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石窟藝術閱讀答案
《佛教石窟藝術》閱讀材料
人們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種潛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內容寬泛而不定。它并不顯示出仁愛、慈祥、關懷等神情,它所表現(xiàn)的恰好是對世間一切的完全超脫。盡管身體前傾,目光下視,但對人世似乎并不關懷或動心。相反,它以對人世現(xiàn)實的輕視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為特征,并且就在那驚恐、陰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畫的悲慘世界中,顯示出它的寧靜、高超和飄逸。似乎肉體愈摧殘,心靈愈豐滿;身體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現(xiàn)實愈悲慘,神像愈美麗;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著螻蟻般的生命,而螻蟻們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著對深重現(xiàn)實苦難的無可奈何的強烈情緒。
但它們又仍然是當時人間的形體、神情、面相和風度的理想凝聚。盡管同樣向神像祈禱,不同階級的苦難畢竟不同,對佛的懇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樣。梁武帝贖回舍身的巨款和下層人民的“賣兒貼婦錢”,盡管投進了那同一的巨大佛像中,但他們對象化的要求卻仍有本質的區(qū)別。被壓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為了解除苦難,祈求來生幸福。統(tǒng)治者匍伏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腳下一樣,他要作為神的化身來永遠統(tǒng)治人間,正像他想像神作為他的化身來統(tǒng)治天上一樣。并非偶然,云岡佛像的面貌恰好是地上君王的忠實寫照,連臉上腳上的黑痣也相吻合。當時有些佛像雕塑更完全是門閥士族貴族的審美理想的體現(xiàn):瘦削身軀、深意微笑、智慧神情、瀟灑風度,都正是魏晉以來這個階級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標準。
佛教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之后,統(tǒng)治階級便借雕塑把他們這種理想人格表現(xiàn)出來了。信仰與思辨的結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與可信仰的思辨成為南朝門閥貴族士大夫安息心靈、解脫苦惱的最佳選擇,給了這些飽學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滿足。
今天留下來的佛教藝術盡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們所代表的,卻是當時作為整體中國的一代精神風貌。印度佛教藝術從傳入起,便不斷被中國化,那種種接吻、扭腰、乳部突出、過大的動作姿態(tài)等等,被完全排除。連雕塑、壁畫的外形式也都中國化了。其中,雕塑作為智慧的思辨決疑的神,更是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現(xiàn)。
(文章節(jié)選自《美的歷程》,有刪改)
《佛教石窟藝術》閱讀題目
12.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分)
A.在北魏極端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中,眾僧侶的坐禪入定實際是痛苦和勉強的,他們只能把宗教石窟當作現(xiàn)實生活的花壇、人間苦難的圣地,努力忘卻現(xiàn)實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
B.北魏的雕塑,從云岡早期的威嚴莊重到麥積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長臉細頸、衣褶繁復而飄動,那種神情奕奕、飄逸自得,去盡人間煙火氣的風度。
C.看北魏洞窟佛像,似乎肉體愈摧殘,心靈愈豐滿;身體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現(xiàn)實愈悲慘,神像愈美麗……在神像面前匍伏著的是螻蟻般的生命。
D.南朝佛教信仰與思辨結合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與可信仰的思辨,成為南朝門閥貴族士大夫安息心靈、解脫苦惱的不二選擇,給了這些飽學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滿足。
E.印度佛教藝術從傳入起便不斷被中國化,接吻、扭腰、乳部突出、過大的動作姿態(tài)等等,均被完全排除,連雕塑、壁畫的外形式也都中國化了。
13.下列有關北魏洞窟藝術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北魏洞窟藝術是中國最早的石窟藝術,因為印度傳來的佛傳、佛本生等印度題材占據(jù)了這些洞窟的壁畫畫面。
B.洞窟中的壁畫是雕塑的陪襯,四周壁畫中的圖景故事也是為了托出中間的佛身,于是形成一種強烈的藝術對比:熱烈激昂的壁畫故事烘托出的是異常寧靜的主人。
C.洞窟中的雕塑盡管身體前傾,目光下視,但對人世似乎并不關懷或動心,表現(xiàn)出對人世現(xiàn)實的輕視和淡漠以及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
D.云岡佛像的面貌是地上君王的忠實寫照,有著瘦削身軀、深意微笑、智慧神情、瀟灑風度的佛像雕塑完全是門閥士族貴族的審美理想的體現(xiàn)。
14.同樣是向神像祈禱,梁武帝和下層人民分別投錢于同一巨佛中,其對象化的要求卻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為什么?請結合原文簡要分析。(4分)
《佛教石窟藝術》閱讀答案
12.(5分)
B D(B.絕對化。原文是“似乎去盡人間煙火氣的風度”。D.篡改原意。原文是“最佳選擇”,不是“不二選擇”。)
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給分。
13.(3分)
A(強加因果,原文只是客觀陳述。)
14.(4分)
①梁武帝和下層人民代表兩個不同的階級,其苦難各不相同,(1分)對佛的懇求和憧憬是不一樣的。(1分)
②下層人民作為被壓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為了解除苦難,祈求來生幸福;(1分)梁武帝作為統(tǒng)治者匍伏在佛像前,是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腳下一樣,他要作為神的化身來永遠統(tǒng)治人間。(1分)
意思答對即可。
15.(4分)
①洞窟的主人不是壁畫,而是雕塑。
②人們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洞窟的雕塑上,而雕塑所表現(xiàn)的卻是對世間一切的完全超脫(或:在四周壁畫的悲慘世界中,顯示出寧靜、高超和飄逸; 或:折射的卻是對深重現(xiàn)實苦難的無可奈何的強烈情緒)。
③洞窟的雕塑是當時人間的形體、神情、面相和風度的理想凝聚。
④洞窟所代表的是當時作為整體中國的一代精神風貌。
答對一點給1分。意思答對即可。
看了“佛教石窟藝術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