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時代文學的意義閱讀答案
《消費時代文學的意義》閱讀材料
再次,對什么是消費社會中的“詩意”問題,也應有一個新的理解。拿中國畫來說,昔日描寫幽壑高林、漁樵寺廟謂之有詩意,到“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以及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等人,描寫平民百姓以及百姓日常生活器物也不能說它就缺乏詩意。徐悲鴻畫馬固然符合傳統的詩意,但寫實寫史的題材如《田橫五百壯士》等也有詩意。當今的一些文人畫,將候車的白領、閑居弄貓的婦人畫進畫中,也不能說就無詩意了。細想一下,西方的一些優秀畫家,過去描寫的也多是貴族的日常生活,如洗浴、梳妝、宴會等,它既是時尚,同時也充滿詩意。如今的畫家本著“筆墨當隨時代”的精神,把筆觸放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思想深刻,也同樣會獲得詩意的。在科學技術發達的時代,通過一定的技術詩意還可能被放大與加強。如燈箱廣告中的巨幅照片,電視中富有詩意與視覺沖擊力的廣告片等。在這一點上,我倒很贊賞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本雅明,他認為在機械復制時代,以電影等為代表的現代機械復制藝術的誕生,雖然使得傳統藝術的“光韻”(相當于“詩意”、“韻味”)消失,但因為它把藝術品從“對禮儀的寄生中解放了出來”,使藝術成為大眾的東西,從而使得藝術的功能、價值以及接受都發生了根本改變。既然現代藝術的功能、價值以及接受都發生了轉變,為什么“詩意”就不會發生轉變呢?在當代社會,我寧可將“詩意”理解得更廣泛些,正如海德格爾所說過的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里的“詩意”不僅指人類應具備精神家園,亦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當代文藝具備豐富而深刻的思想,給陷入物質迷茫當中的人以啟蒙與警醒,讓人在現實中重建對合理生活的希望與信心,不也是當代社會的“詩意”嗎?
(本文選自《文學評論》,有刪節)
《消費時代文學的意義》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5分)
A.當今社會,文學藝術被其他文化現象借用,出現了許多亞文學藝術現象,從而形成了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態勢。
B.依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當物質生產條件發生一定變化之后,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筑也會產生一定的變化。
C.生產者為了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而將審美“灌注”于產品中,已經成為消費社會的正常態勢。
D.現在的畫家只要把筆觸放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就會獲得應有的詩意。
E.作者認為,在現代社會,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詩意有可能被放大與加強。
小題2: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3分)
A.作者列舉“西方的教堂音樂、教堂壁畫以及中國敦煌的變文”是為了證明歷史上文學藝術與宗教的關系密切。
B.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藝術,這是文學藝術隨生產條件和技術變化而變化的必然結果。
C.從文中可以推斷出,中國古代畫家一般以描寫幽壑高林、漁樵寺廟為有詩意。
D.作者認為可以轉變對傳統的“詩意”概念的理解,甚至可以理解得更廣泛一些。
小題3:如何理解本雅明的機械復制把藝術品從“對禮儀的寄生中解放了出來”這句話?4分
小題4:綜觀全文,作者對消費時代藝術被借用,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些文化現象有怎樣的觀點?(4分)
《消費時代文學的意義》閱讀答案
小題1:CD
小題2:A
小題3:1.傳統的文學藝術因為其創作的唯一性而具有一種神性的光輝,人們很容易對他們產生宗教儀式一樣的崇拜。2.而本雅明認為,在機械復制時代,現代機械復制藝術誕生了,使得傳統藝術的“光韻”消失,這種藝術上的“去魅”,使得以往只有少數人才能享有的藝術成為大眾的藝術,從而使得藝術的功能、價值以及接受都發生了根本改變。(注意唯一性、光韻、去魅、大眾的藝術等重要詞語。每點2分,共4分)
小題4:1、首先我們應該看到,文學藝術的這種被借用不是什么壞事,對文學藝術的發展來說,反而會起到一種形式上的拓展與推進。2、其次,文學藝術被其他領域所借用帶來的日常生活審美化也并非壞事,而是好事。3、再次,應該調整和轉變對消費社會中“詩意”的理解。(2點3分,3點4分,共4分)
看了“消費時代文學的意義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