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學與訓詁學閱讀答案
《詮釋學與訓詁學》閱讀材料
詮釋學的一些主張應該為訓詁學所借鑒:第一是注釋的多元化。第二是超越元典作者。第三是要分開來看待權威的見解和傳統的見解。權威的見解有兩個要素,一是合理的、被認可的。合理的不一定是被認可的,被認可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比如說“望洋興嘆”的“望洋”是一個聯綿詞,因為在《莊子》里是以“望”字開頭,于是漢語里就有了“望樓興嘆”、“望球興嘆”,什么意思中國人全明白,被認可了,但是它并不合理。二是政權的力量。這兩個要素常常是結合的。朱熹的《四書集注》被元、明、清定為科考課本,就是權威的。權威性解釋也不一定是合理的,但政權力量在后,難以挑戰。傳統的解釋就是人云亦云、代代相傳的解釋,傳統解釋不一定是權威的解釋。
(選自《文史知識》2010年第3期,有刪改。)
《詮釋學與訓詁學》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分)( )
A.詮釋學最初專為解釋《圣經》,20世紀演變成一種哲學理論,完全脫離了語文學的范圍。
B.哲學詮釋學是西方學科,傳統訓詁學是漢學,前者偏重于歷史敘事,而后者偏重于哲理。
C.哲學詮釋學解釋文獻強調古今溝通,不自覺地向傳統訓詁學靠攏,二者骨子里是相通的。
D.詮釋學旨在“假注以述義”,訓詁學繼承“述而不作”的精神,所“述”內涵并不相同。
E.雖然訓詁學標榜自己只著眼于文獻文本的書面,實際上沒有注家滿足于做純粹的轉述家。
小題2:下列對“哲學詮釋學”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以解釋殘留于文獻中的人類的存在為本,比訓詁學多了歷史的、哲學的思考。
B.人們在解釋文獻時,要運用想象恢復當時的語境,設身處地地體驗作者原意。
C.有了前人的、權威的見解和傳統解釋,就能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解釋疑難。
D.允許對同一部文獻有不同的解釋,認為語義不可能做到處處都解釋得很清晰。
小題3:哲學詮釋學主張文獻注釋的“多元化”的理由有哪些?(4分)
小題4:根據文意,對“權威的見解”應該怎樣“分開來看”?(4分)
《詮釋學與訓詁學》閱讀答案
小題1:A B(A.無中生有。第一段中說“我們如果搜索西方詮釋學文獻,一般不是在語言文字學范圍”,并沒有說詮釋學“完全脫離了語文學的范圍”。B.張冠李戴。應為“前者偏重于歷史敘事,而后者偏重于哲理”。)
小題2:C(將必要條件偷換為充分條件。原文中,“前人的見解、權威見解和傳統解釋”是“詮釋的必要條件”,而選項則變成了充分條件。)
小題3:①語境具有無限性、不可復原性,語義具有不可解性。②解釋者有主觀性。③被注釋對象(傳承物)每一新的時代都面臨新的問題,具有新的意義。
[答對1點得2分,2點得3分,3點得4分。答題范圍在第二、三段。]
小題4:①要區分權威性解釋是否合理。②被大家認可的 見解不一定是合理的,被政權認可的見解也不一定是合理的。[每點2分。答題范圍在最后一段。]
看了“詮釋學與訓詁學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