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倫理對古代帝王的制約閱讀答案
《儒家倫理對古代帝王的制約》閱讀材料
在許多時候,社會輿論也會對帝王造成一定的壓力。即所謂“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尤其對于那些有作為的或有理想的帝王而言更是如此。當然封建時代的輿論主要還是“路人之議”或“庶人之議”,輿論的形成仍然是以儒家的家國天下、明君廉臣思想為基礎而建構的。因為那些具有謠言性質的輿論最終可能會有損帝王的合法性,會被反對者或政敵所利用,會使文人在野史筆記中添油加醋,會使朝臣致仕以明志或抗議,會造成社會不安甚至引起社會動蕩或政體不穩,所以大臣也會以防不良輿論之由而規勸帝王要避免社會大眾的輿論壓力,帝王也往往會忌憚于可能的輿論壓力,有時也會改變自己決定的事,此類事情歷史上并不鮮見。
當然,上述的力量并不總是被獨立使用的,很多時候都是綜合而用。簡單說來,制約帝王的力量有兩種,一種是倫理的力量,一種是體制和規則的力量。而體制也是基于倫理基礎上形成和得到維護的,所以歸根結底,制約帝王最有力的力量之一還是儒家政治倫理。除此之外,在東漢之后,隨著佛教的發展,在個別皇帝或個別時期,佛教的一些觀點和理論也會進入朝臣的話語體系,并作為論辯、展示自己觀點正當性和道德性的基礎,雖然諸如因果報應等案例會被用來作為各自觀點的佐證,但這并不能撼動以儒家價值觀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對同類問題的解決方案及其價值坐標。
(節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儒家倫理對古代帝王的制約》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一般情況下,一定時期內,儒家的價值觀在中國社會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識形態的排他性,對它的認同是任何政權取得其統治合法性的基礎。
B.“父子”關系事實上體現了“孝順”的內涵,有助于穩定“君臣”關系,從而確保皇權至上。
C.由于太后能讓固執己見的皇帝改變意見,并采納朝臣的建議,所以說,“孝”的道德力量成為制約皇權的重要價值基礎。
D.儒家的綱常倫理及其價值觀的自然延伸,事實上即成為一種與體制相補充的約束權力手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皇帝如果公然推翻或違反先帝的祖訓或遺詔,不僅不孝,甚至是不合法的。
B.先帝的祖訓倘若弊端日顯,雖不能推翻,但可以采用調和、修補或暗度陳倉的辦法加以解決。
C.帝王有時也會改變自己決定的事,因為忌憚于輿論壓力有損帝王的合法性,進而被反對者或政敵利用。
D.雖然諸如佛家因果報應等案例會被用來作為自己觀點正當性和道德性的佐證,但這并不能撼動以儒家價值觀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對同類問題的解決方案及其價值坐標。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康熙帝從小就得到奶奶孝莊文皇后的慈服嚴教,即位后還在她的輔佐下平定邊疆,進一步完成統一大業,這其中二人執政理念的碰撞,正體現了儒家的孝文化和價值規范是一種統治體制。
B.東漢之后,佛教的一些觀點和理論也會逐步滲透朝臣的話語體系,并作為其暗中掣肘、維護自身觀點正當性和道德性的基礎。
C.“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對于那些有理想的帝王而言,構建良好的社會輿論,減輕具有謠言性質輿論的壓力,能有效降低社會動蕩或政體不穩的概率。
D.倫理的力量和體制規則的力量并不總是被獨立使用的,很多時候都是綜合而用,體制也是基于倫理基礎上形成和得到維護的。
《儒家倫理對古代帝王的制約》閱讀答案
1.C(因果倒置,原文是“太后之所以有這樣一種讓帝王回心轉意的力量,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孝”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
2.C(內容殘缺。原文是“那些具有謠言性質的輿論最終可能會有損帝王的合法性,會被反對者或政敵所利用”,并不是指一切輿論壓力。)
3.B(理解錯誤。原文是“在個別皇帝或個別時期,佛教的一些觀點和理論也會進入朝臣的話語體系”,并不是所有皇帝和一切時期。)
4.B(A“只看重內在美”無依據;C“可見她的悲觀絕望”錯;D“不是……而是……”改成“不僅……而且……”。)
【命題意圖】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解題思路】抓住文本中心意思,學會分析文本。
【難度估計】易
【備考建議】學會篩選文本信息,準確客觀地理解文中事實與觀點,掌握文本主要表現手法。
看了“儒家倫理對古代帝王的制約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