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二子說文言文答案
《名二子說》閱讀原文
《名二子說》閱讀習題
一、解釋加點的詞
1.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 ) 2.而軾獨若無所為者( )
3.天下之車莫不由轍( ) 4.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 )
5.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 )
二、翻譯
1.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轍乎!吾知免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蘇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長子名蘇軾,次子名蘇轍,與其子合稱“三蘇”,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是個大文人,卻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據文意;
軾,是誡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轍,是誡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二子說》閱讀答案
一、1.對車本身有其專用
2.車廂前的橫木
3.車輪壓的跡道
4.在其中
5.這
二、1.即使這樣,如果沒有軾,那么我就認為那不是一輛完整的車。
2.蘇軾啊!我擔心你不會在外表上掩飾自己。
3.蘇轍啊!我想你懂得這個道理,就會免于災禍的。
三、不要過于外露 要善于避禍為福
《名二子說》閱讀翻譯
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都對車上有其職責,但作扶手的橫木,唯獨好像是沒有用處的。盡管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
蘇軾啊,我擔心的是你因不會裝飾自己的外表,而讓別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輪印從來都不參與其中。但車會摔壞、馬會死,唯有車轍安然無恙。
這車輪印,是善于處在禍福之間的。蘇轍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災禍的。
《名二子說》閱讀拓展
唐宋八大家,蘇家父子就占了三席,可見這戶人家的厲害。
父親蘇洵,為子取名,深有講究。大兒子名"軾"。他說:車輪、車輻、車蓋和車軫,也即車后的橫木,都是車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軾,只是車前用作搭手的橫木,但是如果去掉了它,對車的完整性就有損害。蘇東坡從小個性張揚、豪放不羈,父親告誡他"軾"過于張揚顯露,雖然少它不可,但要注意"外飾",切忌自以為是,鋒芒畢露。
而蘇轍的性格則相對內斂,蘇洵說,天下的車莫不循轍而行,雖然論功勞,車轍是沒份的,但如果車翻馬斃,也怪不到轍的頭上。雖然"轍"不易致福,卻也難以招災。蘇洵對這個兒子,想必是比較放心的。
這篇短文很巧妙地借名字作發揮,對兩個兒子進行了為人處事方面的教誨。說來很巧,蘇軾曠達不羈、鋒芒外露,蘇轍沖和淡泊、含蓄深沉,兄弟二人各自的性格,與"老蘇"的《名二子說》倒也真是緊相契合。雖是蘇洵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取名字時所作,觀蘇軾、蘇轍二人生平,蘇軾"一肚皮不合時宜",于黨爭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蘇轍風頭遜于兄,而仕宦生涯遠比蘇軾順利。種種情形,竟與蘇洵當初所逆料者全同,所以說:知子莫若父也。
明智的父母,總希望子女首先要學會生存,然后再尋求發展。蘇軾后來也寫過一首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講的實際上也是這個道理。
蘇軾兄弟處于北宋新舊黨爭、矛盾激烈的時代,而兩人立身之術不同。蘇軾性格"不外飾",論事激烈,不為世容,幾次入朝,又幾次"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宋史.蘇軾傳》)而外任,還差點被殺。蘇轍遇事能自持論,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禍。《宋史.蘇轍傳》說:"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韜戢"就是"外飾"。確實,那種不可掩抑的英邁之氣,正是蘇軾之為蘇軾的特點。《蘇轍傳》論蘇轍"寡言鮮欲""君子不黨",這正是他能處于"禍福之間""齒爵皆優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蘇洵早已預見到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