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閱讀答案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閱讀材料
講仁愛奉獻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說到底,違反道德的行為可以得利于一時,卻難以長久持續。比如一個“信”字,欺詐或許能夠短期獲利,但是長此以往必然臭名遠揚。那些講誠信的人雖然有時也吃虧,但能獲得廣泛的信譽和信任,事業便越做越大。
道德與利益的問題,又被稱為德福關系問題,也是西方道德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這一矛盾如何解決?哲學家康德認為,經由上帝審判之后,德與福最終能夠實現一致,作惡者將會下到地獄,而行善者將會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義最終得以實現。可是,儒家沒有上帝觀,有人經常行善卻窮困潦倒,有人作惡多端卻福壽俱全,如何解釋這種情況呢?儒家對此的回答是:家庭。一個人的積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處境,但一定會為他的后代積下“陰德”;一個人作惡多端,盡管能做高官,騎駿馬,但他的債務將由子孫償還。通過引入家庭和時間兩個因素,儒家也成功解決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現實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興起的時間較短,不易覺察,但在鄉村中則常常應驗。常聽有年紀見識多的村里老人說,凡是目前發展不錯的家庭,現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輩多是厚道人。我們看歷史上那些傳承久遠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國藩等家族,人才輩出,福澤綿長,乃是因為他們將深厚的文化底蘊凝結為優良的家教傳統,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子孫的優良品格。這也算是對“積善人家論”的經驗證明。因此古人也說:“德者,得也。”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深入人心。
所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歷史理性的結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為思想基礎,強調德行修養和與人為善才是一個家庭長期繁榮興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義理上可以說得通,在現實中也有經驗的證實,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徹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報》)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易傳》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雖然也含有報應的含義,但與佛、道兩家的報應觀不同,與西方的德福觀也有區別。
B.儒家道德修養超越了功利主義的考慮,目標是成為君子,同時也是為了給后代積下“陰德”。
C.明白義利之辨是成為儒家君子的首要條件,君子為了仁義不但可以放棄一些個人利益,而且必要時可以犧牲自己。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脫私利,卻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圍、更長遠的時間對人生和社會的益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孔孟認為,仁義是天道,也是人道,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可以讓生命獲得永恒的意義。
B.錢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義非為“余慶”,非懼“余殃”,道義本身就是他們的目的。
C.在儒家那里,“積善之家”的“家”被賦予了時間因素,常用來指那些傳承久遠的家族。
D.“陰德”之說在鄉村常常應驗,而在城市中不易覺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徹的人生智慧源于傳統的農業社會。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在文中通過與佛、道及西方哲學的具體對比,深刻地闡釋了儒家報應觀念的獨特性。
B.文中引入康德對現實生活中德福矛盾現象的解說,是為了說明儒家對這一問題的解說只是解決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文章運用引用、對比、舉例、比喻等多種論證方法展開論證,讓讀者對“積善”的意義有一個新的認識。
D.本文從“積善”與“報應”這一話題出發,從個人修養、家族傳承和社會效應三個層面闡述了儒家獨特的福報觀。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閱讀答案
1.B解析:“同時也是為了給后代積下‘陰德’”錯。儒家君子如果有“給后代積下‘陰德’”的目的,也就不能說是“超越了功利主義”了;原文第三段說:“儒家的君子,他們居仁由義不是為了獲得好處,不管它是來自今生還是來世。”
2.D解析:原文倒數第二段開頭說,“陰德”之說在城市中不易覺察的原因是“城市興起的時間較短”。
3.D解析:A項,文中沒有把儒家因果報應觀與佛、道“具體”對比;B項,文中引入康德對現實生活中德福矛盾現象的解說,是為了引出儒家德福觀的內容并與之對比、襯托;C項,文中沒有運用比喻論證。
看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