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七閱讀答案
《感遇》張九齡 原文閱讀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感遇》閱讀習題
一:
(1)簡析本詩中最主要的表現情感思想的手法。
(2)簡要分析詩中“桃李”這一意象。
二:
(1)在作者筆下,“丹橘”有何品質?
(2)請你簡單談談你對“自有歲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詩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感遇》閱讀答案
一:
(1)詩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亂和個人身世的遭遇,在詩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
(2)詩中的“桃李”作為“丹橘”的對立面出現,影射當時當權得勢的小人。
二:
(1)耐寒、甘于奉獻
(2)丹橘“經冬猶綠林”,是因為“自有歲寒心”。“ 歲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者在這里特地要贊美丹橘和松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操,是含有深意的,讓我們聯想到作者坎坷的經歷和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3)托物言志。不為世所用的憤慨。(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2點得3 分)
《感遇》閱讀賞析
讀著張九齡這首歌頌丹橘的詩,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頌》。屈原生于南國,橘樹也生于南國,他的那篇《橘頌》一開頭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見。張九齡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謫居地荊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國的郢都),本來是著名的產橘區。他的這首詩一開頭就說:“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顯。屈原的名句告訴我們:“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可見即使在南國,一到深秋,一般樹木也難免搖落,又哪能經得住嚴冬的摧殘?而丹橘呢,卻“經冬猶綠林”。一個“猶”字,充滿了贊頌之意。
丹橘經冬猶綠,究竟是由于獨得地利呢?還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贊頌。所以詩人發問道:難道是由于“地氣暖”的緣故嗎?先以反詰語一“縱”,又以肯定語“自有歲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瀾。“歲寒心”,一般是講松柏的。《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張九齡特地要贊美丹橘和松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操,是含有深意的。
漢代《古詩》有一篇《橘柚垂華實》,詩中說橘柚“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表達了作者不為世用的憤懣。張九齡所說的“可以薦嘉客”,也就是“冀見食”的意思。“經冬猶綠林”,不以歲寒而變節,已值得贊頌;結出累累碩果,只求貢獻于人,更顯出品德的高尚。按說,這樣的嘉樹佳果是應該薦之于嘉賓的,然而卻為重山深水所阻隔,為之奈何!讀“奈何阻重深”一句,如聞慨嘆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