果,壯志難伸,英雄失路,托足無門的滿腔悲憤。這是全詞的“文眼”,是整首詞感情基調的集中表現,也是上片寫景的總起,下面的景色全由此一“嘯”字引起。“水底魚龍驚動,風卷地,浪翻屋。”“驚”是對“嘯”的反應,這是極寫長嘯的深沉和力度。夜間本是魚龍及各種水生動物休眠的時候,但它們突然聽到裂耳的長嘯,都驚躍駭游起來,就連沉在江底的魚龍也不例外,以至江水攪起沖天巨浪,攜著卷地的狂風,把海水舉得很高很高,海上的小屋都被沖翻了。這幾句寫得筆力遒勁,破空而來,想象奇特,而不游離江上的具體環境。景為情生,是抒情主體內心情緒的外化,情托景顯,復雜憤懣的內宇宙被海水、海浪、海風形象地展示了出來。聲音、形象、感觸三面并舉,聽覺、觸覺、視覺三官并用,繪聲繪色,氣勢磅礴,有雷霆萬鈞之力,排山倒海之勢。
下片變形象抒情為直抒胸臆,感情的格調也由憤轉悲,顯示出強烈的悲劇意識。“詩情吟未足,酒興斷還續。”這二句既有沉郁豐富的思想內涵,又是此情此景中作者情感軌跡的具體表現。然而,事到如今,江北的金朝依然長居不亡,自己的平戎之策又得不到當權者賞識,英雄失路,托足無門,眼見得歲月催人,功名難就,回首往事,心緒正如奔騰翻卷的江水。因此,酒喝了一陣再喝一陣,進又無門,退又不忍,只有斷斷續續自斟飲,一聲長嘆兩鬢霜了。結句“草草興亡,休問功名,淚欲盈掬”,既是對南宋的沉痛哀惋,又是對自身的沉痛悲泣。一代偏安江左的王朝,就這樣在屈辱求和中建立又消亡,即將把懦弱無能、終無建樹的形象永遠留給史冊,在這樣的社會悲劇和歷史悲劇中,千萬不要再考慮個人的功名了。然而,此話還沒有開口,就已熱淚盈掬。在這里,詞人把個人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聯系了起來,并看到了國家命運對個人命運的制約作用,看到了作為小人物對改變國家形象的無可奈何,對掙脫自身悲劇也無可奈何。這種對人生悲劇原因的認識,正是“淚欲盈掬”的深刻緣由。
看了“霜天曉角儀真江上夜泊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