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想象閱讀答案
《創新與想象》閱讀材料
上述的創造和發現說明,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維與理性思維的統一。王國維曾提到了這一現象,他通過對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的研究,認為“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1964年8月,毛澤東在同周培源、于光遠談哲學時也認為,“這首詩含有地圓的意思”。西方物理學家海森堡說“美是真理的光輝”,而愛因斯坦直接把科學發現稱為“自由創造”,表達的均是同樣的意思。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審美與科學殊途而同歸:同歸于歷史、實踐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與求美、具體的社會分工上。分工的優點是產生了專業和特長,缺欠是出現了職業的癡呆。中外先賢、學者給了我們以忠告。達爾文說,若有來生,不再成為制造公司的機器,每周要讀詩、賞畫、學音樂。工程院院士許國志詩云:“他生倘得從吾愿,甘為詩書再獻身。”由于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又由于生活、實踐是整體的、不能分割的,產生了專業和特長的強強聯盟,消化著消極的弊病,使二者互補成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學與藝術的相得益彰態勢。科技美學的誕生標志著這一點,而美育學科的建立,則意味著我國在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方面將大有作為。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啟示我們,不論是理論創新、科技創新還是其他創新,都不僅需要科學的邏輯推理,而且需要藝術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覺、頓悟。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理性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藝術品味和形象思維能力,這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創新與想象》閱讀題目
12.根據文意,以下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6分)
A.藝術追求的是美,但也離不開真?。
B.有了科學性,藝術表達就會有美感。
C.科學家在追求“真”的同時,有時也會感受到“美”。
D.科技創新主要是形象思維的產物,但也離不開理性思維的輔助。
E.文中所說的“職業的癡呆”,是指對自己從事的職業缺乏了解。
F.科學與藝術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
13.下列各項中不能作為論據證明“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的是(3分)
A.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電報。
B.毛澤東說,《木蘭花慢》含有地圓的意思。
C.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美學誕生了。
D.藝術創新需要感性、直覺與頓悟。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談到了藝術的科學性問題,這是重復嗎?請說明理由。(4分)
15.從事科學研究與藝術創作的人,要分別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才更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5分)
《創新與想象》閱讀答案
12.答案:A、C(B“藝術表達就會有美感”錯誤;D“科技創新主要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應為“邏輯思維”;E“職業癡呆”并非是“對自己從事的職業缺乏了解”。F(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判斷錯誤。)
13.答案:D(答非所問。)
14.(4分)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結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不重復,第二段是說藝術的表達技巧需要適中,符合客觀規律,因而有科學性;第四段則說藝術作品表現的內容,能夠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因而有科學性。
15、(5分)答案:本題考查考生對作者觀點的概括能力。
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應該學習藝術,以不斷提高現象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和創造能力。
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應該學習科學,以不斷提高理性思維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藝術的規律。
一個人既懂得自然科學,又有藝術素養,二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發展。
看了“創新與想象閱讀答案”