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是怎樣走進中國傳統文化的閱讀答案
《羊是怎樣走進中國傳統文化的》閱讀材料
羊者祥也——羊與中國傳統宗教信仰
羊被視為吉祥的象征淵源極早。《墨子·明鬼下》云:“有恐后世子孫不能敬莙以取羊。”這里的“羊”字就是“祥”的意思。出土的西漢銅洗,紋面“吉祥”二字常寫作“吉羊”。許慎《說文·羊部》云:“羊,祥也。”《示部》“祥”下說:“福也。從示羊聲,一曰善。”王國維《觀堂集林》也說:“祥,古文作羊。”從古文“羊”、“祥”通用可以看出,在古人心目中,“羊”顯然是吉祥的象征。
羊被視為仁義祥物,原因應首先在于羊性溫順,易于馴養,并可為人們提供鮮美的滋味和豐富的營養。在崇尚甚至迷信自然的時代,羊的這種品格極易被神化,或被寄予種種美好的想象,或視為神物,或視為精靈。古代的祭祀活動將羊作為三大用牲之一,用以作為人、天溝通的使者,其原因也在這里。
羊大為美——羊與中國傳統審美取向
“美”的真實含義是什么?許慎在《說文》中的回答是:“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王筠則曰:“羊大則肥美。”段玉裁進一步說:“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則肥美。”許慎、王筠、段玉裁都試圖從人們對羊的味覺感受上談美的字源意義。
美的價值取向還來自對羊內在特質的認識,即人們對羊的精神感受。在傳統文獻里,羊常常被描述為具有各種美德的義畜。《毛詩注疏·小雅·無羊》里說:“爾羊來思,其角濈濈。”鄭玄箋注言:“此者美畜產得其所。”這里,羊被鄭玄視為美畜。《惠氏易說》云:“爾羊來思,矜矜兢兢,不騫不崩,麾之以肱,畢來既升。”羊在這里又是堅強和順從的形象。總之,羊的美德反映了人們對羊的精神感受和人們對羊秉性的人格化概括,而正是在這種感受和意象概括中,“羊”與“美”產生了聯系,并最終導致“羊大為美”觀念的生成。
“羊”成為“美”的化身,于是它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義,而“美”的意義也隨之得到了擴展和引申,有了素質優良、價格貴重、完美淳良、巨大功業、志趣高尚、稱贊褒獎等意思。
(《北京日報》,2015年2月16日,有刪節)
《羊是怎樣走進中國傳統文化的》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羊與傳統文化關系的論述,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傳統文化與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大量考古與文獻資料證明,它甚至滲透進傳統中國人的性格中,影響著人們審美價值和觀念的形成。
B.“羊”不再是作為一種生物存在,而是作為一種觀念或者說精神滲透進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在極大程度上準確地表達了傳統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C.殷商時期是我國傳統文化生發的重要奠基時期,殷人對羊的特別關注也使羊對傳統文化觀念的塑成產生深遠的影響。
D.羊被視為吉祥的象征淵源極早,它常常被視為仁義祥物,原因應首先在于羊性溫順,易于馴養,并可為人們提供鮮美的滋味和豐富的營養。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通過對字源、語源進行文化學研究,我們還能進而捕捉到關于羊與早期文化生成關系的信息。最早可見的文字資料卜辭表明,殷商時期已經“六畜”俱全。
B.從古文“羊”、“祥”通用可以看出,在古人心目中,“羊”顯然是吉祥的象征,文中引用了王國維《觀堂集林》里的說法即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C.在對美的真正的含義的理解上,許慎、王筠和段玉裁都試圖從人們對羊的味覺感受上來分析,這事實上是對美的字源意義的探索。
D.羊的諸多美德反映了人們對羊的精神感受和人們對羊秉性的人格化概括,由此,“羊”與“美”產生了聯系,最終導致“羊大為美”觀念的生成。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大量的考古報告表明,羊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是人類的伙伴,這就為中國古代人首先將情感價值投入并凝聚到羊身上提供了物質基礎。
B.古代的祭祀活動將羊作為三大用牲之一,主要是因為在崇尚甚至迷信自然的時代,羊因其品格極其被神化,用以作為人、天溝通的使者。
C.美的價值取向還來自對羊內在特質的認識,即人們對羊的精神感受。在傳統文獻中,羊有時會被看作是美畜,有時則又成了堅強和順從的現象。
D.“羊”成為“美”的化身,于是它就具有了人格的意義,“美”的意義也隨之得到了擴展和引申,有了素質優良、價格貴重、完美淳良等意思。
《羊是怎樣走進中國傳統文化的》閱讀答案
1.D
2.A
3.C
看了“羊是怎樣走進中國傳統文化的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