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閱讀答案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閱讀材料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大自然(包括人類)是一個生命世界,天地萬物都包含有活潑潑的生命和生意,這種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觀賞的。人們在這種觀賞中,體驗到人與萬物一體的境界,從而得到極大的精神愉悅。程顥說:“萬物之生意最可觀。”宋明理學家都喜歡觀“萬物之生意”。周敦頤喜歡“綠滿窗前草不除”,別人問他為什么不除,他說:“與自己意思一般。”又說:“觀天地生物氣象。”周敦頤從窗前青草的生長體驗到天地有一種“生意”,這種“生意”是“我”與萬物所共有的。這種體驗給他一種快樂。程顥養魚,時時觀之,說:“欲觀萬物自得意。”他又有詩描述自己的快樂:“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云淡風輕近午天,望花隨柳過前川。”他體驗到人與萬物的“生意”,體驗到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渾然與物同體”,得到一種快樂。這是“仁者”的“樂”。
這種對天地萬物“心心愛念”和觀天地萬物“生意”的生態意識,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作品中有鮮明的體現。
中國古代畫家最強調要表現天地萬物的“生機”和“生意”。明代畫家董其昌說,畫家多長壽,原因就在他們“眼前無非生機”。宋代董迪在《廣川畫跋》中強調畫家賦形出象必須“發于生意,得之自然”。清代王概的《畫魚訣》說:“畫魚須活潑,得其游泳像。”“悠然羨其樂,與人同意況。”中國畫家從來不畫死魚、死鳥,中國畫家畫的花、鳥、蟲、魚,都是活潑潑的,生意盎然的。中國畫家的花鳥蟲魚的意象世界,是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生命世界,體現了中國人的生態意識。
中國古代文學也是如此。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就是貫穿著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意識的文學作品。《聊齋志異》的美,就是人與萬物一體之美。《聊齋志異》的詩意,就是人與萬物一體的詩意。在這部文學作品中,花草樹木、烏獸蟲魚都幻化成美麗的少女,并與人產生愛情。蒲松齡創造的這些意象世界,充滿了對天地間一切生命的愛,表明人與萬物都屬于一個大生命世界,表明人與萬物一體,生死與共,休戚相關。這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生態美”,也就是“人與萬物一體”之美。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這樣的內容,世界上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同樣也有這種體現當今全人類普遍價值的內容。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這方面的內容,把它們發掘出來,加以新的闡釋,并把它們放在顯眼的位置,使它們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播和交流,這將大大有助于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的溝通和互相認同,大大有助于構建多元文明之間的和諧和共同繁榮的格局,對于實現人類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選自《新華月報》2008年第l期(有刪改)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閱讀題目
12.根據文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兩項是(6分)
A.儒家主張的“仁”,不僅親親、愛人,而且從親親、愛人推廣到愛天地萬物,充分體現了生態整體主義的觀念。
B.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這一中國傳統觀念,樹立“生態整體主義”的新觀念已經成為了生態倫理學和生態哲學的核心思想。
C.作者認為,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創造的意象世界充滿了對天地間一切生命的愛,與現在人們所說的“生態美”是一致的。
D.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反映人類生態意識的內容,世界上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同樣也有這種體現當今全人類普遍價值的內容。
E.“中國畫家畫的花、鳥、蟲、魚,都是活潑潑的,生意盎然的”這一現象表明中國畫家的審美意識與西方畫家有明顯的區別。
13.下列不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美學范疇的一項是(3分)
A.萬物之生意最可觀 B.云淡風輕近午天,望花隨柳過前川
C.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D.悠然羨其樂,與人同意況
14.請簡要說明生態哲學和生態倫理學出現的背景以及發掘、闡釋、傳播和交流類似內容的現實意義。(4分)
15.綜觀全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有哪些具體內涵?請分點概括。(5分)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閱讀答案
12.B E
13.C
14.背景: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全世界都普遍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2分);現實意義:有助于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的溝通和互相認同,有助于構建多元文明之間的和諧和共同繁榮的格局,對于實現人類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產生深遠的影響(2分)。
15.①古代思想家認為天地以“生”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規律,“生”就是“仁”,“生”就是善:②人與天地萬物一體,都屬于一個大生命世界(或者“人與萬物是同類,是平等的”):③大自然(包括人類)是一個生命世界,天地萬物都包含有活潑潑的生命和生意,這種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觀賞的;④古代畫家最強調要表現天地萬物的“生機”和“生意”;⑤古代文學作品充滿了對天地間一切生命的愛,表明人與萬物都屬于一個大生命世界,表明人與萬物一體,生死與共,休戚相關。
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