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曉角題采石蛾眉亭閱讀答案
《霜天曉角題采石蛾眉亭》閱讀材料
【注】《宋史•孝宗本紀》載,隆興二年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一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動,醞釀向金求和。這就是作此詞的政治背景。
《霜天曉角題采石蛾眉亭》閱讀題目
(1)上闋寫景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請指出其中兩種并結合詩句簡要賞析。(4分)
(2)“試問謫仙何處?”這一句蘊含了詞人豐富復雜的情感,請結合全詞分析。(4分)
《霜天曉角題采石蛾眉亭》閱讀答案
(1)①夸張,“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句運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了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壯美之景;②擬人,“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句運用擬人,寫青山似女子蛾眉不展,凝愁帶恨,寄寓了詞人內心的愁苦;③比喻,“天際兩蛾凝黛”句將江天之外兩座夾江而立的遠山比作女子的蛾眉,突出了遠山的秀美。(修辭結論1分,分析1分,答對兩處即可評4分)
(2)“謫仙”李白一生心懷“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負,卻壯志未酬。詞人借用典故和設問,抒發(fā)了自己雖心系邊關,渴望收復失地,卻在當時投降派掌權得勢的情況下無法施展才能實現抱負的愁恨苦悶以及想要擺脫愁恨苦悶而又不得的無可奈何。(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并有分析2分,答對兩點即可評4分)
《霜天曉角題采石蛾眉亭》賞析
詞為登蛾眉亭遠望,因景生情而作。風格豪放,氣魄恢宏。
詞的上片,采用于動寫靜手法。作者隨步換形,邊走邊看。起句“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氣勢不凡。先是見采石磯矗立前方,作者抬頭仰視,只覺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實際上,采石磯最高處海拔才一百三十一米,只因橫空而來和截江而立,方顯得格外倚峻。待作者登上峰頂的蛾眉亭后,低頭俯瞰,又是另一幅圖景。只覺懸崖千尺,直逼江渚。這開頭兩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偉壯麗,極富立體感。
“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作者騁目四望,由近及遠,又見東、西梁山(亦名天門山)似兩彎蛾眉,橫亙西南天際。《安徽通志》載:“蛾眉亭在當涂縣北二十里,據牛渚絕壁。前直二梁山,夾江對峙,如蛾眉然。”由此引出作者聯想: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其實,這都是作者情感的含蓄外露,把人的主觀感受加于客觀物體之上。
韓元吉一貫主張北伐抗金,恢復中原故土,但反對輕舉冒進。他愁的是金兵進逼,南宋當局抵抗不力,東南即將不保;恨的是北宋覆亡,中原故土至今未能收復。“幾時極”三字,把這愁恨之情擴大加深,用時間的無窮不盡,狀心事的浩茫廣漠。
如果上片是由景生情,那么下片則又融情入景。
“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暮,點明時間;兼渲染心情的暗淡。又正值風起潮涌,風鼓潮勢,潮助風波,急驟非常。作者雖未明言這些景象所喻為何,但人們從中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愛憎情感。酒闌,表示人已清醒;塞笛,即羌笛,軍中樂器。當此邊聲四起之時,作者在沉思。
“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很自然地,作者想起了李白。李白曾為采石磯寫下過著名詩篇,在人民口頭還流傳著許多浪漫神奇的故事,如捉月、騎鯨等:更為重要的是李白一生懷著“濟蒼生”和“安計稷”的政治抱負,希望能像東晉謝安那樣“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但他壯志難酬,最后病死在當涂,葬于青山之上,至此已數百年;而今但見青山之外,遠空煙嵐縹碧而已。韓元吉雖然身任官職,但在當時投降派得勢掌權的情況下,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讀者從虛無縹緲的遠煙中,已能充分領悟到他此刻的心情了。
下俯長江,懸崖千丈,而不遠的東西梁山又像兩彎蛾眉、夾江對峙。其山川之奇麗由此可以想見。不僅如此,這里還凝聚著豐厚的人文積淀。號為“謫仙人”的李白在些留下“捉月”、“騎鯨”的神奇?zhèn)髡f,并且還把他的仙骨留給了江畔的青山綠水。而更令人懷念的是,就在詞人寫作此詞之前不久,南宋將士曾在此奏響過“采石大捷”的凱歌。不過當作者登臨懷古之際,形勢卻又發(fā)生了變化,南宋統(tǒng)治集團重又推行起茍安媾和的政策。懷著國事日非的優(yōu)懼,詞人此刻之所見所聞,當然就是一派“兩蛾凝愁”和“潮怒風急”的景色了。“境由心造”,其言良望。
看了“霜天曉角題采石蛾眉亭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